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什么是依賴型人格?
它屬于"焦慮型人格障礙"的一種。
這類人往往像藤蔓一樣依附他人生長——無論是情感支持還是生活決定,都需要別人替自己拿主意。他們獨處時會感到強烈不安,甚至會產生"被拋棄"的恐慌感。
識別這些信號(至少符合5條會有幫助)
1.總害怕一個人待著
2.對分離極度敏感(朋友離開會陷入絕望)
3.連買衣服吃飯都要人指點才敢做決定
4.把別人的評價當呼吸一樣重要(容易因批評崩潰)
5.拒絕說"不"(怕得罪人失去關注)
6.新事物面前永遠縮手縮腳
7.自我否定到骨子里(覺得自己事事都不行)
這種狀態通常在青春期后期顯現,但很多人直到30歲后才意識到問題。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
成長創傷:從小被忽視/虐待的孩子,容易養成依賴模式
基因影響:家族中有類似性格或焦慮癥的人,患病風險更高
文化因素:某些強調服從的環境可能加劇依賴傾向
(注意:禮貌和謙遜不等于病態依賴哦)
02
如何判斷是否患病?
需要精神科醫生通過系統評估。
他們會:
了解你的成長經歷和家庭背景
做專業心理測試
通過深度訪談觀察你的思維模式
排除抑郁癥、焦慮癥等其他可能性
治療不是讓你變成"孤膽英雄"
心理治療:
- 認知行為療法(CBT):幫你改掉"我什么都做不好"的念頭
- 團體治療:在群體互動中發現自己的真實需求
- 動態療法:探索童年經歷對現在的影響
藥物輔助:
如果伴隨嚴重抑郁或焦慮,醫生可能會開抗抑郁藥/抗焦慮藥
自我救贖小練習
獨處訓練計劃:從每天獨自購物開始,逐步挑戰更難的社交場合
建立"決策日志":把小事的選擇權交給自己(哪怕選錯也沒關系)
正念練習:每天花5分鐘傾聽自己的聲音
設立邊界:每周主動完成一件原本依賴他人的事
依賴型人格就像過度充電的手機——需要學會自己蓄能。
治療的目標不是讓你變得完全獨立,而是找到"依賴他人"和"自我照顧"之間的健康平衡點。
記住,偶爾尋求幫助不是軟弱,恰是智慧的表現。
作者:Sanjana Gupta
編輯:Chameleon
封面:Irie Wata(荷蘭藝術家)
文章來源:
https://www.verywellmind.com/dependent-personality-disorder-symptoms-causes-and-treatment-6544787
關注我們的社 交 媒體獲取最新消息,靠譜培訓每月更新。
微信:大俠心理,bilibili:王大俠心理,知乎:王大俠心理,小紅書:王大俠心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