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年輕創(chuàng)業(yè)者,希望我推薦一個現在適合上車的有潛力的品牌,他想代理或加盟。我問他,你自己做一個新品牌你考慮嗎,我知道你完全沒經驗。
他表情變得有些緊張,說確實沒干過,不清楚做一個新品牌需要具備什么能力。
我說除了高科技產品外,其實打造大部分消費品牌需要做的事情都一樣:那就是為你的優(yōu)勢和價值(通常已有牛逼產品),或者你的愿景和使命(通常還沒牛逼產品),找到一個易懂、易記、易傳的信息組合(可能是文字或視覺的符號,也可能是其他形式)。
請注意,我說的上邊這段話,是一本本大部頭的品牌營銷相關著作,最精簡也最容易理解的總結。就算你是初中文化,多讀幾遍也能明白。值得你收藏和牢記。
最近在騰訊會議線上互動解答文案咨詢的時候,也有個學友問我怎么才能快速做成一個品牌。
他想做一款地方特色的果汁飲料。我說那你必須清楚自己產品最大的特色優(yōu)勢,然后根據這個優(yōu)勢,想個好名字,最好一句出色的廣告語。然后能讓每個聽過的人,都能輕松而生動的幫你轉述出去。
這個事不是老板自己做,就是要找一家專業(yè)服務商。這要看公司老板能力、財力和格局而定。
他說我怎么才能寫個好名字,并且知道自己寫的名字是個好名字呢?我永遠覺得我們自己想的名字,高度和深度都不夠,也不打眼不響亮,不如那些知名的產品。
我一邊鼓勵他不要著急,先把文案課上完,到時自然會有和現在不同的文案能力和認知水平。
同時我想起我在東京,第一次和亞洲造星大師秋元康先生在一場座談會見面的時候,他談到自己的成功秘訣可以歸結為一條原則:可以面對面的偶像。
“你要相信每個人身上都有閃光點……”,所以他捧紅的明星在人群中都很普通,連形象顏值都是在班上第四五名甚至七八名的水平。可是這些普通人身上的閃光點,才是最打動人心的。
然后我給他講了一段過去的經歷,那時我為一家背景深厚的集團上市公司旗下一款健康食品的品牌開發(fā)工作。
在想名字的時候,我們開始很期待這個名字一鳴驚人,獨步武林。我們開了一個又一個專家座談會,還邀請北大等一流高校文學系的教授組成專家顧問團。
我們和這些文化專家、文學大師們,一起想了上千個名字。但是甲方企業(yè)、市場調研反饋和我們自己始終不滿意。
在距離產品上市發(fā)布會只有一個星期的時候,這款新產品的名字依然懸而未決。
這時我只好放棄對專家以及文學大師們的幻想,把自己鎖在一家星級酒店的房間里,開始自己動手一個個寫。我每寫一組名字,就發(fā)給100個普通消費者看一眼然后收回,第二天再讓他們通過回憶談這組名字。
很快,我們就確定了名字,終于趕在上市發(fā)布會之前,得到客戶確認。后續(xù)工作就很順利,這款產品一上市就完成了客戶的市場目標。
雖然這是一個出現問題的例子,并且因為商業(yè)保密原因也不能透露太多具體細節(jié)。
但從這個案例你能看到,不管你有如何的雄心壯志,以及如何牛逼的背景實力,做品牌一定不要陷入對所謂專業(yè)高度的迷戀和一種想象中完美的期待。
你更不用擔心自己的文化素養(yǎng)和文學水平,那些東西只是錦上添花,并不是做一個品牌最關鍵的東西。
就像我們當時迷信專家和大師,卻走了彎路。你完全不用把想一個好的品牌名字,當成什么高大上的艱巨任務。
根據我的經驗在國內市場,大眾消費品的目標消費者的文化水平,定在初中學歷即可,甚至還有更低的。
所以,要做成一個品牌其實沒有那么難,對吧?
只有三個東西會來干擾你:對專業(yè)權威的迷信、追求高大上的虛榮和與大品牌比較的自我懷疑。
其實它們就是你內心深處的自卑與貪婪。
關注我,更多改變你命運的見識,都在這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