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chaKuchaBeijing(PKBJ)你身邊的藝術設計與生活方式旁觀者,依托于19年來論壇平臺資源優(yōu)勢,推出“PKBJ藝術家”、“PKBJ設計師”等專訪欄目,并聯動各地產、文創(chuàng)園、藝博會、畫廊主、藏家、品牌、政府等機構有效高質量鏈接,持續(xù)在“城市更新”、策展型商業(yè)領域貢獻其力量。
PKBJ 20X20 模式
*線下演講:PKBJ演講者須在6分40秒展示20張圖每張20秒,即為全球獨特的20x20演講模式。
*線上采訪:延續(xù)20x20這個模式,提出20個問題給藝術家,反饋20個回答。
本期PKBJ藝術家采訪的是藝術家高人杰——“色彩與情感的碰撞構建獨屬于他的混沌世界的藝術秩序”!其個展《晝與夜》正在北京韓建美術館展出,展期2025年2月18日至4月13日。歡迎大家前去觀展。
高人杰的作品繪畫語言復雜、多義、糾纏,表現出他對這個模糊不清的混沌世界,他自己構建了獨特的秩序認知。展現了其獨特的藝術視角和美學觀念。畫作大氣磅礴,用筆狂放,直接表達了他這一代年輕藝術家對當下世界的直覺感觸。文/策展人:孟令達。
高人杰繪畫風格的“晝”屬性并不屬于太陽神赫利俄斯,而是屬于雖然精神俱足但卻十分倒霉蛋的西西弗斯。這個拯救了人類的叛逆小子永遠推著上山的巨石,反復循環(huán)永無止境。高人杰的藝術追求如同西西弗斯面對無望任務的堅持與抗爭,是一種屢敗屢戰(zhàn)的不斷嘗試,雖然經常陷入絕望,但不甘精神的內在動力促使他不顧挫折繼續(xù)前行。文/學術主持:傅澤南。
《晝與夜》開幕式現場
1. 請簡單介紹下您自己及作品?
我是高人杰,1994年生于內蒙古包頭市。我的作品是一場解構與重建的實驗,通過極繁主義的復雜性與直覺表達,探索當代人類的精神困境。畫面中的扭曲人體、疊加刮痕與豐富色調,都是對傳統(tǒng)審美與認知的反叛,試圖揭示潛意識的真實樣態(tài)。
2. 您的創(chuàng)作靈感通常來源于哪里?
靈感源于對存在本質的追問與日常經驗的解構。比如,腫脹的肢體隱喻被壓抑的欲望,錯位的五官暗示身份的迷惘。我也從量子物理的疊加態(tài)中汲取靈感,試圖在畫面中呈現所有矛盾的可能性。
《涅槃》,布面油畫,150x200cm,2024
3. 有沒有一部書籍或電影或音樂等的其他類型文學藝術作品啟發(fā)了您的創(chuàng)作?
加繆的《西西弗神話》對我影響深遠,它讓我意識到荒誕與反抗的永恒張力。電影方面,大衛(wèi)·林奇的《穆赫蘭道》通過非線性敘事與潛意識影像,啟發(fā)了我對精神實體的視覺化探索。
《虛擬綠洲》,布面油畫,300x200cm,2023
4. 您是如何在作品中表達個人情感和自我思想的?
我通過“反智性”創(chuàng)作,讓顏料在畫布上自由流淌,成為具有自主生命的物質。這種直覺與潛意識的表達,將內心深處的真實情感直接呈現于畫面,比如反復覆蓋的油彩與刮刀痕跡,是精神的結痂與記憶的傷疤。
展覽現場
5. 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遇到瓶頸時您通常會如何處理?
我會暫時放下畫筆,去閱讀、冥想或散步,讓潛意識重新占據主導。有時也會通過即興涂鴉打破理性束縛,讓創(chuàng)作回歸孩童般的游戲本能。
6. 您的作品試圖與觀眾或者藏家建立怎樣的聯系或對話?
我希望觀眾能在畫面的復雜性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感受到被壓抑的欲望與身份的迷惘。我的作品不是提供答案,而是保持問題永遠開放,邀請觀眾進入一場關于存在本質的對話。
7. 在您的藝術實踐中,有沒有一種特定的材料或技術是您特別喜歡一直在用或想要深入探索還沒使用的?
我偏愛油畫顏料的物質性與可塑性,尤其是通過刮刀與堆疊技法制造肌理。未來想嘗試將數字技術與傳統(tǒng)繪畫結合,探索AI生成與手繪的對抗性對話。
8. 您的作品是否有特定的主題或系列貫穿始終?
“不可能的身體”是我貫穿始終的主題。通過解構傳統(tǒng)人體結構,打破解剖學的既定秩序,我試圖揭示精神實體的真實樣態(tài),追問存在的本質。
9. 您的作品中經常出現的符號或意象有哪些?它們對您個人意味著什么?
