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各地各級殘聯積極搭建直播帶貨平臺,培育賦能殘疾女性,引流鏈接手工藝產品,推動地方產業發展、促進殘疾人就業創業。(圖 新華社)
一月的華北平原,最低氣溫已經降到零攝氏度以下。河北省廊坊市香河縣距北京不遠,離過年還有一段時間,外出務工的人還沒返鄉,早上的鄉村略顯蕭索。
剛剛五點半,天還沒亮,住在劉宋鎮的高彩虹就從床上一骨碌爬起來,她洗漱之后換好衣服,騎上家門口的電動車,一溜煙地出門了。30多歲的高彩虹是一名肢體殘疾人,身高不到1.4米。她的目的地是十幾公里之外的香河縣景泰藍琺瑯制品廠,騎過去要一個多小時。2024年,高彩虹通過縣殘聯組織的技能培訓,跟著廠里的師傅學習掐絲琺瑯工藝,簡單掌握了掐絲的工序,經過入職培訓,她成了廠里的一名正式職工。
景泰藍琺瑯制品廠是一家成立于1986年的老廠,專營景泰藍工藝品,產品行銷海外。從建廠之初,廠里就有殘疾員工的身影,聘用殘疾人的傳統持續近40年。2023年11月,該廠被評為全國首批55家“美麗工坊”之一。如今,120人的廠里,女性殘疾員工有30多人,高彩虹就是其中一位。
在進廠之前,高彩虹曾在另一家企業糊紙盒子,從小紙盒子糊到大紙盒子,因為個子小,還得不斷上夜班,身體開始吃不消。在琺瑯廠上班,每天定時定點,也不用總站著,在桌子前跟瓶瓶罐罐打交道就行,用她的話說,這份工作適合自己的性子。
▲景泰藍工藝品制作過程中的“點藍”工藝,需要將碾細的釉色填入銅絲空隙處,再經過高溫煅燒冷卻,如此反復三到四次才能完成這道工序。景泰藍工藝品的生產工序繁雜,但市場價格一直在高位,因此工匠的回報也相對豐厚。(攝影 白帆)
掐絲,是指在銅質的胎型上,用柔軟的銅絲掐成各種花紋,是景泰藍制作中的關鍵步驟之一,它決定了作品最終的圖案和線條美,沒有任何機器可以替代。一個熟練的工人需要幾個月的學習,完全上手要等一到兩年時間,成為行家里手更得10年以上。全國從事景泰藍生產的工人也不過3000人。
跟高彩虹一批學習的殘疾學員有十幾個,最終留下來的就她自己,“有的人覺得這東西要描描畫畫,自己腦子不靈學不來,有的人干脆坐不住,想干賣把子力氣的工作,干一天賺一天的工資。”賺錢慢,費腦力,讓很多人望而卻步,卻也讓真正喜歡手工藝的高彩虹,因此安身立命。
張鑫是廠里負責招工的經理,對殘疾員工的情況了如指掌,“他們踏實、勤奮,績效工資有的比健全人拿的還高。”掐絲工藝中,績效考核最高的就是跟高彩虹情況差不多的一位肢體殘疾人,每月平均能獲得8000元工資,他們收入高的原因,就是比很多人“坐得住”,手藝“立得穩”,即便是市場大環境有變動,收入也能“節節高”。
踏過學藝的門檻,傳統手工藝為殘疾女性提供了通往理想生活的一種路徑,給予她們相應的經濟回報。這不僅是高彩虹的故事,也是很多殘疾女性的故事。
2024年12月的第一天,北京故宮里“迎”來了一條漂亮的紅圍巾。那天上午,來自湖南的譚艷林身穿一件靛藍色的蠟染上衣,脖子上圍著一條紅彤彤的圍巾,笑瞇瞇地站在故宮交泰殿東側的文創融合館門口,端詳著往來的游客與觀眾。15年前,她在照顧因傷致殘的姑姑時發現了商機,毅然踏上了帶領弱勢群體就業創業的道路,這個土家族湘妹子的身上逐漸多了全國脫貧攻堅奮進獎、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三八紅旗手、湖南好人等榮譽稱號,唯一不變的是,譚艷林通過手工編織讓更多殘疾女性找到了“心”的家園。
她創辦的湖南省湘西州惹巴妹巾幗扶貧車間共有1247名工人,226名殘疾人中,女性占大多數。“有些人肢體不便,坐輪椅的不能遠行,這些由她們制作的產品能‘飛出大山’走進故宮,大家都非常激動。”譚艷林說,這條紅圍巾就是她們親手織就的手工藝產品。紅圍巾進入故宮及其文創商城面向全國銷售,故宮分文不取,所有銷售額都將直接給到殘疾女工。
▲故宮文創融合館將長期為全國殘疾人非遺傳承人提供文創產品展示和售賣,鼓勵和支持更多的殘疾人參與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激發創新創造活力。(攝影 白帆)
在故宮,譚艷林脖子上的紅圍巾是那天活動的“主角”,很多人記住了那句宣傳語:送你一抹故宮紅,一針一線都是愛。愛,是各方共同托舉的成果,源自滿足美好愿望的善意搭建。2024年5月,中國殘聯與故宮博物院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在優化無障礙環境建設、開展殘疾人文化服務、推動殘疾人參與非遺傳承和文創產業等多領域開展合作。
顯而易見的是,紅圍巾進故宮不是結束,殘疾人手工文創勢必會開啟又一番天地,殘疾手工藝人的就業底色也將會更加亮麗。
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殘疾人從事手工業面臨一些挑戰:一是專業人才匱乏,亟須加強專業化培訓;二是手工制作耗時較長,成本高昂,難以實現規模化生產,缺乏競爭力;三是品牌策劃、宣傳和推廣力度不足,品牌辨識度和認可度較低,導致增收之路依舊困難重重。僅憑“酒香”,難以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殘疾人不能單打獨斗,政策、資金和社會各界需要在關鍵時刻給予他們有力支持和幫助。
