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們提到不可低估America First Investment Policy的影響,結果美股開盤后,中概股血崩,因為昨晚相當于政策發(fā)布后,美股的第一個交易日,所以不管怎么說,在外資看來,確實茲事體大。
昨晚納斯達克中國金龍指數(shù),跌超5%,其中阿里跌超10%,拼多多跌近9%,京東和騰訊都是跌7%以上,歷史上看,都是極其慘烈的一天。
理論上來講,昨晚美股的中概股走成那樣了,今天應該拉一坨大的才對,但恒生科技開盤跌了4%多,結果盤中拉紅,最后也就只跌了1.5%而已,而A股這邊,則全天都比較亢奮,即使尾盤跳水,主要股指的跌幅也都在1%附近,遠遠好于隔夜美股的中概表現(xiàn)。
如果要給今天的A股港股的韌性打個分的話,滿分100分,至少能得95分,強的讓人感到陌生了。
我們往大了看,今天市場沒崩的主要原因,我覺得是在于強大的、看起來似乎無窮無盡的南向買入資金——今天,南向凈買入超過220億,這相當于過往三個交易日凈買入之和,也是2021年初以后,南向凈買入第二大的交易日,僅次于一周之前,2月18日的224億,而算上今天的220億,南下今年2個月不到就累計買入港股突破2000億了,很殘暴。
這里,220億的資金里,有90億,買入了開盤就大跌的阿里和騰訊。
于是,在南向資金的強力買盤下,資金承接住了外資在港股的賣盤,在港股開盤一個半小時后,就把一度跌超4%的恒生科技給拉紅了,奠定了今天全天,A股和港股投資者的信心。
周六的時候,在星球,我就根據港股、外資等的資金流向,碼了很長的一篇文章,核心的落腳點之一,就是得看到這一輪,港股,在南向資金和外資之間,進行的快速的籌碼交換,我把完整版的放在本文最后,可以掃碼。
時至今日,我個人覺得,宣布我們已經拿下,或者保守點說,正在接近拿下港股的定價權,問題不大了。
寫到這里,肯定還沒完,還是給大家補充一些增量的信息,談談這輪拿下港股定價權的市場背景和機構行為。
近期,高盛出了一篇報告,也是唱多港股和A股的,其著重提到,近期對A股更加看好,理由是:
“過去三個月,港股大幅上漲,而A股的主要寬基股指僅為溫和上漲,A/H股回報差距擴大至15%,導致原本穩(wěn)定的AH估值溢價,從34%縮至14%,處于歷史的99%分位,也就是歷史的極致區(qū)位,所以,后續(xù)A股大概率會相對跑贏H股,反向擴大AH溢價,到歷史均值水平。”
高盛的這個推理邏輯沒問題,但我個人覺得,他的結論,不一定對,核心在于,他沒有搞清楚,這一輪AH溢價縮窄的真正底層邏輯,或者最大資金買盤的邏輯,用前朝的尺子,可能已經無法刻畫當下的形勢了。
今天和一家理財子的多資產負責人聊天,Ta也問起來,為何年初以來,港股那邊流入了1700多億的資金(截至上周五),這錢都是從哪里來的?
我說,很簡單,我們把目光放大一點,就會看到一輪大的趨勢——年初以來,特別是春節(jié)以來,機構大量贖回寬基ETF,贖回規(guī)模在1000億以上,而這里的大量資金,伴隨其他增量資金一起,南向,買入了港股的個股,注意,是港股的個股,而非港股相關的ETF,事實上,年初以來,港股相關的ETF,也是被大額贖回的。
那么,這些南向資金,買了什么呢?
