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平凹作品《河山傳》封面。
陳彥作品《星空與半棵樹》封面。
游客在金延安旅游度假區鐘樓廣場轉九曲黃河陣。 受訪者供圖
本報記者 孫亞婷
東風解凍,散而為雨。當時間的指針指向2月18日,今年的雨水節氣便帶著絲絲暖意,開啟大地新一輪生命的律動。
春雨淅瀝,潤澤萬物,草木萌發。星星點點的綠意逐漸蔓延,廣袤的大地自此告別冬日的沉寂,煥然一新。
春雨綿長,靜謐溫柔,動人心緒。面對雨幕,文人或倚窗聽雨,或撐傘在街巷漫步,或提筆寫下內心的感慨與遐想,傳達對生命勃發、時光流轉的體悟。
今天,讓我們走進文人筆下的雨水節氣,想象那充滿生機的自然景象,感受三秦兒女鮮活的日常、情感和文化。
春雨潤澤,染就一溪新綠
唐代是一個詩歌璀璨如繁星閃耀的時代,眾多杰出的詩人以才情與氣魄,在文學的長河中留下優美的詞句。
詩人韋應物是京兆杜陵(今陜西西安)人。經歷安史之亂后,韋應物走上了詩歌創作與為官從政的道路。他的詩歌風格淡雅高遠又飽含對現實的觀照。
一個早春的清晨,韋應物發現昨夜細雨悄悄灑落,而自己竟沒有察覺到春草已經在雨水的潤澤下生長出來。遠處的青山迎來曙光,鳥兒圍繞著屋舍歡快地鳴叫,一派清新自然、充滿生機的景象。于是,他寫下了“微雨夜來過,不知春草生。青山忽已曙,鳥雀繞舍鳴”。
此時的他蟄居在一清幽之地,遠離外界的繁華與嘈雜,每天與自然為伴,內心恬淡、愉悅。他時而與道士相遇交談,時而跟隨樵夫一同前行,“自當安蹇劣,誰謂薄世榮”。
韋應物的詩作《三臺詞》《春游南亭》《春日郊居寄萬年吉少府中孚三原少府偉夏侯校書審》等,都描繪了初春雨水滋潤下萬物復蘇的生動景象。
韋應物的后人韋莊,也如韋應物一般經歷了社會動蕩,親身感受了國破家亡的痛苦。他的詩詞作品題材廣泛,風格清麗。詞作《謁金門·春雨足》以白描手法敘事抒情,寫出了春雨初晴、一派綠意盎然的美景。
詞中上闋寫道:“春雨足,染就一溪新綠。柳外飛來雙羽玉,弄晴相對浴。”經過一場充足的春雨,溪水被染成了清新的綠色。溪邊的柳樹上飛來一對潔白如玉的鳥兒,嬉戲著梳理羽毛。沐浴在這美好的春光之下,詩人心有所思。詞作下闋由景及人,借人物的動作、神態以及眺望遠方的情景,抒發了內心深處復雜的情感,有對家鄉的思念,也有對時局的擔憂。
出身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的杜牧同樣才華橫溢,有著遠大的政治抱負,一心想要挽救動蕩的大唐王朝,但因性格剛直屢遭排擠,仕途不順。輾轉各地為官期間,杜牧積累了豐富的人生閱歷和創作素材。
一次,在春雨中,他乘船行至和州(今安徽和縣),受到當地官員和秀才的熱情接待,感慨萬千,創作了《初春雨中舟次和州橫江裴使君見迎李趙二秀才》來記錄這一情景。
“芳草渡頭微雨時,萬株楊柳拂波垂。蒲根水暖雁初浴,梅徑香寒蜂未知。”詩作一開始便為我們描繪出這樣一幅場景:芳草萋萋的渡頭正下著微微細雨,垂落在水面上的楊柳枝條隨著輕風輕撫著蕩漾的水波。因春雨的潤澤蒲草根部水溫升高,大雁開始在水中沐浴,梅花盛開的小徑上傳來陣陣花香,但春寒料峭,蜜蜂尚未前來采蜜。
詩人細膩刻畫了初春微雨后乍暖還寒、萬物將醒未醒的物候特點,也借此表達了自己的感激,以及身處異鄉所觸發的諸多復雜思緒。
唐詩中,韓愈的《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溫庭筠的《咸陽值雨》、王維的《奉和圣制從蓬萊向興慶閣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應制》等,都展現了陜西地區的春雨景象。
生命律動,喚醒山川大地
作為中國文壇的一支勁旅,陜西作家善于觀察生活中的點滴。無論是四季更迭的自然變化,還是社會各階層的人生百態、波瀾壯闊的時代變遷,都逃不過他們敏銳的目光。
“春雨刷刷地下著。透過外面淌著雨水的玻璃車窗,看見秦嶺西部太白山的遠峰、松坡,渭河上游的平原、竹林、鄉村和市鎮,百里煙波,都籠罩在白茫茫的春雨中……”這是柳青在小說《創業史》第五章的開篇,對秦嶺西部太白山、渭河平原等籠罩在白茫茫春雨里景象的描繪。
