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阿德勒說過,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系。
撰文 | 汪貞
大部分人的一生中,有近乎一半的時間是在職場中度過的。職場的關系也并不都是和諧、良好的,經常會有一些負面的人際互動在我們的職場發生。通常表現為職場欺負、職場欺凌或職場排斥,它們可能同時存在,但不同于人際沖突。人際沖突是人與人之間普遍存在的一種社會互動關系。
從人際關系的角度來說,人際沖突是個體或組織之間因需求不同或價值觀不同而發生的緊張對立狀態和行為。職場欺負行為是人際沖突升級的結果,是直接沖突的表現,傷害程度較深,可以是一次行為,也可以是持續的行為,表現形式較職場欺凌更寬泛;而職場欺凌可以概括為持續的、可感知的權力失衡并造成敵對工作環境的負面行為;職場排斥則具有隱蔽性,更多表現為心理上的排斥感,通常和壓力情緒交互存在。
職場負性人際關系具有不同的形式和內容。它可以發生在橫向關系(同事之間)之中,也可以發生在縱向關系(下級對上級或者上級對下級)之上。一般表現為人際孤立,如在身體和社會上的孤立和排擠、隱瞞工作信息、阻止獲得學習或工作機會;安排超負荷的工作及無意義的工作;對個人地位的侮辱或貶低,如點名或者對個人年齡的貶詆;對個人職業地位的威脅,如公開指責、觀點的貶低等等;有時也通過一些微妙的方式呈現,如忽略、冷落、背后造謠誣蔑;這一系列不同表達,經反復的負性言語和非言語行為對情感和精神的控制,持續時間較長,可達6個月及以上。
職場負性人際關系在國內外職場均有發生。由于文化和社會環境的差異性,中國人在遇到職場負性人際關系發生時,大多數表現為隱忍、沉默或者退讓;這可能與中國人的特點有關。
中國人大多推崇中庸的為人處世之道
常常以調和、折衷、妥協的方式應對人際間的沖突和問題。因此當職場中出現負性的人際關系時,應對者常表現附和、沉默或以間接的方式進行溝通,注重維護雙方關系和情感,回避爭論性話題;于是,是非曲直向關系讓步了。實際上,這種情境下維護的雙方關系只是形式上的和諧,這樣的讓步也為職場負性人際關系行為提供了持續的滋養,讓其得以滋生及漫延。
傳統的中國家庭存在父權制,尊卑等級非常分明
在等級制度的長期影響下,中國人下意識中有敬畏權力的傾向。在職場中,權力和資源弱小、匱乏的一方,往往認為自己是無力反抗欺凌的,只能默默忍受,于是便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最終更促成了被欺凌者的習得性無助,刻畫了欺凌者的負面行為,在旁觀者眼里,促成了他們對職場負性人際關系的正向認知。《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作者孫隆基認為,中國人的人格是自我壓縮的,中國人缺乏內省、注重外控和他律。在這樣的傳統文化環境里,激進行為、個人意志的直接表達,以及拒絕服從群體將導致孤立。
在中國社會中, 關系非常重要
在處理人際關系時,中國人也常常遵循“親疏有別、內外有別”的原則。在職場中,存在熟人、親人關系時,則講人情和交換,每個人并不平等。職場中的利益和有限的資源和機會就很可能向有關系、有背景的人傾斜,無形中對其他人構成了欺凌。
這也與組織中職場權力關系緊密相關。職場負性人際關系的存在大多建立在權力不均衡的基礎上,組織領導的管理如果缺少對強勢方的監督和對弱勢方的支持,就可能誘發職場負性人際關系的產生并持續重復發生。
破壞型領導更是職場負性人際關系的制造者。我們可以通過概念圖對負性領導行為有較清晰的了解;而領導的個人品德水平越高,職場負性人際關系的發生率就越低。
職場負性人際關系的雙方均有其個人的性格特征,不可否認也是造成負性人際關系的一部分原因。部分實施者存在更高的社會焦慮和攻擊性,有較高自尊水平,他們把職場欺負或排斥行為作為自尊受到威脅時的自我調節手段;當組織效能較低,尤其是組織缺乏正式的安排和清晰的工作分工,而他們又缺乏社會競爭力時,他們會將職場欺負作為擊敗競爭對手的方式;狹義來說是職場心機,廣義上說是管理手段。受欺負者在群體中常表現為神經質和低情緒穩定性的人格特征。
職場負性人際關系的存在,嚴重影響員工的情緒和健康;比如:導致員工孤獨感的產生,破壞了員工的自我認同感,員工甚至出現出汗、緊張、失眠,焦慮或者抑郁;職場負性人際關系增加了員工出現工作倦怠的風險,也增加了組織沉默度,提升了員工離職意愿,最終影響組織的工作績效和組織的發展。
職場的環境、領導風格和個人因素,多種原因和促成因素都對職場的負性人際關系起到了關鍵性的推動作用。下面從管理層面和個人層面整理了幾點建議,供參考:
1. 管理層面
管理者需要時刻關注職場人際關系動態,以便將不當行為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制定、溝通并執行基于相互尊重的職場行為規范、搭建文明的職場環境和文化,以最大限度地減少、防止職場不當行為的發生。
2. 個人層面
組織中的個人也應當學會保護自己免受職場負性人際關系的侵害,或者緩沖這些負性行為的影響,限制與不文明組織成員的接觸,可以尋求志同道合的同事的幫助或建議;積極尋找認同自我的群體支持,花更多時間與家人相處或養只寵物,參加社區或者興趣群體的社會化活動,促進保證自身的心理健康與穩定;參加能夠恢復工作壓力的體育運動,強健的身體是一切的本質;發展和充實個人,選擇學習一門課程或者考個學位,提高自身的人力資源更是個不錯的選擇;總之,積極進行自我調節,保證身體和心理的健康非常重要。
曾國藩說過,“小心安命,埋頭任事。” 馮唐解讀,第一要認命。第二要好好干活。認命,不是投降,是知道自己能做什么,然后努力去做,這叫“安命”。如果這個職場環境無法實現個人成長,個人也沒有用武之地,錢太少而且讓人感覺度日如年,那不得不說離職跳槽也是個人層面的好戰略。
曾國藩還說,“取人為善,與人為善;樂以終身,憂以終身。” 意思是我們應該善意地對待別人,多從別人的優點出發,去欣賞和學習別人的長處;我們還應該以樂觀的態度面對人生中的喜怒哀樂,同時也保持憂患意識,不斷思考和反省自己的行為和言論。如果天下人都能做到,那會大大降低職場負性人際行為的發生概率,世界也會美好不止一點點。
看更多精神疾病知識?
無需下載即可在線查看~
本文來源: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精神衛生中心
責 任編輯:葉子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