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書經歷】本人從五歲開始學習書法,啟蒙恩師是天臺山國清寺一尼法師,他是上過私塾、受過傳統文化教育且書法功底頗深的老學究,對我要求極其嚴格,讓我接受到扎實的基本功訓練,并逐漸對書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后來,學校里從小學到初中都開設了寫字課,教材是柳公權的《玄秘塔》和《神策軍》選字。到高中時,學習更緊了,作為農村人唯一的出路就是考大學、轉戶口端上國家飯碗。因此,家里不再支持我練字,我只能在假期、周末、晚上空閑時偷偷在房內練習。那時臨習得最多的是顏真卿的《勤禮》、《自告身》和隸書《曹全》、《乙瑛》,由于經濟條件不好,又不敢跟長輩說,所以一張紙總是先用極淡的墨寫第一遍,稍濃寫第二遍,再濃寫第三遍……如此重復以節約紙墨。
或許是“不務正業“的緣故,我未能如家庭所愿考上大學,但卻幸運地應征入伍進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這所大學校。領導了解我的專業特長和愛好后安排我在機關當文書,搞文化宣傳,這讓我對書法的滿腔熱情和孜孜追求終于有了用武之地。彼時正是書法熱高潮迭起的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傳統被淡化而自創之風盛行,我也在這場滾滾大潮中迷失過方向,幸得高中時師從的書法老師盧樂群先生及時指導,才重回正途,系統臨習“二王”及“宋四家”,尤于二王處用功最深。之后陸續參加中國美術學院書法科、解放軍藝術學院和首都師范大學書法課程班的學習,全面系統了解掌握了書法史、書法理論、書法技法、文字學等相關知識,又承蒙當代不少書法名家不吝賜教,先后得到丘仕坤、周國城、楊明臣、劉洪彪諸恩師的悉心指點,書法作品在全國、全軍、省級書法專業展覽賽事中入展獲獎150多次。
【臨創體會】三十多年來,本人的臨習創作體會是:書法重在學習傳統,重在取法乎上。不能入古,何談出新?故臨習古代優秀經典法書是登堂入室的第一步,也是重中之重。在此,將個人臨帖的一點小小經驗與大家分享和探討,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臨帖過程分為五步:一、選帖讀帖。學書首必選帖,歷代書家作品傳世浩如煙海,初學者常遇一個問題:該學誰、學何帖?竊以為一是要定位在宋代以前的書家,宋之后書家最好不要作為初學之范;二是選擇其代表性、經典類作品作為學習范本;三是要適合自己的口味,選擇能使自己產生共鳴共情的書家書作,正如吃菜下飯,合口者不僅可增食欲,也有助于消化。選帖后是讀帖,又名識帖,即臨摹前了解書家的生平經歷、書學脈絡、書寫時間、年代背景、創作心境等,在充分了解字的基本特征后,注意點畫和結構的整體面貌,以便在下一步學習時能準確把握作品的內核精神和書寫風格。
二、初習單字。應該說這是臨寫的開始,單個字的一點一橫、一豎一折、一捺一撇,都要一絲不茍細心揣摩,也可把單字筆畫進行拆解組合進行結構細化臨習,也可適時采用外輪廓法、重心法、主筆法、輔助線法等力求精準,注重筆力、掌握筆勢,從中領會惟妙惟肖,盡力做到眼觀精微、筆落大膽,牢記“差之毫厘,謬之千里”之理。
三、繼臨整行。在單字臨習熟悉掌握的基礎上,開始臨其整行,其間須注重一行中的牽絲縈帶、粗細大小、濃淡正欹、輕重虛實、上下顧盼、章法布白、線條變化等,觀于眼而記于心。
四、再摹雙行。整行臨摹到位后,須將帖中的兩行放在一起臨習,看其如何變化,此時應著重把握書家在章法處理上的巧妙之處,分析兩行之中重復點畫的不同變化、行軸心的左右對應關系,細研行與行之間的呼應搭配、既矛盾對立又協調統一的關系,從中領略經典所體現的書家匠心獨運之妙。
五、復寫數行。單行、雙行研習后,推而廣之則須數行乃至通篇臨摹,要注重作品的整體精神風貌的把握,不僅要做到行行對照、前后呼應、左右顧及,還要結合書家當時心境細心體會、全面領悟,從篇臨中領悟本帖筆法、字法、章法、風格特征等核心要素,在反復篇臨中,通過實踐與調整,汲取古人智慧的傳承,逐步達到形神兼備的臨摹狀態。
臨摹是創作的基石,有了較好的臨摹基礎,此時即可進入臨創轉換階段。初創時,先是集古字,要由少字到多字逐步嘗試不斷積累,其間既是體驗創作的過程、又是對原帖記憶和領會的過程,掌握技法,通過自我認知,進行提升。宋米芾云:“心既貯之,隨意落筆,皆得自然,備其古雅。壯歲未能立家,人謂吾書為集古字,蓋取諸長處總而成之。”集古是不斷溫習、羅列、篩選和強化古為今用的過程,能夠深入領會經典法帖的精髓與神韻,掌握基本的筆法和結構規律。創作是臨摹的升華與拓展,要博采眾家之長于一爐,鍛造具有個人面貌的藝術風格,力爭做到兼容并蓄、融會貫通。
