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娜·阿倫特(Hannah Arendt,1906年10月14日—1975年12月4日)
她的導師雅斯貝爾斯稱,“她對現代政治的深刻洞察,是我生平僅見”。
厭惡她的以賽亞·伯林稱贊,“她寫的《人的境況》是發人深省之作”。
德國為她拍攝了一部名為《真理無懼》的個人紀實電影,向她表達懺悔和崇敬。
當代著名思想史家陳偉,在其多本著作中評價: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女性作家少之又少,而她是唯一具有重大影響的名字。
她就是漢娜·阿倫特。提到這位女性思想家,很多人津津樂道的是“平庸之惡”,還有她與海德格爾的師生戀。但其實,這些都只是對阿倫特最膚淺的理解。真實的阿倫特,是20世紀最深刻、最具原創性和行動力的思想家之一。
▌阿倫特的深刻:擊中極權主義的命門
若問“最邪惡的政治制度是什么”,中國人會想到“秦制”,歐洲人會想到“絕對君主制”。于是在20世紀初,當“極權主義”被很多國家視為“救國良方”時,很多學者認為,極權主義的影響不會超過君主專制和異族征服。
但是阿倫特卻在《極權主義的起源》中率先指出:極權主義是工業革命后的產物,是古往今來最邪惡的制度,它不是簡單的損人利己,而是要“以宣傳、恐怖和孤立,摧毀一切人性,顛覆一切文明”。
阿倫特甚至比哈耶克更早地看到了極權主義“指鹿為馬、顛倒黑白”的語言腐敗,由此得出結論——蘇聯和納粹沒有本質區別,那里都充斥著各種極權因子:一盤散沙的大眾,孤注一擲的暴民,唯命是從的官僚,唯利是圖的有產者……
▌阿倫特的冷靜:反思共和的危機
在很多現代人眼中,美國是“民主燈塔”、“世界警察”、“普世價值的捍衛者”。
其實這個神話在1960年代就已經破裂,但是戳破這個神話的,不是當時的越戰、種族、核導彈等危機,而是阿倫特的驚世之作——《共和的危機》。
在她看來,支撐美國的精神不是民主,而是共和。那是一種“承襲自古代貴族的公民精神”,比如勇敢堅毅、目光長遠、分權制衡、關心公共生活。一旦共和精神衰落,美國就會衰落。
她在書中說,為什么關乎生命的重大決策,竟然是靠謊言維持的?為什么大眾甘愿相信謊言、維護謊言?因為政府依靠意識形態宣傳,淹沒事實證據,消滅傳播真相真理的公民,而大眾在無意識中充當了謊言的幫兇。
為了告誡公民和政府,她還分別討論了“公民不服從”和“暴力與權力”:
自由平等的人們構成公共空間,就是一種權力;所以政府鼓勵自私自利,禁止公共集會 。
暴力不等于權力,暴力意味著權力危機。一個暴力越強的政府,恰恰是權力最小的政府。
▌阿倫特的行動力:她畢生都在追求自由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女性就算勉強進入學術界,也只能充當花瓶,或者安坐書齋。但那絕不是阿倫特。她師從雅斯貝爾斯研究奧古斯丁,23歲獲政治學博士,只因是猶太人,被納粹剝奪教授資格。
貫穿她一生的自由理念,正如《人的境況》中的“第三種人”:勞動人受制于必然性,只在乎吃喝、繁衍;制作人受功利目的驅使,是沒有良心的專家。這兩種人都是反政治的,只有行動人是“真正的自由人”,為了捍衛自由,他們會主動思考、論辯乃至革命。
阿倫特不僅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她曾經參加反納粹的暴力組織,為此被蓋世太保逮捕,從集中營死里逃生。
一個學者終其一生,如果創建出一個影響世界的理論,就足以傲視學界。而阿倫特“從不缺少創作靈感”,并且每一本書都震動世界。
直到她溘然長逝,人們仍在期待她《心靈生活》的第三部。書中示范了“公民的思考”:面對自由斷絕的危險,只有掙脫各種主義對頭腦的束縛,從紛繁復雜的現實中撤離,不帶功利目的地獨自面向過去,才能找到通往未來的路標。
如今,動蕩黑暗的政治再次籠罩世界,但是阿倫特的生平與思想,如同黑夜中的明燈,給予我們啟示與希望。
為此,店長薦書誠摯推薦“讀懂阿倫特十二書”,包括中文界最全的阿倫特作品集,及其唯一在售的傳記。感興趣的書友千萬不要錯過,識別下圖二維碼,即可搶先收藏閱讀:
添加:Leonardo201031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