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前曾經(jīng)盛贊過一些走“便捷路線”的高性能小尾巴,比如魅族線、海帶絲的S3Pro、威澤DA1等,他們都有個共同點就是非可換線設計、除了線材和母座以外的那部分“硬件體積”非常小,帶出街的話也沒有什么太大的累贅感,后來iFi自家推出的初代GO Link就是這么一款產(chǎn)品,它雖然體積小、也使用的是功能集成度比較高的DAC芯片,但卻解鎖了其內(nèi)置DRE功能,降低了失真和串擾,并且使用了基于硬件控制的音量調(diào)節(jié),這兩個特性即便是放到2025年的今日,很多更高價位的小尾巴也沒能做到。
iFi于2024年底的時候推出了一個Go Link的高階版,也就是GO Link MAX,售價高出了200元,來到了598這個價格,但是增加了4.4母座、ESS芯片增加為兩顆、并且還有一系列的內(nèi)部硬件規(guī)格的升級,并且在聲音風格上大幅度地去向柔和耐聽的路子所傾斜,而不是初代GO Link那種偏直白凌厲的風格,即便是iFi近兩年已經(jīng)在音色表現(xiàn)上有大幅度的改善,但在實際聽到GO Link MAX的這種風格時,還是會驚嘆于他們這次對于便攜式入耳產(chǎn)品在聲音細膩度上的優(yōu)化之強。
外觀上不難看出GO Link MAX還是沿襲了前代的設計語言,雖然機身有所加長但不會像前代一樣母座有一小節(jié)凸在外面,而且在機身寬度沒有明顯增寬多少的前提下愣是把4.4和3.5母座給一起塞了進去。老實說在看到Go Link MAX的照片時我一度還以為它是一個純4.4口的機器,但iFi屬實是整了一把挑戰(zhàn)極限的做法。不過因為兩個母座挨得太近,所以插入一端時肯定是會擋住另一部分,這個倒不算是什么缺點,但大家在插4.4的時候得注意一下最后要用力懟的深一點,我試了幾款4.4的插頭在差到接近底部的時候那種段落感不算是那么清晰,可能會讓人覺得誤以為插實了。
外形的美丑方面還是沒有什么好說的,指示燈+小金標+金色圈圈的母座,結(jié)合鋁鎂合金的機身,談不上多好看、但算是一個不出錯的設計,線身部分則是銅鍍銀雙絞,并且在和線身連接的地方都做了獨立的加固和抗拉扯處理。
熟悉iFi的會知道這是一個很能堆料的、推力一般都很大的、在“看得見的成本”上非常下功夫的牌子,就像初代GO Link其實即便用ES9219Q的公版方案聲音就不會弱,愣是額外做了不少與HIFI性能深刻相關的處理,GO Link MAX當然也不例外,其中我個人覺得比較重要的是晶振與QUAD DAC+技術所帶來的優(yōu)秀時鐘性能,除了能夠在數(shù)字信號的源頭就提供更高質(zhì)量的音源信息以外,也可以進一步縮小不同檔次的轉(zhuǎn)盤所帶來的聲音差距,就像很多時候A和B爭一個小尾巴聲音的好壞,如果他們使用的是不同的音源,也許他們說的都是對的,而在GO Link MAX上,即便是不打開各種軟件上的USB獨占模式,它在流媒體APP中的聲音表現(xiàn)也足夠優(yōu)秀,尤其是在信息量、結(jié)像凝實感這種很考驗數(shù)字信號處理能力的部分。
