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聽過"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這句話嗎?寒假又要到了,原本計劃再去泉州,掰著手指一算,前年春節和去年國慶已經連續去了兩次,每次都是半個月深度游,現在落下個怪毛病——看哪個古城都像褪了色的老照片。
說來也怪,沒去泉州之前,我和閨蜜們還經常跑去蘇州平江路喝竹筒奶茶,在紹興倉橋直街拍烏篷船。可自從在泉州西街住過半個月,今年中秋提議去揚州東關街,群里竟然全票否決,最后改道去了張家界。
這座被馬可波羅稱作"光明之城"的古城,真像有魔力似的。我沿著中山路騎樓群慢慢晃悠,從涂門街的關帝廟轉到清凈寺,拐個彎又撞見香火鼎盛的天后宮。最神奇的是開元寺里那對宋代石塔,站在西街莓超瘋奶茶店二樓天臺,看著鴿子在鎮國塔尖起起落落,恍惚間有種穿越千年的錯亂。
要說最讓我上癮的,還得數泉州人的日常。清晨六點跟著本地阿姨去水門巷喝面線糊,看她們熟練地往碗里加醋肉、大腸和油條;傍晚蹲在秉正堂石花膏店門口,數著絡繹不絕來打甜湯的街坊;半夜十二點還能在群眾牛肉店碰見拼桌吃咸飯的出租車司機。這種活著的煙火氣,是其他古城復制不來的。
記得第一次爬上清源山老君巖時,那個宋代雕刻的道教老祖宗讓我驚掉了下巴——原來古人早把"天人合一"刻進了石頭里。后來在南外宗正司遺址看到出土的"水陸雙陸"骰子,突然就懂了為什么《夢華錄》要在泉州取景,這里連泥土里都埋著故事。
現在落下兩個"后遺癥":一是看見仿古建筑就渾身難受,二是聞到過度商業化的"古城味"就想逃。上個月朋友邀我去某網紅古城,看著清一色的漢服租賃店和轟炸大魷魚招牌,滿腦子都是泉州金魚巷里那家堅持手寫春聯的夫妻店,還有裴巷口總在慢悠悠修鐘表的老匠人。
要說遺憾也不是沒有,去年特意帶去的空白本子,原想收集各色廟宇的簽文,結果在承天寺求完簽就徹底忘了這回事——因為滿城的紅磚古厝、街角突然出現的番仔樓,還有那些挑著扁擔賣余甘子的阿婆,早就把我的眼睛和心思占得滿滿當當。
現在終于理解為什么說"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這座把宋元風華揉進市井生活的古城,就像一壇陳年鐵觀音,越品越讓人舍不得換茶。也許明年春節,我還是會第三次踏上開往泉州的動車,畢竟有些味道,嘗過了就再難將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