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北秦皇島一家二甲醫院開設“不愛上班門診”的消息沖上熱搜,引發全網關注。有網友調侃說:“周末得去趟河北。”
這事看似新鮮,卻暴露了當下普遍的職場困境。上班是大多數打工人的生存方式和唯一選項,但隨之而來的工作壓力、人際關系的微妙張力、工作意義感的喪失等,都會讓人產生職業倦怠感,這并非懶惰的標簽,而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現象。
醫生說,開設門診的想法還是患者提的——孩子有“不愛上學門診”,大人“不愛上班”怎么沒人管?更重要的是,醫院在接診過程中發現,很多人嘴上說著“不愛上班”,背后藏著的是實實在在的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他們往往認為這是上班的常態,或是注意到了自己的心理變化,卻因“病恥感”而躊躇不前,最后愈演愈烈,甚至影響到了正常生活,亟須正視與疏導。
“不愛上班門診”的設立,一方面降低了就醫門檻,讓有需要的打工人不再“求助無門”;另一方面,也讓我們看到了關注職場心理健康的緊迫性和重要性。說到底,許多人的“不愛上班”,病灶往往深植于職場環境本身。一些企業過度強調“狼性文化”,忽視員工的心理感受,這只會損害其積極性和創造力,長遠看對企業的發展得不償失。只有真正關注員工福祉,才能凝聚人心,激發內生動力,實現員工與企業真正的“共生共贏”。
職場心理健康,需要整個社會的溫柔托舉。“不愛上班門診”既是“減壓閥”,也是“篩查器”,讓潛藏在“不愛上班”背后的壓力與情緒不再是難以啟齒的痛,而是可以被理解、關注和解決的信號。我們也需要更多這樣的嘗試,讓心理關懷的觸角伸得更遠。
相關部門的引導與規范同樣不可或缺,既要從法規制度層面切實保障勞動者休息權,也要支持社區、工會等組織發展普惠性心理服務,與專業醫療機構形成互補,構建更完善的社會心理支持網絡。
原標題:《新民隨筆丨“不愛上班門診”治什么》
欄目編輯:郁晶陶 題圖來源:上觀題圖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陳佳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