雖然這次GO Link MAX的輸出功率只有200多mW@32歐 ,在這個價位可能都排不到中上游的參數(shù),但實際呈現(xiàn)出來的驅(qū)動上限、尤其是聲音安定感要遠勝過很多千元級的型號,但從風格上來說,GO Link MAX并不是一個走極致雜食路線的機器,能感知到它明顯在低頻的打擊感、下潛深度上有增益,但是在極高頻的信息量和向上延展的部分有適度的涂抹,導致它和你印象中什么大菠蘿、灰菠蘿的風格其實毫不相干。如果在自家的產(chǎn)品里找參照,它可能更像是UNO、金魔壺的風格,聲音有很好的醇厚度、中下盤的底子扎實,結(jié)像的形體感會稍厚一點,聲場立體感很好、但是邊界稍清晰,是那種“填充型”的聲場表達,相比之下,像GO Blu、GO Bar等型號則是偏向于把結(jié)像做的精致一些、把聲場做的外擴一點,可以說GO Link MAX呈現(xiàn)出了和iFi過去大部分產(chǎn)品都不相同的聲音辨識度,對于聽泛流行音樂為主的用戶來說更加友好、也更加凸顯聲音的氛圍濃郁、而不是干凈通透。
GO Link MAX雖然推不開我NG METEORA的聲場,但是能夠展現(xiàn)出它的極低頻和大動態(tài)表現(xiàn),聲音的那種澎湃感、落地感,還是頗有iFi家族的影子,但人聲的部分卻讓我稍顯“陌生”,因為初代GO Link、包括像大菠蘿2這種iFi家族的代表作,都走的是中性+稍清麗一點的人聲風格,口型略小、音色偏亮,但GO Link MAX則是人聲部分豐滿、有明顯的顆粒度、而且強化了氣息部分的質(zhì)感,尤其是在聽一些非常偏Vocal類的曲目時,GO Link MAX呈現(xiàn)出了一個非常明顯的暖聲走向。不過我在檢索GO Link MAX的相關信息時也有外網(wǎng)的編輯認為GO Link MAX的低頻是短板,我認為在音源供電足夠優(yōu)秀的情況下這個結(jié)論是不成立的,尤其是來到節(jié)奏V3D這樣的頂級便攜轉(zhuǎn)盤上時,GO Link MAX的低頻動態(tài)質(zhì)量甚至有追趕自家GO Bar的水準。
因為這次iFi刻意在高頻的部分削弱了一些存在感,你會感覺整個的“高頻氛圍”這次并沒有走那種通透凌厲的路線、甚至很多時候存在感并不強,實際上這個做法在大部分的音樂類型里其實都不會顯得有頻段缺失或者音色的失準,尤其是在聽一些比較老派的古典錄音時,其實GO Link MAX的高頻衰減效果非常自然、細膩,如果非要說哪兒有毛病的話可能就是在聽一些偏現(xiàn)代的OST曲目時,極高頻的沖擊力確實上不去、顯得滾將點比較早,如果說未來GO Link MAX可以再如何升級的話,也許GO Bar上的那套濾波器算法可以嘗試下放,因為單從性能和聲音素質(zhì)來說GO Link MAX是遠超預期的水準,我對它未來迭代款的展望可能是更雜食一些的風格、然后通過數(shù)字濾波器或者算法的方式來完成一些調(diào)音,老實說GO Bar上的那套iFi自研算法是真的相當優(yōu)秀,如果能下放在GO Link MAX上也許會是王炸。
雖然這次iFi給GO Link MAX選擇了一個稍偏氛圍、流行向的調(diào)音風格,但并沒有在硬素質(zhì)上有所含糊,尤其是在結(jié)合售價的基礎上,我認為Go Link MAX已經(jīng)完全是同價位的頂流水準、而且還在體積更小的前提下完成了對許多高價位競品在素質(zhì)層面的反超,如果你也喜歡這種小體積不可換線、但同時又想在素質(zhì)和推力上追求極限,那也許iFi現(xiàn)階段GO Link MAX的兩款產(chǎn)品會是最優(yōu)選,又是一個非常典型的錯位競爭、且聲價比還足夠高的例子。
想進一步咨詢或者交流音頻相關內(nèi)容,可以掃一掃添加我的個人微信,也可以手動搜索我的名字縮寫“l(fā)ilingjiaqi”,我會盡力為你解答。
微信燒友交流群“+7耳聾病患群”,歡迎大家的加入,可以添加我個人微信私聊獲取入群途徑,加好友時請備注“燒友”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