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短劇產業本質上是對人類注意力分配權的爭奪。勝利者或許不是最會講故事的人,而是最懂人性弱點的算法巫師。
文/每日資本論
短劇成了搶手貨,香港豪門都開始重金下注。
2月上旬,部分媒體報道了,香港鄭氏家族第三代接班人鄭志剛宣布聯手瑞士投資機構JAKOTA Capital,以1億美元注資進軍全球短劇產業。
這位曾執掌新世界集團的地產大亨,在辭去家族企業要職后,首次將商業觸角伸向文娛領域。這一動作不僅引發資本市場對短劇賽道的重新審視,更讓一個長期被忽視的問題浮出水面:中國短劇是否正在迎來屬于自己的“黃金時代”?
鄭志剛的轉型絕非偶然。作為哈佛大學東亞文學系畢業生,他始終在商業與藝術之間尋找平衡點。從創立融合藝術與商業的K11購物中心,到成立C資本投資數字藝術與元宇宙項目,文化產業的基因早已深植其商業版圖。此次選擇短劇賽道,也可以認為是其個人志趣的延續,更是對市場風向的精準捕捉。
是的,短劇在中國的爆發式增長已是不爭事實。根據《中國微短劇行業發展白皮書(2024)》,中國微短劇市場規模在2024年達到504.4億元,同比增長34.9%,首次超越電影票房總量。用戶規模突破5.76億,意味著每兩個中國網民中就有一個是短劇消費者。這種以“單集2分鐘、總長100分鐘”為標志的碎片化內容形態,正在重塑全球娛樂產業的底層邏輯。
當然,鄭志剛的布局暴露了他全球化的野心。通過與JAKOTA Capital合作成立的紐約實體公司Duanju Corp,他試圖構建一個橫跨東西方的短劇生態系統:將亞洲制作的短劇本土化后推向歐美,同時將西方內容反向輸入亞洲市場。這種“文化轉譯者”的角色定位,暗合了TikTok在全球短視頻領域的成功路徑。
不爭的事實是,中國短劇的商業模式堪稱“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煉金術”。以《總裁的漂亮夫人》為例,這部由紐交所上市公司Mega Matrix出品的短劇,在北美市場創下月活超百萬、充值金額破百萬美元的紀錄。
其核心秘訣在于:通過算法精準捕捉用戶情緒點,在每集結尾設置強懸念,驅動觀眾為解鎖后續內容付費。這種“即時滿足+成癮機制”的組合,正在顛覆傳統影視的線性敘事邏輯。
請注意,千萬不要只想著短劇只在娛樂領域發力。更大的野心是——將利用人工智能驅動的虛擬人技術和好萊塢級特效,打造“下一代沉浸式內容體驗”。這意味著短劇可能成為元宇宙入口的試驗場——當觀眾通過AR眼鏡觀看2分鐘短劇時,虛擬角色可以實時互動,甚至引導消費決策。這種“內容即服務”(Content as a Service)的進化,或將重新定義文化產品的商業價值。
想想都會令人激動?別高興太早,文化差異會讓很多玩家頭痛不已。
毫無疑問,西方觀眾更偏好獨立完整的故事單元,而非東亞式的連續懸念。為此,部分先知先覺的玩家團隊已經著手開發“模塊化敘事”技術,允許同一IP在不同市場呈現差異化劇情走向。
顯然,這種技術能否突破文化壁壘,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中國短劇模式的全球適應性。能否從技術端來個Deepseek似的創新呢?
接下來的問題是,短劇產業的爆發肯定也將重塑整個文娛產業鏈的權力結構。那么,誰會收割紅利?誰將淪為炮灰?
對傳統影視公司而言這是場降維打擊。一部短劇的平均制作周期僅需10天,成本不足50萬元,卻能產生千萬級流水。這種“快消品式”的生產效率,讓依賴大制作、長周期的傳統影視公司措手不及。但風險同樣明顯:內容同質化嚴重,超過60%的短劇集中于“霸總”“逆襲”等套路化題材,用戶審美疲勞可能引發市場斷崖式下跌。
對投資機構來說,短劇提供了罕見的“高確定性賽道”。比如,JAKOTA Capital已通過Duanju Corp完成對美國短劇領域的領軍企業Mega Matrix和韓國Neorigin的戰略投資,計劃將亞洲成熟的流量運營經驗與西方IP資源嫁接。這種“東方方法論+西方創意”的組合,可能催生新一代內容巨頭。
最大的門檻或許是,各國政府對短劇的審核日趨嚴格,而歐美市場對數據隱私的保護可能增加算法推薦的成本。
大利好是,對個人IP創作者這是最好的時代。抖音、快手等平臺推出的“短劇創投計劃”,讓素人導演有機會憑借單條爆款內容獲得百萬投資。但同時,算法主導的流量分配機制,正在加劇“贏家通吃”效應。頭部IP玩家月入百萬的背后,是數以萬計創作者在內容工廠的流水線上掙扎求生。
如今,香港豪門已經開始登上短劇的列車,那么短劇是否真正迎來“中國時刻”?還是說,只是曇花一現?
穿透數據表面,需要審視三個核心問題:首先,技術迭代能否持續驅動體驗升級?當前短劇的成功高度依賴手機豎屏觀看習慣,但隨AR/VR設備普及,內容形態必然向三維空間延伸。JAKOTA Capital與Digital Domain的合作已透露出信號:通過虛擬人技術和好萊塢特效,短劇可能進化為“可交互電影”。這種進化需要巨額研發投入,或將引發新一輪行業洗牌。
商業模式能否突破付費墻困境則是下一個問題。目前,短劇收入主要依賴用戶充值與廣告植入,但兩者均面臨天花板。Mega Matrix嘗試將短劇角色開發為NFT數字藏品,開辟了“內容資產化”的新路徑。若區塊鏈技術能確權內容IP的價值流轉,短劇可能成為Web3.0時代的內容基礎設施。
還有一個核心問題則是,文化價值能否獲得主流認可?
盡管短劇在商業上大獲成功,但其“精神快餐”的標簽仍未撕去。鄭志剛曾表示,“短劇不應止于感官刺激,更要成為文化對話的載體。”這種理想主義能否照進現實,取決于從業者能否在算法效率與藝術表達之間找到平衡點。
最后要說的是,投資短劇產業本質上是對人類注意力分配權的爭奪。當Z世代的耐心值降至8秒,當短視頻吞噬了全球用戶日均2.5小時的時間,短劇用“極致碎片化+高強度刺激”重新發明了故事的講述方式。這場變革既可能孕育出超越Netflix的下一代內容平臺,也可能在資本催熟下淪為一場虛火。
唯一確定的是,內容產業的權力更迭從未如此迅猛。正如流媒體顛覆了電影院線,短劇正在用“分鐘級”的內容單元,重構廣大消費者對娛樂、文化甚至時間的認知。在這場戰爭中,勝利者或許不是最會講故事的人,而是最懂人性弱點的算法巫師。
【文章只供交流,并非投資建議,請注意投資風險。若您覺得有價值,麻煩您點贊、轉發。祝財源滾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