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術報》美育版
在對傳統藝術的學習過程中,藝術家們往往選擇性地專注于與自己心性相契合的畫家或作品,將其作為研究的范例,并從中得到啟發。早年我品讀《洛神賦圖》時,感受到其中所呈現的象征性的浪漫主義手法與我所追求的藝術理念頗有相通之處,可謂心有靈犀,故而反復多次揣摩、研習這幅作品。
《洛神賦圖》是東晉畫家顧愷之的傳世精品,我們現在見到的應是宋人摹本。作品取材于三國詩人曹植的《洛神賦》一詩,敘述了詩人在洛水邊與洛神的邂逅,寄托他對洛神的傷懷和思念。畫本以手卷的形式,連續的畫面展現了故事的全過程,曲折細致而又層次分明、疏密相宜;所繪人物形態飄逸、芳姿綽約、秾纖得中、修短合度。故事情節在不同的時空中自然地交替、重疊、置換,雖千載之下,仍可遙窺筆墨神情:用筆細勁連綿,線條輕盈流暢富有動感,恰如“春蠶吐絲”;賦色華麗典雅、豐厚潤澤,以淡墨暈染增強質感,以人物面部細致入微的復雜表現來隱現人物內心的豐富情感。作為襯景的山水樹石均以線勾勒而無皴擦,繁簡得當。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云水相連,最大程度地增強了作品的裝飾意味,怪異神獸的描繪生動鮮活,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整幅畫面充盈著強烈的神話氣氛和浪漫色彩,將理想與現實之間的沖突與掙扎表現得淋漓盡致,在精神境界上與原賦相合,是顧愷之“遷想妙得,以形寫神”的藝術主張的生動體現。唐代張彥遠評述其作品乃“緊勁聯綿,循環超忽,調格逸易,風趨電疾,意存筆先,畫盡意在,所以全神氣也”。
【晉】顧愷之?《洛神賦圖卷》(宋摹本)局部
我對《洛神賦圖》的研習,更多的是采用“意臨”的手段,取其意氣,達到心領神會即可。除了對其技法的學習,更鐘情于領悟作品中散發出的東方式的泛神論氣氛。讀畫的過程也是發現的過程,即便是同一件作品,在不同的人生階段,觀感也會隨著時間、閱歷而不盡相同,往往會帶入觀者的主觀感受,故而每次品讀都會有新的體會和收獲。
傳統中國畫的畫法畫理形成于數千年來的相對封閉的地域環境和人文環境,在極少受到外界影響的狀態下,經過歷代不斷傳承與演繹,按照自身的規律緩慢發展,形成了一個特定的審美規范和理論體系,也是前人在農耕文明背景下形成的一個認知結果。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網絡時代信息化的今天,這種標準賴以生存的文化情境已然消失,傳統話語在當下似已處在自言自語的尷尬狀態,在現實面前往往呈現出心理上的時空錯位。所以,我們在回望傳統時,需以現代觀念和個人方式重新審視,以新的形式語言使之得以再生和重構,做到古為今用,將傳統語匯轉化為在當代藝術中的作用,從而尋求建立符合當代審美的新的圖像的可能性。
我在本科學習時就讀的是工藝繪畫專業,這個專業的特點是各藝術門類、范式都有涉足,使學生能夠較為全面地接觸到視覺藝術的全部歷史。這種觸類旁通式的將東西方繪畫語言進行比較借鑒、融合互滲的學習方式,拓展了創造的想象力和表現力。我對油畫、漆畫、壁畫、版畫等不同的畫種也都有涉獵,潛移默化中將多種因素糅合在一起,使得圖式別開生面。1997年創作的工筆畫作品《歡樂今宵》可以說大體上體現了我在這方面所做的思考和嘗試。
崔進?《歡樂今宵》?中國畫?180cm×166cm?1997年
《歡樂今宵》直接受到《洛神賦圖》和敦煌壁畫《佛教經變圖》的啟發,同時也受到形而上畫派和超現實主義畫派的影響,試圖表達夢囈般的神秘意味和現實隱喻。在構思時借鑒《洛神賦圖》那種天馬行空、跨越時空的自由表達和《佛教經變圖》中平攤透視的空間結構的處理方式,以無中心的構圖將不同的人群組合加以分割且不設主體,各種因素以超現實的手法交錯重疊,顯得豐富龐雜而密集,構成一個充滿詩意和幻想的理想世界。畫面中遨游天際的祥云瑞鳥、奇花珍禽與優雅靜穆的人群;舒緩容與的儀仗隊伍、縱橫馳騁的戲劇人物;人獸穿行、奇異詭譎,共同營造一種富于歷史底蘊和東方格調的歡樂場景,洋溢著民俗和歡愉的變奏。以詩化的距離來觀照現實情境,為避免看圖說話式的直白描寫,對人物做泛表情化的處理,淡化了作品的文學敘事性而突出圖像背后的精神意象。設色上將工筆用色和西畫用色的差異以灰色調合,融色于墨產生的淺灰調豐富了色彩層次。華麗的光影中人物逐漸遁隱到畫面深處,顯得撲朔迷離而意味深長,以愉快的話語、異樣的氛圍展現夢幻與現實相凝聚的意象圖景。歷史與現實、神話與生活、感性與理性在這里交集,藝術幻覺與心靈感象互為交會。眾生狂歡是人們對周遭生存體驗的一種本能的情緒折疊,是生命中偶然呈現的詩意瞬間。以現代話語方式對“逍遙游”這類古典精神境界和民族文化資源進行的視覺詮釋和意義再造,是對現實的一種反思性領悟,在歷史隱喻中尋找到與我們的現實相關的視覺意義。
當歡樂嘉年華的狂歡喧嚷、浪漫逍遙被一層斑駁迷離的靜謐色調罩染而退卻之后,留存的是一份空寂落寞、惆悵迷茫的回憶。在本質上,《歡樂今宵》和《洛神賦圖》有著相同的精神指向:表達人類追求超越性自由的心路歷程上所有過的幻想、歡暢與痛楚,這恰為伍爾夫一語道破:“一連串的隱喻照亮了黑暗的通道,使我們能從中曲折穿行?!薄?/p>
(作者系中國藝術研究院國畫院常務副院長)
編輯 | 閆 君
制作 | 殷 鑠、劉根源
校對 | 安亞靜
初審 | 殷 鑠
復審 | 馮知軍
終審 | 金 新
《中國美術報》藝術中心內設美術館、貴賓接待室、會議室、茶室、視頻錄播室,背靠中國國家畫院,面臨三環,功能齊全、設備完善,誠邀您到此舉辦藝術展、品鑒會、研討會等活動。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西三環北路54號
聯系人:王會
聯系電話:010-68464569 18611300565
《中國美術報》為周報,2025年出版44期。郵發代號:1-171
1.全國各地郵政支局、郵政所均可訂閱,264元/年
2.直接向報社訂閱,發行聯系人:吳坤 電話: 13071178285
新聞熱線
電話:010-68469146
郵箱:zgmsbvip@163.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