截至上周五的1700億里,接近700億買了信息技術(互聯(lián)網公司、半導體公司等),超過700億買了金融、能源、電信、公用事業(yè)(四大行、中海油、三大運營商這些),還有接近300多億買了可選消費(阿里、美團、京東在這里)。
你把上面三大類資產,再歸納一下,其實就是兩大類資產:
1、比A股股息率更高的紅利資產(金融、能源、電信、公用事業(yè));
2、A股沒有的,只在港股上市的互聯(lián)網巨頭。
于是,年初以來這輪大的資金切換,你可以轉換為:
千億級別的資金,從A股的寬基指數(shù)流出,買入了A股沒有的,高股息(更高的)和互聯(lián)網巨頭。
這一方面導致A股的寬基持續(xù)失血,年初以來依然沒有賺錢效應,上證指數(shù)、滬深300年初以來的收益依然為負;另一方面,助推了港股大科技的起飛,也使得諸如港股的銀行板塊,年初以來,跑贏了A股的銀行板塊,接近10個點。
所以,除非港股扣除紅利稅后的股息率低于了A股,又或者互聯(lián)網巨頭回到A股上市了,否則,這可能是一次根本性的AH溢價收窄的過程。
那么,哪類大資金最有動力做這種遷移?
顯然,保險資金有非常大的動力,去做這個事——去年年底以來,保險有三個配置港股的動力:
1、12月利率繼續(xù)斷崖式下行,30年國債一把沖破2%,險資急需繼續(xù)配置高股息資產,顯然港股性價比優(yōu)于A股;
2、去年年底,監(jiān)管宣布償二代過渡期延期,使得險資的投資端,特別是權益投資端,得到實質性松綁,可以加速布局OCI賬戶的投資(注意,這里只能買個股,不能買ETF);
3、在年初以來的A股科技浪潮中,炒作的板塊,無法容納險資龐大的資金,而短期100倍以上市盈率的科創(chuàng)板等,也不符合險資長期投資的理念,這時候,估值合理、體量巨大、政策松綁的港股互聯(lián)網大科技,成為了險資在科技方向的最佳配置標的。
而以上三個動力,其實又源自兩個周期。
第一個周期,是宏觀層面的低利率周期;
第二個周期,是政策層面的互聯(lián)網政策松綁周期。
兩個周期共振,催化了險資等大資金的配置主線,也引導著資金的流向,及市場風格的變化,并最終演化為南向奪取港股定價權的宏大敘事,如果缺少其中任意一個周期,可能結果都會很不同。
這更像被時代的滾滾洪流推著往前走,具有更強的終局確定性,而非2021年那輪,用大喇叭喊出的跨過香江去。
當然,以上除了具體數(shù)字外,包含了很多的猜測,能力有限,說的不對的,大家姑且當笑話聽聽吧。
反正在具體投資端,我個人會根據上述的趨勢,今年堅持把港股紅利和港股大科技的啞鈴型結構,作為配置的底倉之一,會這么說,也會這么做。
今天就補充一下債券的事兒吧,以及跟投的建議。
1、債券,一波N折。
今天債市的段子如下,描述債市投資者,從開盤到下午三點的心情變化。
三點之后的沒更新,如果更新的話就是:媽的,又買少了。
全天,10年和30年,下行了近乎4bps,但過程頗為戲劇性。
短期來看,還是看三個東西:
第一,資金面,央媽是否繼續(xù)保持凈投放,此前已經連續(xù)三天凈投放了;
第二,對應的銀行存單收益率,下午來看,大行存單的一級發(fā)行有降價的趨勢了;
第三,股市,如果股市保持這兩天的韌勁,而上述兩個因素沒有明顯好轉的話,債市繼續(xù)震蕩的可能性會更大。
下圖,我們昨天說,昨天那樣的跌幅,就是觸底的信號了,后續(xù),可以尋找更舒適的右側介入區(qū)間了。
2、跟投建議。
純純的債,開始積極尋找右側介入機會,說不定就在這周;
表韭量化,A股仍然高溫,特別是結構性高溫明顯,行業(yè)ETF昨天繼續(xù)大幅凈流入,而寬基ETF繼續(xù)流出100多億,市場極致的結構化行情仍在繼續(xù),我們還是保持一份清醒,在配置的過程中,盡量保持風格的均衡,享受股市估值中樞的上移就行。
表韭全球,今晚比特幣崩了,可能會對全球資產產生連鎖反應,保持積極關注。
就聊這么多。
求贊、在看。
最上面說的,對港股和外資的資金流分析,全文近3000字,在星球里,大家想看的,掃碼進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