縱浪大化,心自安適
作者:冰溪洋
在這喧囂紛擾、人潮如織的塵世里,人們皆似被卷入湍急河流的葉片,于人群的漩渦中身不由己地打轉轉。
曾有一場公司組織的團建聚會,熱鬧得仿佛要沖破屋頂的束縛。眾人圍坐,酒杯碰撞的清脆聲、談笑聲、起哄聲交織成一片嘈雜的聲浪,沖擊著耳膜。臉上洋溢著笑容,天南海北地聊著,從工作趣事到生活瑣事,看似關系親密無間。然而,當喧囂中的某人放下酒杯,看著眼前熱鬧場景,心里卻涌起莫名的空虛。那些笑聲話語,如同浮在水面的泡沫,看似五彩斑斕,實則一觸即破。在這熱鬧表象下,人們不過戴著面具社交,說著言不由衷的話,做著違心的附和。那人置身其中,卻感覺與一切格格不入,內心的孤獨如藤蔓般肆意生長。
而后,有人獨自踏上了前往成都的旅程。當成都帶著麻香氣息的晚風輕輕掠過書頁時,那股獨特的味道,仿佛是這座城市的味覺記憶,讓人瞬間沉醉。忽然明白,這場獨行是對內心聲音的探尋。在那座充滿煙火氣的城市,背著包穿梭于寬窄巷子的青石板路,這石板路歷經歲月打磨,承載著無數行人的足跡,每一步踏上去,都仿佛能感受到歷史的厚重。那厚度在12 - 18cm之間的它,是時光留下的刻度,也是城市記憶的脈絡。
午后陽光慵懶灑落,走進一家名為“散花書屋”的小店。店內彌漫著淡淡的書香,似溫暖的繭將人包裹,還混合著絲絲縷縷的咖啡香。伸手觸摸古籍泛黃的書頁,那微微的粗糙感,是手工造紙特有的質感,與機制紙光滑的觸感截然不同,仿佛能觸摸到古人的智慧與情懷。書架上擺滿各類書籍,隨手拿起一本,坐在窗邊角落,沉浸于文字世界,仿佛與外界隔絕。耳邊不時傳來店內顧客用川普方言的輕聲對話,“搞啥子名堂喲”“要得嘛”,那獨特的語調,帶著成都特有的悠閑與自在,增添了幾分生活的氣息。窗外,游客來來往往,有的拍照留念,有的品嘗小吃,歡聲笑語不時傳入,青石板路的觸感,仿佛也在訴說著這座城市的故事。而在某本書的頁面角落,還留著曾經某人的批注,那是獨屬于這里的個人記憶碎片,讓人不禁遐想連篇。那一刻,沒有因獨自旅行而感到孤獨,反倒是有了一種難得的寧靜與自由。
從青石板路的足跡仿佛延伸到了辦公室的瓷磚上,思緒也從成都那充滿煙火氣的獨行中抽離,飄向了同事小李的故事。在這個社交如網,人們拼命想要融入某個群體,害怕被孤立、被邊緣化的社會里,孤獨如同隱藏在繁華背后的影子,如影隨形。
還記得同事小李,工作中總是積極參加各種團建活動,每次聚會時他都笑得格外燦爛,和大家聊得熱火朝天。可一次偶然的機會,在加班后的夜晚,我們一起在辦公室吃外賣,他卻突然感慨,每次聚會結束后,他心里都空落落的,覺得那些熱鬧都不屬于自己。像小李這樣的人并不少見,據《城市孤獨白皮書》顯示,83%的職場人存在聚會孤獨感。項飆所說的“附近的消失”,讓人們在追求所謂的合群中,失去了對身邊真實世界的感知,也迷失了自我。總是在別人的評價和眼光中尋找自己的價值,卻忽略了內心真正的聲音。
其實,人生恰似一場獨特的旅程,沒有固定的軌道,也沒有統一的終點。喜歡熱鬧的人,在人群中找尋快樂;鐘情獨處的人,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得其樂。重要的是,要聽從內心的聲音,做真正想做的事。
陶淵明在《形影神三首》中所寫:“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他一生淡泊名利,歸隱田園,在自然中尋得了內心的安寧。梭羅在《瓦爾登湖·經濟篇》第2章中也寫道:“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盡生活的骨髓,過得扎實,簡單,把一切不屬于生活的內容剔除得干凈利落,把生活逼到絕處,簡單最基本的形式,簡單,簡單,再簡單。”陶淵明“隱于野”,遠離塵世喧囂,以田園為樂,獲得心靈的寧靜;而梭羅獨居湖畔,親近自然,在簡單生活中探尋生命真諦。他們雖身處不同時代、不同地域,卻都堅守自我,追求內心自由。
與他們相比,當代人倡導的“大隱隱于市”,則是在繁華都市中,保持內心的寧靜與獨立,不被世俗的喧囂所干擾,同樣是對自我價值的追尋和對內心自由的堅守。從古代的陶淵明,到西方的梭羅,再到現代“大隱隱于市”的人們,這種跨越時空的精神傳承,在數字時代下,還衍生出了“云隱逸”的現象。
如今,不少人在忙碌的工作之余,會選擇在虛擬世界中尋找內心的寧靜。有人沉迷于制作精美的虛擬花園,在那里精心種植各種花草,看著它們一點點成長;有人熱衷于在虛擬社交平臺上組建自己的小圈子,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分享生活感悟,卻對現實中的聚會興致缺缺。他們通過網絡社交與現實保持距離,這何嘗不是一種對喧囂的逃離,對內心本真的追尋?
