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丑的綠牌有望取消!雷軍建議優化新能源汽車號牌設計!
綠牌為何引發爭議?
近年來,新能源汽車綠色號牌的“顏值”問題頻頻被吐槽。例如小米SU7 Ultra這類主打外觀設計的車型,一旦掛上綠牌,原本個性化的配色方案瞬間被破壞,尤其是黃色版本與綠牌的搭配更被網友稱為“災難級審美”。類似情況在比亞迪海豹等車型上同樣存在,而對比香港地區簡潔的車牌設計,內地綠牌的違和感更加明顯。
從技術角度看,現行綠牌自2016年試點至今已近九年,彼時新能源汽車設計尚處起步階段,而如今車輛外觀已走向多元化,車身顏色選擇占比從傳統色的74%降至2024年的54%,個性化配色需求顯著提升。綠色號牌與淺色、拼色車身的兼容性不足,成為制約設計突破的重要因素。
雷軍的三大建議:不只是改顏色
針對綠牌爭議,全國人大代表雷軍在2025年兩會上提出三項具體建議:
1. 重啟設計調研,公開征求意見
當前綠牌式樣已無法匹配汽車設計趨勢。雷軍建議有關部門啟動號牌樣式重新論證,通過公開征集意見,探索更符合現代審美的方案。例如2021年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學研究所申請的三種新式車牌專利中,白底漸變藍條紋的設計被推測為新能源號牌候選方案之一,其簡潔風格更接近國際主流。
2. 給車牌裝上“智能大腦”
除了外觀優化,雷軍提議在號牌中集成智能化功能:
? 內置交通信息卡:取代傳統紙質證件,實現電子化信息管理;
? 二維碼查詢:掃描即可獲取車輛基礎信息,便于事故處理或緊急聯絡;
? 集成ETC功能:未來或可通過車牌直接完成高速通行扣費。
3. 分階段推進試點
建議在新能源汽車產業發達的城市(如深圳、上海)率先試點新號牌,設置用戶反饋渠道,根據實際使用體驗調整設計細節,避免“一刀切”帶來的適應性問題。
綠牌改版背后的產業邏輯
新能源汽車號牌升級不僅是審美需求,更是產業發展的必然選擇。2024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突破1000萬輛,智能化、網聯化已成核心方向。現行綠牌缺乏擴展性,難以承載未來車路協同、自動駕駛等場景的數據交互需求。
對比國際經驗,歐盟車牌采用反光材質和標準化編碼,兼具美觀與功能性;日本則將微型車號牌尺寸縮小以適應車身設計。這些案例表明,車牌改革需兼顧技術迭代與用戶需求。
改變何時到來?
盡管公安部早在2021年已申請新式車牌專利,但落地時間仍不明朗。雷軍此次建議的亮點在于提出“試點先行”策略,這既能降低改革風險,又能通過市場反饋驗證方案可行性。
對于消費者而言,綠牌改版意味著兩點實際價值:
1. 車輛保值率提升:高顏值車牌有助于減緩新能源汽車的“視覺貶值”;
2. 使用便利性增強:智能化功能可減少隨身攜帶證件的麻煩。
綠牌設計的爭議本質是汽車產業升級與傳統管理體系的碰撞。當車輛從“交通工具”進化為“智能終端”,車牌作為車輛“身份證”也需同步迭代。
雷軍的建議若被采納,或將推動車牌從“政策標識”轉向“用戶需求導向”的產品。當然,任何改革都需要平衡多方利益,比如現有號牌系統的兼容性、改造成本等。至于最終能否告別“綠牌丑”,還得看試點效果與決策效率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