扭曲的人體、疊加的刮痕與豐富的色調是我常用的符號。它們分別隱喻被壓抑的欲望、記憶的傷疤與道德困境的曖昧性,是我對當代生存復雜性的視覺化表達。
10. 您如何定義自己的藝術風格?在形成這種風格的過程中,有哪些關鍵因素或轉折點?
我定義自己的風格為“極繁主義的直覺表達”。關鍵轉折點是師從傅澤南后,受“新野性藝術”理念啟發(fā),開始打破傳統(tǒng)繪畫的理性束縛,探索直覺與潛意識的表達。
11. 有沒有某個關鍵時刻或決定性的事件徹底改變了您的創(chuàng)作方向或視角?
2017年在北京的“青春·激情”個展是我創(chuàng)作的轉折點。那次展覽讓我意識到,藝術不僅是形式的創(chuàng)新,更是對精神實體的深刻追問。
12. 在創(chuàng)作一件作品時,您是如何平衡直覺與理性思考的?直覺在您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直覺是我的創(chuàng)作核心。我通過即興筆觸打破理性思維,讓意識與無意識的邊界消融。理性僅在后期調整中發(fā)揮作用,比如對畫面結構的微調。
13. 對于藝術市場或評論界的反饋,您持怎樣的態(tài)度?
我尊重市場與評論界的反饋,但不會讓它主導創(chuàng)作。藝術的價值在于提出問題,而非迎合某種期待。
14. 您如何看待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失敗或“不滿意”或不喜歡的作品?這些經歷如何影響了您的成長和后續(xù)的創(chuàng)作?
失敗是創(chuàng)作的一部分。每次“不滿意”都是一次自我反思的機會,讓我更接近潛意識的真實樣態(tài)。這些經歷讓我學會接納不完美,并將其轉化為新的創(chuàng)作動力。
15. 您如何看待藝術與日常生活的聯系?您的作品是否反映了您個人或周圍人的日常經驗?
藝術是日常經驗的升華。我的作品通過解構身體與豐富色調,反映了當代人在信息過載與意義匱乏時代的普遍焦慮。
16. 您如何看待藝術的“永恒性”或“時效性”?您的作品是旨在傳承經典還是反映當下時代的獨特印記?
我的作品旨在捕捉當下的復雜性,但也試圖通過形式與思想的革新,觸及永恒的生存困境。極繁主義既是時代的印記,也是對人類精神實體的永恒追問。
17. 您是否參與過跨界合作?比如跟建筑師、服裝設計師、音樂人等,這些經歷是否影響了您跨界合作后的創(chuàng)作?
我曾與建筑師合作設計公共藝術裝置,那次經歷讓我意識到空間與身體的互動潛力。未來希望與音樂人合作,探索聲音與視覺的共振。
18. 平常有什么業(yè)余愛好,假如不做藝術家會做跟愛好有關的行業(yè)么?
我喜歡閱讀哲學與科幻小說,也癡迷于冥想與徒步。如果不做藝術家,可能會成為一名心理咨詢師,探索人類潛意識的奧秘。
19. 未來五年,您想在藝術創(chuàng)作上探索哪些新領域或方向?比如科技、時尚、設計等。
我想探索數字技術與傳統(tǒng)繪畫的結合,比如將AI生成圖像與手繪并置,探討算法時代的主體性危機。也希望能與時尚品牌合作,將極繁主義美學融入服裝設計。
20. 您的作品是否可以跟“城市更新”進行鏈接?
完全可以。我的作品通過解構身體與豐富色調,隱喻了城市化進程中的身份迷失與精神斷裂。未來希望參與城市公共藝術項目,將“不可能的身體”轉化為空間中的視覺符號,激發(fā)公眾對城市更新的反思。
采訪藝術家:高人杰
提問人: 孟令達
圖片致謝:韓建美術館、共合未來
展覽信息
高人杰&傅天天雙個展:“晝與夜”
2025.2.18 - 4.13
策展人:徐烜
學術主持:傅澤南
執(zhí)行策展人:孟令達Nicky Meng
展覽地址:北京市房山區(qū)良鄉(xiāng)鉑斯雅致酒店三層韓建美術館
關于藝術家
高人杰,1994年生于內蒙古包頭市
展覽經歷
2024/寶馬亞洲旗艦店-馭見-北京
2023/北京當代-中國農展館
2021/北京當代-中國農展館
2021/撿漏藝術節(jié)-北京韓建美術館
2020/?神-?安知也美術館
2020/語境中的藝術國際藝術家交流展-德國
2020/巨?之下公益線上展
2020/我眼中的庚?之疫-北京
2019/新加坡藝術全球-新加坡
2018/紅?畫廊“35X35藝術項?”-希臘
2018/中國藝博會-北京
2018/?微作品展-北京
2017/當代藝術聯盟?展-北京
2017/?春-激情??杰油畫個展-北京
2016/天津?象藝術館名家三?展-天津
2016/?東崔揚美術館?家三?展-?東
2016/上上國際美術館建館?周年?展-北京
2016/藝術?東-?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