在生活的天平兩端,一端是終南山的隱居生活。那里,青山環繞,遠離城市的喧囂,卻也面臨著生活資源相對匱乏的現實。清晨,隱士們需徒步去山間采摘野果,或是去溪邊打水,獲取生活物資的時間成本較高。而另一端是華爾街,那里高樓林立,快節奏的生活能帶來豐富的物質回報。人們穿著筆挺的西裝,穿梭在各個辦公室之間,為了達成一筆交易,可能需要連續工作十幾個小時,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應對激烈的競爭。
除了這兩端,還有如硅谷的極客文化,那里充滿著創新與活力,人們在代碼與創意的世界里遨游,追求著科技帶來的改變,雖身處繁華的科技中心,卻也有著自己獨特的精神追求;以及大理的數字游民,他們遠離都市的喧囂,在蒼山洱海間,借助網絡開展工作,享受著自由與寧靜的生活,在數字與自然之間找到了一種平衡。這些不同的生活方式,讓“隱逸”的光譜更加豐富,也讓我們對內心的追求有了更多的思考。
當我們孤獨時,其實是心靈給自己留出了一片空間。從腦科學的角度,這就如同孤獨狀態下前額葉皮層被激活,讓我們能更深入地思考,更好地認識自己,如同在心靈的密室中點亮一盞明燈,照亮那些被忽略的角落。孤獨與自由,看似矛盾,實則辯證統一。孤獨是自由的前提,唯有在孤獨中沉淀自我,才能真正領悟自由的真諦;而自由則是孤獨的升華,讓人在廣闊天地中,不被世俗所拘,盡情舒展身心。
走在這寬窄巷子,偶爾能聽到遠處傳來的打更聲,那聲音仿佛穿越了時光,帶著古老的韻律。空氣中還隱隱飄來老茶館里的檀香,那香氣縈繞在鼻尖,讓人的心也隨之沉靜下來。
見萬象,守己心。這看似簡單的幾個字,卻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人們要勇敢地去探索這個世界,去體驗不同的生活方式,去感受山川的壯麗、人情的冷暖;同時,也要堅守自己的內心,不被外界的聲音所干擾,不被世俗的標準所束縛。
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里,人們常常被各種壓力和焦慮所困擾,內心充滿疲憊與迷茫。曾有個深夜,有人獨自坐在窗前,望著窗外寂靜的街道,路燈散發著昏黃的光。那一刻,陷入了沉思,思考著生活的意義,思考著自己的追求。想象著未來的自己,是否已經實現了內心的追求,是否還能在這紛繁復雜的世界中保持那份寧靜與自由。人們意識到,只要保持一顆平和的心,學會自適其心,就能在這紛繁復雜的世界中,自成一個美好的宇宙。
讓人們拋開那些無謂的束縛,去追尋真正想要的生活,在縱浪大化之間,心自安適,讓人生隨心而行,綻放出屬于自己的光芒。在寬窄巷子的青石板路上,仿佛能看到信陽話里的“打轉轉”和成都話里的“旋旋”,它們如同不同地域文化的精靈,相互呼應,共同訴說著人們在生活中的追尋與探索。同時,我們也可以想象,若是在這青石板路上設置一個特殊的裝置,當人們掃碼時,便能聽到歷史的回聲,那綿竹年畫中描繪的熱鬧場景與瓦爾登湖的靜謐形成鮮明對比,讓我們在感受歷史與文化的同時,也能更好地理解當下的生活。
作者簡介:冰溪洋(系筆名),原名楊錫冰,河南信陽商城人,娛評人、資深博主,曾榮獲責任中國——人民網2011年度、2012年度十大社會責任博客,人民網2014年度十大微博網友;央視網2011年度最具影響力精英博主獎、2012年度十大人氣草根博主獎、2013年度十大草根名博;河南日報社頂端新聞2024年度頂端文學十佳散文創作者、2024頂端人氣創作者TOP100;入圍“博客十年——影響中國百名博客評選”200名單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