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航運網站TradeWinds報道,2月21日,國際海事組織(IMO)最近一輪關于航運業氣候變化的會談結束,但未能達成預期的共識。盡管談判各方在燃料標準和部分細節上取得了一定進展,但仍未就征收碳排放稅等經濟措施達成一致。IMO秘書長在會談結束后表示,接下來的七周將是關鍵時期,需要‘明智的頭腦和冷靜的心態’來解決分歧。這不僅是對談判代表的委婉提醒,更折射出全球氣候治理體系正在經歷深層裂變。
此次談判的核心矛盾集中在是否對船舶碳排放征收全球統一的“碳稅”(levy)。盡管包括ICS和“50國集團”在內的多數支持者認為,碳定價是加速航運業2050年凈零轉型的最有效機制,但以中國、巴西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陣營對此存有顧慮。這種分歧本質上是全球氣候治理中“共同但有區別責任”原則的再現。
支持方主張,每噸溫室氣體征收150美元的碳稅可在十年內籌集超過1萬億美元資金,既能通過價格信號倒逼船東使用零排放燃料(ZNZ燃料),又能為發展中國家提供氣候資金。但反對者擔心,統一稅率可能加重發展中國家海運成本,削弱其國際貿易競爭力。這種立場背后,是新興經濟體對“綠色壁壘”的警惕——當發達國家已完成工業化積累后,強制性的碳成本可能成為新的貿易不平等工具。
為打破僵局,國際航運協會(International Chamber of Shipping)提出的“GHG附加費”方案,允許因燃料供應限制無法達標的企業付費替代,這種柔性機制既保留價格信號,又為技術過渡期提供緩沖。但如何設定費率閾值、分配資金用途,仍需在未來七周內細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