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味弦與旋死)
告別房地產,擁抱新內需,任何人都不要忽視市場轉變的節奏,稍有遲疑則輕舟已過萬重山。
過去這幾年,尾大不掉的不是地產,是債務,尤其是基于土地財政、地方平臺的隱性債務;化債這件事被正式擺到桌面上,不是因為居民負債,不是因為民營房企暴雷,而是地方財政開始兜不住的時候。
所以之前怎么印錢,對經濟的拉動收效甚微,因為缺乏有共識的抵押品,缺乏好的資產,所以一直叫“資產荒”,如今這個情況有可能迎來好轉,就是人工智能的突破可能會撕開一個投資的口子。
我們深知解決經濟增速、投資信心,而不是解決錢多錢少,皆因背后錢沒地方去;房地產宏觀上成了負資產,430-450萬億規模縮水到380-390萬億;單靠資本市場也不能憑空承接,上市企業總歸要有經營,經營方向需要新的增量,否則也無法提供足夠的收益——是的,2022年以來最大的問題是投資收益過低,覆蓋不了貸款成本。
要不說經濟周期多少跟不確定性沾邊,俗稱運氣成分,如果具象化講,科技突破是個偶然事件,突破了就會有增量。所以deepseek有如神助,給所有投資一個出口。國內之前被封堵,科技這塊想象力不足,壓力之下輿論很緊繃,嘴上說遙遙領先,但心里是沒底的。直至ds一邊開源、一邊各種接入大廠、政府部門、企業,這些造就了新的投資機會,錢,突然就有地方去了。
不管是本地化部署,還是云,企業層面都接得住。比如阿里這一段時間的美股、港股估值,華爾街投行雖有分歧,主要不是糾結阿里的云服務,在國內阿里這塊做的相當不錯,投行糾結的是要不要嘗試這一輪中國的AI科技基礎投資,以及最后的業務增量。
再比如百度這種一向起個大早趕個晚集的,其云業務2024年增量都很高;一眾大廠不缺基礎建設條件,缺的是用什么東西裝到里面,現在有了人工智能,起碼能用。而且AI+N的屬性是極具爆發力的,目前全面接入人工智能是不分行業和企業、機構、消費者群體的,AI類似當初的互聯網革命(當年稱為信息高速公路)。
所以投資有著落了,起碼這個方向目前有共識,市場上不是沒錢,是之前大家都疲沓了,沒方向創造方向硬投,主要是給地方CT搞些基建+保障房,現在投AI應用就好了,結合機器人和各種應用場景。
當然不否認這也意味著泡沫,如同當年互聯網,現在的美股高科技板塊,但市場正在印證:泡沫不是因為方向不對,而是起的太快,后續盈利落地要是有時間差,青黃不接,那么金融杠桿驅動下的投資容易大起大落。但科技突破就是如此,風險收益已經計入了代價,就如同之前投資互聯網泡沫的企業,總體上這些年下來還是賺的。
這里唯一要避免的是二極管現象,一提到英偉達等美股七姐妹高估就是泡沫,說到國內AI就不是泡沫。都是泡沫,不過對泡沫要有正確理解,泡沫是速度問題,不是方向問題就行。就好比復數,可以體現向量,也可以表示為一個矩陣,當作為向量圖形可得其范數(對AI的投資力度),作為矩陣則可以疊加各種變換(把社會生產力、資本都連接到一塊)。
接下來中美其實可以不用繼續憋氣比賽,目前大家都在AI賽道上往前跑,控制好全面投資的油門即可,別讓金融資本的熱情捧殺了各自的科技生產力就行。
十年后人類說不定得聯手大戰機器人叛軍呢。
兩邊招商引資大作戰不過口舌之爭,產業去誰哪里,可能兩邊都不去,兩國最終都會成為對外投資國。美國又要卡住移民,又要吸引制造業,自己的民眾產業工人短缺,你總不能讓肯塔基、懷俄明、佐治亞等州里下個“浙里辦”就能搞得定。同樣的,中國目前也面臨繼續賣產品,還是走出去的問題,人民幣到底該升還是降的取舍。積累到一定時候,總會溢出的,不是生產力就是錢太多了,無論是外匯儲備還是在岸人民幣,投AI綽綽有余,剩下的怎么辦?
真正風浪越大,魚越貴。
聯絡鹽哥:saltsolution
升級版鹽選私享圈會員上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