小說主人公梁生寶從渭河下游坐了幾百里火車到郭縣買稻種。為了節省兩角錢住宿費,他選擇在車站票房湊合一晚,甚至吃飯時也只舍得花五分錢買一碗湯面,還仔細地用最破的錢票付賬。作家通過環境描寫,用持續不停的春雨襯托出主人公身處異鄉的孤獨。后來他思考感情之事時,窗外的風雨聲又為他復雜的內心世界增添了幾分惆悵與糾結,人物心境與環境融合得恰到好處。
春雨的持續也影響著梁生寶的行程安排,推動了情節發展,讓故事發展得更加波折。擺渡取消使他不得不留宿郭縣車站,后續天氣變化,讓他在趕路過程中不斷做出相應的決策,如赤腳踏入春雨中繼續前行等。
陳彥長篇小說《星空與半棵樹》里春雨后的場景是這樣的:“一場春雨,加上蕩漾的春風,把北斗村燒火糞聚下的煙霧,刮得干干凈凈。大地顯出濕漉漉的潤澤感來。數處桃花,也趕在柳梢綻開前,艷炸地搶了春的頭彩。喜鵲生怕人看不見似的,要跑到人前屋后,嘰嘰喳喳,把人的視線朝春之眼上引,好像春天是他們帶來的。就連上坡覓草的羊,都你鉆我擠地加快了興奮的腳步……”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雨水、驚蟄等,陳彥書中多個章節都以節氣或節日為名,讓讀者清晰地了解故事發展的時間,以及在相應節氣下鄉村人的生活狀態和農事活動等,展現出鄉村生活與自然節氣的緊密聯系。
路遙在《平凡的世界》里這樣描寫春雨中的景觀:“綠色。還是綠色。無邊的綠色中,有時會閃過一片緋紅或一方金黃——那是大片返青的麥田中盛開的桃花和油菜花。溫暖的春天從中國的南方走來,開始用生命的原色裝飾北方的大地了……道路兩旁晃過一排排青楊綠柳,那枝葉被雨水洗得油光鮮亮;成對的燕子翻著低掠過霧氣騰騰的麥田,用它黑色靈巧的剪刀裁剪密麻麻的雨絲……”
這是書中省委書記喬伯年眼前幾百里綠色平原的雨中景象。盡管這里春光無限好,但喬伯年不是詩人,也不是游客,對這些并不在意。他在意的是全省百姓的生計問題、南北山區的貧困狀況以及即將面臨的工作難題。春雨的淅淅瀝瀝反而襯托出他心情的沉重,肩上責任的重大讓他無心顧及眼前的自然風光,也讓讀者更能深切感受到他憂國憂民、一心撲在工作上的心境。
鑼鼓聲聲,敲出歡樂祥和
除了草木萌發的自然景象,象征希望的轉九曲、占稻色等民俗活動,也是陜西作家筆下的主題。
龍云有一篇文章是《陜北轉九曲》。轉九曲也叫轉燈,九曲也叫九曲黃河陣,相傳源于經典小說《封神演義》中九曲黃河陣的故事。
“它不像秧歌,需要學扭;它不像嗩吶,需要學吹;它不像信天游,需要學唱。它只要兩只腳,會走就行……它圖的是‘轉九曲,活九十’‘轉了九曲陣,滿年不害病’。”龍云這樣寫道。
“轉九曲”的精髓在于其巧妙的布局。過去,人們將高粱稈栽成一個正方形的圖陣,橫排19行,豎排19列,東、西、南、北、中總共分為9個曲陣。在陣內361個坐標點和進出門的位置栽上燈,共365盞,與一年的365天吻合。每到正月十五下午,人們就敲鑼打鼓,喜開九曲門。隨著夜幕降臨,燈盞亮起,人們便一個接一個地在陣里穿行,祈求新的一年消災祛病、人畜平安,五谷豐登、幸福美好。
如今,轉九曲和秧歌舞、社火一起演出,不僅讓人們感受到傳統民俗的魅力,也讓過年更加有滋有味、歡樂祥和。
2月12日元宵佳節,金延安旅游度假區人聲鼎沸,各類民俗演藝輪番上陣。伴著喧天鑼鼓,秧歌隊打頭進入鐘樓廣場上的九曲陣,來自天南海北的游客接著排隊有序進入陣中。每到一個標著吉語的陣點,便有人輕輕躍起,伸手觸摸寫著吉語的牌子,接受吉語帶來的美好祝愿。
陜北用渾厚的鑼鼓敲出黃土地的氣勢,在九曲陣轉出安寧健康的時候,陜南則在占稻色里說豐年。
所謂的占稻色,就是把糯谷丟進燃燒的柴火里。爆出的米花越多越白,預示著當年種的稻谷成色越好,能豐收。這不禁讓人想到熟知的爆米花。
在賈平凹的長篇小說《河山傳》中,主人公洗河就憑著爆米花手藝從鄉村走向城市。
洗河原本是一個無所事事的農村青年,因家庭變故和自身性格的叛逆,生活陷入困境。他偶然學會了爆米花手藝,并帶著爆米花機來到西安城,開啟了新的人生旅程。
賈平凹的筆下,小人物在時代洪流中的奮斗與掙扎,可見一斑。爆米花手藝不僅是洗河謀生的手段,還成為他融入城市的本領,連接了鄉村與城市,承載了他的漂泊與歸屬。來源:陜西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