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昨天AI和人形機器人開始走向分化了。
當下的市場,正處于AI主題與兩會主題的過渡期,兩者機會都有,但AI主題的投資難度會逐漸加大。
先講AI這邊。
昨天AI依然有部分個股在繼續上漲,像寒武紀在盤中就突破了歷史新高。
但更多的概念股出現了下跌,AI制藥、智譜AI、英偉達概念、銅纜高速連接等板塊領跌兩市,每日互動等多只高位概念股跳水。
AI板塊上周五大漲,市場一片火熱,主要原因是阿里的業績反轉和AI戰略讓市場非常興奮。
興奮當然是有理由的:
一來,阿里業績爆表,最新一個季度的經營利潤412.05億元,同比增長83%;凈利潤464.34億元,同比增長333%。
業績重拾高增長,自然就有充足的子彈去投入AI戰略,拓展新機會。
二來,阿里CEO吳泳銘宣布,未來三年,阿里將投入超過3800億元,用于建設云和AI硬件基礎設施,總額超過去十年總和。
他表示,“AI爆發遠超預期,國內科技產業方興未艾,潛力巨大。阿里巴巴將不遺余力加速云和AI硬件基礎設施建設,助推全行業生態發展。”
阿里的決策基于兩點——
第一,DeepSeek的推出,讓中國AI產業找到了一條用創新算法超越美國科技巨頭的出路。
現在,中國AI和美國AI之間的差距已經幾乎被追平,憑著成本優勢,中國AI產業有很大機會彎道超車。
而且,由于大模型不可阻擋的開源化,導致AI企業本身靠著收費已經很難實現暴利,整個產業的價值鏈開始向云計算平臺轉移。
阿里自己是這么解釋的,“目前大模型之間的差異化正在收窄,開源與閉源模型的差距也越來越小,這一現狀反而利好云計算公司。
因為無論是開源還是閉源模型,大部分都將部署在云計算網絡上。
想象一下,如果人工智能是未來最大的商品,類比于現在的電的話,那么云計算網絡就類比于現在的電網。”
發電公司可能有很多,但電網由于存在網絡效應,往往只會由少數幾家壟斷。
這就給了阿里巨大的機會。
第二,阿里的大模型也很爭氣,其最新發布的新一代多模態開源模型Qwen2.5-VL,在多項權威基準評測中處于業界領先水平。
截至1月底,通義千問的全球衍生模型已突破9萬個,在主流組織中排名第一。
吳泳銘在財報會上表示,阿里將于近期發布基于MoE架構的旗艦模型千問Qwen2.5-MAX深度推理模型。
有錢、有機會、有實力去爭取,自然就有很大的想象空間了。
不過,市場狂熱之下,我們也有必要保持一點理性。
這里面的風險在于,AI板塊估值本身已經存在泡沫,阿里的業績爆發也是存在偶然性的。
甚至是國際大行高盛最新的研報都已經表達了對阿里所在的港股的謹慎。
根據最新的研報,高盛依然維持對A股和港股的增持立場,認為現階段的流動性依然很充足。
不過,高盛認為,預計未來三個月,A股的收益率將超過港股。
主要邏輯是,自1月低點以來,以恒生科技指數為代表的中概互聯網板塊已經上漲了31%,而A股僅溫和上漲7%。
根據歷史統計,當A股與H股收益差距超過15%時,市場領導地位有95%的概率出現反轉。
高盛的A-H市場輪動模型表明,過去三個月A股與H股的回報差距,已經擴大至歷史范圍的99%分位數。
這是歷史上港股表現超越A股回報差距最大的時間段之一。
眾所周知,港股是個小三股市,爹不疼娘不愛,長期流動性差,估值低迷,比A股還不如。
這一波港股大漲,主要就是deepseek引發了外資扎堆搶買中國互聯網大廠的資產所致。
在deepseek橫空出世之后,市場意識到——
第一,AI硬件資產的價值開始下降,而軟件應用和互聯網資產的價值被重新發現。
第二,A股具有優勢的AI資產以硬件為主,而優質軟件與互聯網資產更多集中在港股。
于是,各路資金集體涌入港股市場淘金,引發了最近一個多月港股的大漲,并帶動港股指數遙遙領先于A股。
高盛的統計當然是有含金量的,但他沒有說明白,為什么未來三個月A股會超越港股?
如果未來市場依然聚焦于AI這條主線,港股必然持續領先于A股才是符合邏輯的。
相反,如果A股要超越港股,那必然不是靠AI這條線。
唯一的可能性,將是新主題板塊的帶動。
從近期金融、地產、農業等周期股頻頻異動的趨勢來看,未來帶動A股進一步上行的只能是兩會主題。
昨天已經進入2月份的最后一周,兩會很快就要登場了,接下來相關政策發布對市場的影響力將越來越大。
昨天的行情就很典型,早上是農牧飼漁和化肥等農業板塊領漲,下午則是由化纖、機場、地產、工程、公用事業等基建地產板塊接力。
兩會越是臨近,相關傳統行業板塊便越將成為引領市場的主線。
昨天早上農業股領漲,主要原因是周末高層發布了一份文件,《關于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
《意見》中首提“農業新質生產力”,強調要大力發展智慧農業。
“農業新質生產力”這個提法是在去年12月的高層農村工作會議上首先提出的,這次屬于是首次出現在中央一號文件中。
這個提法對A股最大的意義在于,接下來農業板塊中一些科技含量較高的細分環節有可能獲得政策補貼,加速其發展。
其中的重點是生物育種,代表龍頭是大北農和隆平高科。
截至目前,大北農生物技術已獲得14個抗蟲耐除草劑玉米安全證書(生產應用)、3個抗蟲耐除草劑大豆安全證書(生產應用)及2個抗蟲耐除草劑大豆安全證書(進口)。
而隆平高科,目前已累計有10個品種通過國家轉基因玉米品種審定,實力排名僅次于大北農。
當然,根據經驗,農業板塊長期領漲的可能性不大,歷史上農業板塊長期大漲往往跟通脹爆發關系更緊密。
從本屆政府的政策偏愛及當下市場趨勢來看,君臨認為接下來更應關注的是那些近期沒有爆炒過、對政策依賴度較高的科技和制造業。
比如低空經濟和新能源產業。
這些產業想象空間大,是政府近幾年重點推動的產業之一,這兩個月也相對被忽視。
這里面是存在很大預期差的,值得大家更重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