例如,江西省為促進殘疾人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專門制訂了相關辦法。凡參加各單位組織的非遺項目培訓的未就業殘疾人,培訓期間可享受每人每天30元的生活費補貼,補貼期限最長可達1年。
此外,一些省份的非遺助殘策略正趨向集合化發展。2022年發布的四川省《“十四五”殘疾人保障和發展規劃》明確提出:“支持手工制作等殘疾婦女就業創業項目”。隨后,蜀繡、藏羌繡、唐卡等四川傳統技藝成為四川省殘聯針對民族地區殘疾人,尤其是殘疾婦女開展的非遺職業技能培訓項目,掀起了一場以培訓拉動生產的熱潮。
長期以來,文創市場的競爭異常激烈。要將殘疾人的作品帶向市場,帶來收入,實現良性循環、輸血再造,這是一個難題。有些人嘗試破解困境,成都市青白江區殘疾人綜合服務中心“繡緣紅”蜀繡坊的成功就是一個生動案例。
2009年,殘疾人蜀繡繡娘任曉紅報名參加了青白江區殘聯首批“殘疾人蜀繡培訓班”,并先后拜成都蜀繡傳承人馮桂英、姬金全和四川省工藝美術大師、蜀繡傳承人易啟明為師。任曉紅也成為中國殘聯、文化和旅游部第一批試點支持的“殘疾人非遺工匠”。她在創辦“繡緣紅”繡坊后開始收徒,帶動青白江周邊地區幾十名殘疾婦女實現穩定就業,月增收兩千至八千元。
“繡緣紅”就像一塊金字招牌,吸引著眾多市場客源,其生產的文創繡品,有些成為外事禮品,有些成為知名企業伴手禮或文旅小商品。品牌進駐“成都天府通惠生活”助殘專區線上展銷,布展成都國際鐵路港亞蓉歐國家(商品)館、九寨溝、閬中古城等酒店、商場、景區,承辦成都市殘疾人青白江櫻花文創集市,參加各地貿易博覽會、文創集市展銷300余場……“品牌化”營銷組合拳,是殘疾人文創產品打開市場、穩住市場、持續增收的關鍵一招。
無論是景泰藍琺瑯制品廠的高彩虹,還是蜀繡繡坊的任曉紅,傳統手工藝為她們提供了就業機會,也滿足了她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在這個過程中,“增收”是最能振奮人心的獎勵,發揮著值得稱道的刺激作用。
將“手藝”轉化為“收益”,將“產品”變為“商品”,讓“口碑”變成“金杯”,已有先行者走在前列。貴州大山里的巾幗“斷臂飛鳥”楊而郎,將古樸獨特的丹寨苗族蠟染工藝,送上了全球各大時裝周,以她為主角的微電影《斷臂飛鳥》,榮獲中宣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微電影一等獎;2024年7月,歐洲集郵協會面向全球發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主題紀念票上,印上了侗族服飾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殘疾繡娘陸永江的刺繡作品,包括香囊、抱枕及各種衣裝……她們的作品,不僅僅成為商品進行交易,更促進了文化的傳播和交流,讓世界看到了中國殘疾人的才華和力量。
▲殘疾女性將日常審美融入手工作品,其展現的民族性和藝術性讓世界為之贊嘆,這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生動展現,也讓世界看到了中國殘疾女性的才華與堅韌。(攝影 徐俊星)
殘疾女性的故事,如同一幅幅細膩的畫卷,緩緩展開在世人面前。高彩虹在琺瑯廠的每一天,都充滿對掐絲工藝的熱愛與執著,她的堅持受到同事們的尊重。琺瑯廠新接了一批訂單,高彩虹每天忙碌的產品名為“有鳳來儀”,一只活靈活現的鳳凰鑲嵌在銅胚上,經過層層點染,翱翔在藍色的晴空中;“紅圍巾”成為春節期間的拜年好禮,譚艷林和姐妹們手中的針線一刻不停,這一抹中國紅將在2025年繼續散發溫暖;而遠在四川的任曉紅,她的蜀繡作品也逐漸走出青白江區,被更多人熟知和喜愛。每當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掛在展覽廳里,或是被顧客小心翼翼地收藏,任曉紅的心中總是充滿難以言喻的滿足感和自豪感。
這些殘疾女性,用堅韌和毅力書寫著屬于她們的精彩人生。她們的創富故事,不僅是對傳統手工藝的傳承和發揚,更是對人生價值的全新詮釋
征文啟事 | 讓溫暖被傳遞
我們正在尋找殘疾人求職與就業的真實經驗分享,無論是突破障礙的求職歷程、職場適應技巧,還是通過中國殘聯就業服務平臺成功就業的暖心故事,您的心得感悟都將成為他人前行路上的希望之光。
投稿方式:
郵箱:cjrjcypt@sina.com;
要求:郵件標題注明“我的就業故事+姓名+聯系電話”,附圖文+視頻素材;
激勵:優秀案例將獲中國殘聯就業服務平臺全渠道宣傳,傳遞榜樣力量;
來源:中國殘疾人雜志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