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瀟湘晨報》等媒體報道,2025年“兩會”期間,湖南代表團擬提交全團建議:將湘桂運河列入國家“十五五”規劃。這一跨越湘桂兩省、連通長江與珠江的超級運河工程,不僅承載著湖南“向海圖強”的百年夙愿,更被視為重構中國南北水運大動脈、服務國家戰略安全的關鍵落子。
壹
千年運河夢:從靈渠到“新靈渠”
湘桂運河的構想最早可追溯至2200多年前的秦代。當年,秦始皇為打通嶺南交通命脈,開鑿靈渠連接湘江與漓江,成為中原與南越的重要交通紐帶。
而今天的湘桂運河,則被賦予更宏大的使命——它北起湖南永州萍島,南至廣西桂林平樂,全長約300公里,其中人工運河段約34公里,按2000噸級航道標準建設,年通過能力達8000萬噸,總投資預計1500億元。
這一現代版“新靈渠”的規劃歷經半個多世紀醞釀。早在1958年,周恩來總理在“成都會議”上便提出長江流域規劃應包含南北運河計劃;2013年國務院批復的《長江流域綜合規劃》首次將湘桂運河納入研究范圍;2021年《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更將其列為“四縱四橫兩網”高等級航道網的核心縱軸之一。
貳
打通湖南發展的“任督二脈”
湖南雖坐擁11968公里內河航道,總長度排名全國第三,但國家級水運通道僅有163公里的長江段,且與湖北共享。湘桂運河一旦建成,湖南將新增沿湘江的935公里國家航道,將徹底改變湖南的航運格局。
湘桂運河開通后,湖南乃至整個中西部地區的貨物,可通過水運的方式,沿“湘江-湘桂運河-西江”直抵粵港澳大灣區,或通過即將開通的平陸運河,直抵北部灣,加上此前的經長江東出太平洋航道,形成“北上長江、南下珠江、西至北部灣”的三向開放格局,部分航線水運運輸里程可以縮短約1000多公里。
湘桂運河將串聯川、渝、陜、豫、鄂、湘、桂、粵8省區市,推動中西部與粵港澳大灣區、東盟的深度聯動,預計帶動沿線萬億級產業集群發展。同時,面臨風云變幻的國際形勢,湘桂運河可以作為長江經濟帶的“第二出海通道”,既能緩解長江航運壓力,還可以在極端情況下保障中西部物資運輸安全。
眾所周知,水路運輸的成本僅為鐵路的1/3,公路的1/6,水運貨物量每增加1%,可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0.4個百分點以上。在湖南境內,加上“漣水復航”“引資入漣”等水利航運工程,可以將湘中、湘西南等廣闊區域納入水運交通版圖,帶動婁底、邵陽等地區的經濟發展。
叁
從藍圖到現實:建設條件已成熟
當前,我國經濟增長面臨的下行壓力仍然較大,加之特朗普政府在關稅政策上步步緊逼,擴大內需仍然是我們發展經濟的重中之重。開建湘桂運河這樣“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型水利工程,對于消化基建產能,擴大內需有著積極意義。
此前,湘桂運河已進入實質性推進階段,交通運輸部已經聯合湘桂兩省完成“1+9”專題研究,包括開發必要性、技術方案等,同時于2024年啟動動了“1+6”深化研究,重點攻克分水嶺越嶺方案、水資源調配等難題。
湖南省交通廳于2025年初啟動《湘桂運河預可行性研究報告》招標,計劃6月底前完成編制;廣西平陸運河已于2022年開工,預計2026年建成,為湘桂運河的建設提供了許多可以借鑒的經驗。
當前,國家“十五五”規劃編制啟動在即,湖南代表團再次呼吁將其納入頂層設計,爭取中央部委在用地、資金等要素保障上給予傾斜。
盡管前景廣闊,但湘桂運河仍面臨多重挑戰:如運河穿越南嶺生態屏障,需統籌航道建設與瀟水、漓江等流域生態保護,避免造成生態破壞;湘桂兩省需建立常態化協作機制,尤其在分水嶺段的梯級樞紐布局、水資源分配上達成共識;而1500億元巨額投資,需要創新投融資模式,探索“航道+產業+港口+文旅”綜合開發,同時廣泛吸引社會資本參與。
湘桂運河不僅是交通工程,更是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支點。若成功開建,湖南將告別“長江沿岸省份”的單一身份,躍升為聯通兩大水系的航運樞紐。這條承載著歷史與未來的“新靈渠”,或將開啟內陸省份開放崛起的新范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