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疾病概述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骨科常見退行性疾病,以腰骶部疼痛伴下肢放射性痛為典型特征。
流行病學數據顯示,該病好發于20-40歲青壯年群體,約95%的病例發生在L4-5和L5-S1椎間隙,這與人體重力傳導軸線及腰椎活動度密切相關。
二、解剖病理基礎
椎間盤作為脊柱力學緩沖系統,由三部分構成:
1.髓核:位于中央后方的膠凍狀物質,含水率高達80%,具有應力緩沖功能
2.纖維環:由15-25層同心圓排列的膠原纖維構成,后外側部最為薄弱
3.軟骨板:透明軟骨構成的上下界面,具有營養滲透和應力傳導作用
退變機制呈現多因素特征:
●年齡相關性退變:30歲后髓核脫水、纖維環脆性增加
●生物力學失衡:反復扭轉應力導致纖維環層狀斷裂
●微環境改變:局部炎癥介質(IL-6、TNF-α)刺激神經根
三、典型臨床表現
(一)疼痛特征
1.腰痛先兆期:椎間盤內壓力增高引發的鈍痛
2.根性放射痛:L5神經根受累出現小腿前外側至足背疼痛,S1神經根受累表現為足底放射痛
3.疼痛加重因素:Valsalva動作(咳嗽/噴嚏)使椎管內壓升高15-20mmHg
(二)神經學體征
1.運動障礙:L5根受壓致拇長伸肌肌力下降(<4級),S1根受累出現腓腸肌萎縮
2.感覺異常:特定皮節分布區感覺減退(L5-足背,S1-足外側)
3.反射改變:跟腱反射減弱提示S1神經根受累
(三)特殊檢查
1.直腿抬高試驗:<60°陽性具有診斷價值(靈敏度80%)
2.股神經牽拉試驗:高位突出(L2-4)陽性
3.脊柱代償性側彎:取決于突出物與神經根的空間關系
四、影像學評估
1.X線平片:顯示生理曲度改變、椎間隙狹窄、Schmorl結節
2.CT掃描:清晰顯示鈣化椎間盤及骨性結構
3.MRI:金標準,T2加權像可見髓核信號減低,矢狀位顯示神經根受壓
4.電生理檢查:H反射潛伏期延長>1.5ms提示S1神經根病變
五、鑒別診斷要點
需與腰肌勞損(無神經根癥狀)、椎管腫瘤(進行性加重)、強直性脊柱炎(HLA-B27陽性)等相鑒別。特別注意馬尾綜合征(鞍區麻木+二便障礙)需急診處理。
六、治療進展
保守治療:急性期臥床制動配合非甾體抗炎藥,硬膜外阻滯有效率可達70%
微創治療:經皮椎間孔鏡技術(PELD)優良率>85%
開放手術:適用于巨大脫出或合并椎管狹窄者
本病的預防重在核心肌群鍛煉和姿勢管理。建議采取游泳、平板支撐等低沖擊運動,避免久坐及不當搬運重物姿勢。早期規范治療可使80%患者獲得良好預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