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 Ultra銷量目標懸了?81萬定價背后的市場博弈。
2025年2月26日,小米CEO雷軍通過微博再次強調,對小米SU7 Ultra全年1萬臺的銷量目標“已有九成把握”。這款定價81.49萬元的豪華電動車,自去年10月預售以來爭議不斷,如今隨著發布會臨近,市場關注焦點已從“能否造出來”轉向“能否賣出去” 。
1萬臺的底氣從何而來?
從技術參數看,SU7 Ultra確實展現了小米造車的“堆料”風格:1548匹馬力、1.98秒零百加速、350km/h極速,動力性能超過多數超跑;車身配置上,24K金碳纖維車標、5平方米Alcantara面料、21處碳纖維部件等設計,試圖在豪華感上與BBA對標。預售階段10分鐘3680臺小訂量的成績,似乎佐證了雷軍的信心。
但爭議點在于價格。81.49萬元的定價,直接闖入保時捷Taycan(89.8萬起)、特斯拉Model S(80.89萬起)的領地。橫向對比,2024年寶馬7系在國內銷量為10253臺,而SU7 Ultra若達成目標,相當于該細分市場頭部車型的銷量水平。
市場反饋的兩極分化
在雷軍發起的網絡投票中,超過90%參與者認為SU7 Ultra年銷量能突破1萬臺,其中半數預測將超額完成。這種樂觀情緒可能源于小米手機用戶的基本盤——部分“米粉”對品牌存在消費遷移慣性。但汽車行業分析師指出,手機與汽車的用戶決策邏輯存在本質差異:“手機是高頻低價消費品,汽車是低頻高價耐用品,粉絲經濟能帶來初期熱度,但長期需靠產品力說話。”
反對聲音則集中在價格與品牌認知的錯位上。有網友評論稱:“小米的性價比標簽深入人心,突然推出80萬級產品,消費者需要時間重建認知。” 這種質疑并非空穴來風:2024年國內80萬元以上電動車市場總規模約3.5萬臺,SU7 Ultra若拿下1萬臺,意味著要搶占近30%份額。
看不見的挑戰
即便完成銷量目標,SU7 Ultra仍面臨三重考驗:
1. 交付能力:小米汽車工廠當前規劃年產能15萬臺,但首款車型SU7標準版仍處于供不應求狀態,高端車型的定制化零部件可能加劇產能壓力;
2. 售后服務:對比寶馬、保時捷等豪華品牌遍布全國的4S店網絡,小米汽車目前主要依賴直營店與第三方合作維修點,高端用戶對服務體驗的要求更高;
3. 技術口碑:三電機系統、碳纖維部件等雖提升性能,但也增加故障風險。某新能源車維修機構負責人表示:“高功率電機對散熱系統要求極高,量產車耐久性需要時間驗證。”
一場輸不起的品牌升級戰
對小米而言,SU7 Ultra的象征意義大于利潤貢獻。通過這款產品,小米試圖完成從“性價比品牌”到“科技豪華品牌”的轉身。從市場策略看,其打法延續了手機業務的“降維打擊”思路:用跨級配置沖擊傳統豪華車市場,例如SU7 Ultra的1548匹馬力,較保時捷Taycan Turbo S(761匹)高出一倍。
但這種策略在汽車領域能否奏效仍存變數。傳統豪華品牌的價值不僅在于產品,更包含歷史積淀、圈層文化等軟性資產。正如某汽車行業觀察者所言:“買保時捷的人,支付的不僅是車價,更是進入某個社交圈層的門票,這是新勢力短期內難以復制的。”
寫在最后:市場的天平會傾向哪邊?
SU7 Ultra的銷量之爭,本質是消費者對“新豪華”定義的話語權爭奪。愿意為80萬買單的用戶,究竟更看重參數表的碾壓,還是品牌背后的附加值?這個問題或許沒有標準答案。但可以確定的是,這場實驗的結果將直接影響中國車企沖擊高端的信心——若成功,意味著本土品牌真正撕掉“平價替代”標簽;若遇冷,則可能延緩整個行業的高端化進程。
至于普通消費者,不妨讓子彈再飛一會兒。汽車市場的規律向來殘酷:參數贏在PPT上,口碑活在馬路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