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秦長城是中國最古老的長城遺址之一,公元前279—272年,秦國吞并義渠并設置隴西郡后,秦昭襄王始令修筑,秦始皇時進行了整修加固。戰國秦長城西起臨洮縣,在甘肅境內途經定西渭源、隴西、通渭和平涼靜寧以及慶陽鎮原、環縣、華池3市8縣,全長409公里。
2006年6月,臨洮戰國秦長城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5月21日,國家文物局在《關于甘肅省長城認定的批復》(文物保函〔2012〕941號)中正式確認戰國秦長城“西迄臨洮”。
甘肅臨洮望兒咀長城為“戰國秦長城之源”,是長城文化的重要發源地、長城精神的關鍵標識地,其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社會價值在中國長城文化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根據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甘肅時關于“重視歷史文化保護傳承,保護好中華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脈”重要指示精神和國家打造長城、大運河、長征三個主題文化公園規劃,甘肅臨洮抓住機遇,及早謀劃,全力推動長城國家文化公園(臨洮段)項目建設實施。
春秋戰國時期,處于西北的秦國和位居北方的韓、趙、魏、燕四國,長期遭受北方草原民族戎狄的侵擾,損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嚴重阻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為了阻止戎狄南下,各國紛紛修筑長城,以圖一勞永逸。
秦國在秦穆公時期雖稱霸西戎,但邊境局勢并不穩定。為了確保后勤基地的安全,在秦昭襄王時期下令修筑長城。長城沿秦國實際控制線修筑,所以整個隴右并未囊括其中。實際上,戰國秦長城在今甘肅起自臨洮,經渭源、隴西、通渭、靜寧、鎮原、環縣、華池,共8縣,全長800余里左右。
秦長城起點,位于隴西郡治狄道(今甘肅臨洮縣)北三十里墩,古名“望兒咀”。這里是洮河與打壁河交匯處,戰略位置十分突出。長城由此開始沿山梁東南向經長城巷、皇后溝、宿鄭家坪村,達長城嶺。由這里過窯店的長城坡出臨洮界,進入渭源慶坪鄉,翻越關山,到渭源縣城北的唐家河,折正東方向經城壕里、壕坑,過西岔溝,經北寨鄉鹽灘,進入隴西縣境。
在隴西縣德興鄉長城梁,轉為東南向,過鳥龍溝北山,下山至云田鎮,再經馬蓮灘、小干川、康家店梁,由沙川里進入通渭縣境。經岔口下至牛孟頭梁,然后翻山越嶺,朝西北蜿蜒起伏,在大河灘進入文樹鄉后經焦家山、潘家灣西面的城壕梁、盧家嘴,由劉家涸澇上山到長城灣。翻山經郭家山,過牛谷河,上史家山、城墻梁,過北城鋪北城梁、寺子鄉長城梁,折向正東,由張家灣翻山進入靜寧縣之田堡鄉陸家灣折向西北,至上寨子,經四合鄉吊岔、紅四鄉張家峽、雷爺店、界石鋪岔兒灣,由原安鄉李堡出縣界,進入寧夏西吉縣。
由西吉縣經固原城、彭原縣、柳家圈進入甘肅鎮原縣劉家堡,穿過孟家原,到三岔鄉水磨溝,過安川河向東,在黑刺山折東北,過火地梁進入環縣境。越石嘴山,過唐家河,順河沿北山梁北走,經墩墩梁,越河道川,至常腰峴,再經半個城,復折向東北,順山梁經堡子灣、沈家原、玉皇山,下山進入環縣谷地。
經環縣城北城子崗東北行,在宋環州古城北側上山,過沈家溝門、蘇家掌、堡子陰山、李家原、薛家原、長城原,順原北走,在顯神廟嶺向東北進入華池縣,經任臺子、五掌梁、吊梁折東,過安川河,再經營盤山、長城(地名),經邊墻梁、南灣、長城等地,越省界進入陜西吳旗縣之梨樹掌向北而去,經靖邊、橫山、榆林入內蒙古與北方長城相接。
長城是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宏大的建筑工程,也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軍事防御體系,工程之浩大,令人無法想象。根據實地調查得知,戰國秦長城底部寬5—8米,頂寬3米以上,高在3米以上。大部分利用黃土就地夯筑,夯層厚8—10厘米之間。長城沿山取勢,很少跨河。為增加城墻高度,墻體一般坐落于山梁北側最險峻處;地勢平坦處,夯土取自城墻北側,形成壕溝。城墻內側則稍加平整成為運輸通道,構成上下一體的交通網絡。長城防御設施主要有城、烽燧,城每隔數十里一座,烽燧數里一處。交通要道處留有通道,建有城門,晝開夜閉,以便長城內外百姓往來。長城所經所有河谷都是天然通道,斷頭處都建有堡一類的設施,派重兵把守。連接斷頭的是寬闊的道路和堅固的橋梁。