在創作進程中,需要充分運用臨摹時所學所記的技法,然后注入個人的審美取向、情感體驗、創意構思、筆墨語言,同時要廣泛涉獵,博采眾長,理清脈絡。既要縱向繼承,對所學書家的平生眾帖盡而習之;也要橫向借鑒,上溯其源、下索其流,向上追宗其學習師承何人,觀其如何師法、變法,向下探索后世以其為師者,觀其如何學習師從及風格形成演變,通過細研其一脈相承關系,根據自身量體裁衣,進行深入、反復、對比、消化,逐步形成自己的書寫風格。唐·孫過庭曰:“至如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初謂未及,中則過之,后乃通會,通會之際,人書俱老。”可謂此理也。臨摹的核心是要對其風神全面熟悉把握,根據自身需要進行取舍,做到忘形取神、摻入己義、融會貫通。臨摹為創作提供豐富的素材和靈感源泉,創作可推動臨摹的深入與轉化,兩者是相互交織、相互促進、共同推動、共同提高的。
若書法有捷徑,此捷徑可謂苦功,那就是時刻從古人中廣泛汲取營養,宋·米芾《海岳名言》曰:“既老始自成家,人見之,不知以何為祖也。”藝無止境,王覺斯50歲后尚且一日創作、一日摹古,蓋個人書風形成乃水到方能渠成,不會一蹴而就,因而潛心臨池,切不可心浮氣躁。臨創強調五種能力:洞察能力、記憶能力、再現能力、想象能力、創新能力。具備能力,理解神韻,形神兼備,方為上也。且有書者心畫之說,書法不是一種單純的書寫藝術,她更是一種文化,是人文精神的具現,在形象及抽象之中意蘊著書寫者的情趣和筆墨追求,體現出個人的閱歷、思想、審美、稟賦和文化。這就要求在學書的同時注重加強自身綜合修養。“書者,如也,如其志,如其學,如其才,總之曰如其人而已。”書學即人學,需博學,須苦學、好學、善學、博學、常思,須自甘靜寂、不舍晝夜,須入古、思變、化古、出新。
要廣泛涉獵歷史上經典法帖,了解各種書法流派,從中汲取不同創作技法,深入研究不同風格的書作,來拓寬個人的創作視野,為求變提供更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在臨摹中,保持原作神韻,結合自己審美取向,進行筆法的重構與創新,寫出個人的筆墨語言,創作出具有時代特色,主題鮮明,意境深邃,技法與內容和諧統一的精品佳作。
同時強調書者的“字外功夫”。要深入學習哲學、歷史文學、詩詞歌賦等,只靠臨帖,抄寫他人的詩文,很難激發創作激情,再勤奮努力,到頭來也不過是位書匠。縱觀中國書法史無不如此,三大行書都是書寫自己的優美詩文,才給后人留下了千古經典法書,從中皆可窺視出書家當時的情感。在書法創作實踐中,將書法黑香與自作詩詞清香匯聚,勾勒出歷史印記和文化脈絡,讓心靈的流淌與靈魂的表達碰撞交融,點燃內心深處的那盞文化明燈,照亮前行的道路,邁入典雅藝術的境界,感受美好。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影響書法創作的因素包括點畫、線條、墨法、章法、意境、氣勢、布局和材料等。這些主觀與客觀條件、心與手、墨與紙能否渾然一體恰到好處,直接關聯到書法藝術的自然美感呈現效果。古人對于寫字的材料和工具十分考究,今人臨帖時可參閱相關資料了解其使用喜好,擇而從之,同時選擇印刷精良、真跡碑帖作為范本,當能事半功倍。創作時應選擇自己得心應手的筆墨紙硯,便于個人水平的充分發揮和表達。
目前,書壇有這樣一些現象:在面對每一次大規模、高規格的書法展覽時,一部分年輕作者跟隨時風,作品千人一面;有些作者則生搬硬套展覽的評審要求,刻意死板創作;“應試型”和所謂的創新體、展覽體書法創作短時間內把新生代書法群體的創作熱情乃至社會的關注度推到了一定的高度,卻造成了兩三年速成的書技“怪招”賺取流量和眼球,“十年磨一劍”的書法正道反被漠視等等。這些流風所染者,往往只注重趨變適時的短期效應,而忽略了自我的文化素養和藝術境界的提升,有失偏頗也。我一貫行之的是:制定自己的學書之路,深入傳統、崇尚經典、眼手同步、學練統一、繼承創新,既按照擬定的學書目標去努力,把展覽作為自己的階段性檢驗,又在貼近傳統且與時風拉開距離中,堅持走自己的書法之路,一如既往,終能有所收獲。
書法創作完成后是無數次的總結和升華,研悟理論亦是學書之必備。理論為筆,實踐為墨,書法理論和創作訓練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歷代書論是各時代書家畢生實踐的總結,如能深入參悟書論,必然提升書寫的理解能力和創作水平。如《書譜》、《書法雅言》、《書藝·書概》、《廣藝舟雙楫》等,在書法理論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這些哲思銳出、說理通透、文辭優美的書論名著、學術經典,是我們創作實踐的有力參照。把握好理論學習與創作訓練的契合點,用好筆法之理,字法之理,章法之理,深入理解和體悟前人的思想智慧,認真體會和掌握前人的學術方法,為自己的書學理論構建和書法創作提供重要滋養,把書法創作同理論研究變成一種自覺的、自由的、自然的理性行動,才能更好地用自己的筆墨語言來描繪五彩世界、書寫精彩人生。
【陳永軍,字道居,號朝陽閣,1974年生于浙江臨海,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書法藝委會委員,廣東省書法家協會副秘書長,中國文聯第四屆全國優秀基層書法家,中國書壇青年百強榜百強,華南農業大學、廣東交通學院客座教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