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賦能“大思政課”鑄魂育人,引導廣大青年在社會大課堂中受教育、長才干、做貢獻。開展“返家鄉”社會實踐活動,便是方式之一。
實踐隊員返回家鄉、融入家鄉,了解家鄉文化底蘊,在實踐活動的號召下,將家鄉底蘊與內涵同思政內容融合,更進一步地加強思想教育,增強文化自信。與此同時,貫徹實踐的作用與意義,實地探訪家鄉,深入探查家鄉的習俗與文化。從各家鄉的美食入手,實踐隊員探尋非遺美食傳承,打卡宣傳本地美食,為更好更深入地了解、宣傳自己家鄉的美食文化貢獻一份力量。
2025年1月11日,來自中國民航大學的舌尖上的非遺——家鄉美食共傳承實踐隊的實踐隊員韓宜錚、唐浩培、張舒桐前往家鄉上海市長寧大融城Art Park小楊生煎店,走進上海生煎美食文化,品嘗舌尖上的上海美味,同時對小楊生煎的制作、歷史進行了了解。
“阿拉小楊生煎,是上海人從小吃到大的老味道!”店員阿姨笑著遞過一碟剛出鍋的生煎,金黃酥脆的底殼泛著油光。在與她的交流中我們了解到,小楊生煎的歷史可追溯至1994年,創始人楊利朋在上海吳江路美食街開設了第一家門店。最初以傳統生煎包為主打,憑借皮薄、底脆、湯汁鮮美的特色迅速走紅,并于2006年被評為“上海名點”“上海名小吃”。其制作手法融合傳統與現代標準化工藝:面皮采用半發酵技術,確保底部酥脆且密封肉汁不破;餡料選用鮮嫩豬肉與肉皮凍混合,湯汁豐盈;煎制時需精準控制火候,先煎至金黃,再加水燜熟,形成標志性的“爆汁”效果。 品牌在2010年啟動連鎖化戰略,以上海為核心向全國拓展,目前門店超330家,覆蓋江浙、深圳等地。三十年如一日,這口生煎不僅是手藝,更是上海弄堂文化的活態傳承。“褶子捏的是匠心,湯汁里淌的是鄉愁。”阿姨的總結,道盡了非遺美食的溫度。
不久的等待過后,小楊生煎便上來了。隊員韓宜錚首先品嘗了經典豬肉餡生煎。金黃酥脆的底殼咬下時發出“咔嚓”聲,面皮薄韌,肉餡微甜多汁,湯汁滾燙鮮香,蘸少許醋后更顯層次。接著隊員張舒桐嘗試了秋冬季限定蟹粉生煎,掀開面皮瞬間,蟹黃與肉汁交織的香氣撲鼻。蟹粉選自高郵湖大閘蟹,蟹膏濃郁,與豬肉混合后鮮味加倍,湯汁金黃豐盈。隊員按推薦吃法,先輕咬小口,然后吹一吹,吸吮湯汁,再蘸甜醋提鮮,蟹香在口中層層綻放,最后咀嚼焦脆的底殼,口感豐富到“眉毛鮮掉”。
對比兩者,豬肉餡更顯傳統本味,而蟹粉生煎則多了海鮮的醇厚與季節感。在品嘗過程中,我們也不忘光盤行動,將小楊生煎等所有菜品一掃而空。
為了宣傳家鄉美食,我們精心剪輯了視頻,用高清鏡頭記錄下生煎的模樣與組員們吃下生煎時的狀態和感受,搭配輕快背景音樂和準確清晰的字幕,發布在微信視頻號和抖音中,將焦點聚集在生煎上,突出主題。希望更多小伙伴們走進小楊生煎,多多品嘗此類上海非遺美食。
隊員感悟:
韓宜錚:咬下小楊生煎的瞬間,滾燙鮮美的湯汁迫不及待在舌尖上爆開,好似一場味蕾的狂歡派對。這小小的生煎,不只是美食,更是上海飲食文化的鮮活注腳,承載著這座城市的煙火氣,讓我深切感受到上海味道的獨特與迷人 。
張舒桐:美食是人們毋須開口便能心領神會的共同語言,它以所在地區為基礎,在無聲的傳承中,成為了當地特色。又由于地區數量之大,其能承載的情感是不可計量的。從小楊生煎活躍的現狀中,得以窺見它所寄托的匠心精神將不斷延續。
唐浩培:在返家鄉活動中,不同的非遺美食殊途同歸,傳承著中國傳統文化,上海就因為小楊生煎以及其他特色美食而更有特色——和而不同,美美與共。相信在家鄉與非遺美食的聯結下,能夠增強我們大學生對傳承精神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
圖片:唐浩培
文案:韓宜錚、唐浩培、張舒桐
編輯:韓宜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