戰國秦長城遺跡毀壞較重,保存最好的遺跡主要有臨洮縣八里鋪鎮宿鄭家坪村長城嶺、通渭縣榜羅鎮城壕梁、環縣城子崗等。
長城沿線許多有關長城的地名,是世代沿用的最珍貴的原始資料。有些古籍缺載的長城段落,完全可以通過這些地名來確定它的走向,找出它的痕跡。
長城遺址上文物較多,磚瓦、陶器殘片隨處可以揀到。瓦分板瓦、筒瓦。板瓦大小不一,最大的板瓦長63厘米,大頭寬53厘米,小頭寬47厘米;一般寬37厘米,長53厘米,最小的外弧寬23厘米。筒瓦直徑15厘米。瓦有網紋、粗繩紋、細繩紋、斜繩紋、平行線紋和棱跡,有的內緣有方點窩紋、兩點紋、菱形紋等。這些都是典型的戰國瓦。在長城烽燧附近常見陶罐殘片,均為灰陶,表面光澤,質地堅硬。紋飾多為細繩紋。
甘肅境內戰國秦長城最遲筑于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年),如果把隴西郡設置考慮在內,長城最早筑于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年),比秦始皇統一中國早五十多年。秦始皇統一全國后,下令將戰國時的秦、趙、燕三國的長城連接起來,形成西起甘肅臨洮,東到遼東的萬里長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大將蒙恬率10萬大軍北擊匈奴,悉取河南地,“自榆中并河以東,屬之陰山,以為四十四縣,城河上為塞”,即以黃河為天險,依河南岸自榆中以東修筑了44座縣城,驅逐戎人,移民實邊。從此,甘肅戰國秦長城以北黃河以南地區終于納入秦帝國版圖。由于史籍缺載,傍河44縣除榆中(今蘭州榆中一帶)外,其他均失考。根據“漢承秦制”的原則,依漢初設置在黃河南岸的縣置可推知其大概。秦統一后,疆域西至羌中,依河置縣,必是渡口要津。河關(今積石山康吊村)、枹罕(今臨夏縣雙城)、允吾(音鉛牙,今永靖縣鹽鍋峽)、祖厲(音嗟賴,今靖遠縣祖厲河入黃河處)、鹯陰(今白銀市平川區旱平川新墩村)等縣,應為秦所始設。
至于長城的起點“臨洮”多有爭議,唐宋以來的史籍大都說在今甘肅岷縣,蓋據岷縣古稱臨洮而來。
其實,岷縣古名之“臨洮”源于長城之“臨洮”。長城之“臨洮”卻非地名,而是文言動賓詞組,意為長城起于瀕臨洮河的地方。當時,秦國的勢力已達今臨夏、甘南一帶,隴西郡為秦國第一郡,不可能把十分鞏固的土地置于長城之外。
另外,洮河本身就是一道天然屏障,沒有必要再沿河修筑一道長城。所以,長城的西起點為今臨洮縣北,當是毋庸置疑的!
馬家窯文化遺址
地臺錯落布灰坑,
見證文明進化程。
拾得畫陶調色板,
神通萬古發幽情。
椒山祠
懷古高登岳麓山,雙忠浩氣斗權奸。
鐵肩道義輕生死,為國為民一寸丹。
*明代狄道(今臨洮)典史楊繼盛,字仲芳,號椒山。曾任兵部員外郎,因反對奸黨被貶狄道,后遇害。
吊隴西李氏祖塋并致李某奇
隴西李氏世聞名,
狄道東川存祖塋。
青史煌煌關大道,
豈能胡斷妄參評!?
唐左金吾大將軍李欽墓
野卉飄香雜亂蓁,
尋蹤吊古李將軍。
一抔殘冢掩忠骨,
感念捐軀報國人。
邊城紫斑牡丹酒
十里芳馨飄異香,
甘綿醇厚醉鄉邦。
老夫若當中青季,
一氣喝它三百缸!
哥舒翰紀功碑
鐵馬金戈古戰塲,哥舒碑斷話滄桑。
漢羌同是炎黃后,團結精誠建隴鄉。
*位于臨洮縣城南大街。為唐玄宗天寶年間為哥舒翰紀功而立。
洮河奇石神龜園
洮水流珠煥九光,
奇珍異石匯琳瑯。
驚嘆日月凝靈氣,
妙趣天成八大王。
海甸峽
險峽危崖涌急湍,
依稀棧道證當年。
滄桑幾變山長碧,
千古南屏傲地天。
臨洮縣獲中華詩詞之鄉稱號
煌煌古郡涌春潮,
渙渙西江逐浪高。
萬種風情歌不盡,
洮陽川里遍英豪!
夏入東崖
夏遊東麓崖,幽壑伏冰斜。
璨璨雕銀柱,瑩瑩映彩霞。
萬花坡上放,百鳥樹中喳。
杏子欣逢熟,異香飄滿窪。
臨洮即興
秦併二戎開狄道,隴西郡治府臨洮。
豐隆碑頌懷哥帥,燦爛文明看彩陶。
岳麓超然集靈秀,珠河奔涌育英豪。
萬花斗艷齊爭放,賞罷心潮逐浪高。
登臨洮岳麓山烽墩
漫上虛空岳麓墩,
隴云秦樹各繽紛。
蒼茫東峪逵途遠,
錦繡西江紫氣氤。
文彥忠直擔道義,
武賁勇烈建功勛。
悠悠古郡春常在,
萬象蒸蒸華物殷。
作者簡介:
張克復,甘肅省著名學者、文史專家、詩詞活動家、書法家?,F為中國地方志協會理事、中華詩詞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楹聯學會會員、中國西部書畫院常務副院長、甘肅省地方史志學會會長、省詩詞學會會長、省高級專家協會副會長、蘭州歷史文化研究開發領導小組成員兼專家組組長,甘肅省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