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Force RTX 5070正式開賣,讓主流PC運行高幀運行2K光追最高畫質變得輕而易舉,但公版終歸有些許限制,例如對頻率與超頻的限制,追求外觀小型化,或者備貨不充足。顯然,想要在同級別下量大管飽,還是要看NVIDIA合作伙伴AIC生產的非公版GPU,讓GeForce RTX 5070性能得到進一步釋放。眼前的iGame GeForce RTX 5070 Advanced OC 12GB就是很好的例子。
iGame Advanced的地位無需多言,不俗的散熱和供電設計,讓其在風冷狀態下給予GPU更好頻率和使用體驗,讓公版上些許遺憾的地方一次性補齊,確保GeForce RTX 5070長期穩定處于強化狀態。
因此iGame GeForce RTX 5070 Advanced OC 12GB難免會給大伙帶來不少期待,例如它的散熱表現如何,DLSS 4加持后還會有什么更進一步的表現,AIGC與多媒體創作能否有新的提升?
趁著AIC非公版評測解禁,現在就讓我們第一時間奉上iGame GeForce RTX 5070 Advanced OC 12GB首發評測。
用Advanced武裝GB205
這一代iGame Advanced引入了引入了哈氏天體的概念,名為Advanced的探測器對神秘星系展開探索,進而融入莫比烏斯環的設計理念。莫比烏斯環是一種拓撲學結構,沒有傳統意義上正面或者反面,運用在iGame GeForce RTX 5070 Advanced OC 12GB上,讓顯卡變得神秘莫測,也暗示著更好的性能。
在核心上,iGame GeForce RTX 5070 Advanced OC 12GB使用的是一塊Blackwell GB205-300-A1 GPU,屬于GB200系列。而我們前半年聽說最多的Blackwell GB100系列則是針對對AI超算、數據中心、服務器所設計。
Blackwell GB205-300-A1基于臺積電4N FinFET定制工藝制造,擁有310億個晶體管,芯片面積263mm2。在設計理念上,與前兩代Ampere和Ada Lovelace架構設計相似即一個GPU中包含若干個GPC(Graphics Processing Clusters,圖形處理集群),每個GPC下面再包含若干個TPC(Texture Processing Clusters,紋理處理集群),每個TPC下包含2個SM(Streaming Multiprocessors,流式多處理器)。
其中的SM下即為Blackwell微架構的主要體現,包括128個CUDA Core,1個第四代RT Core,4個第五代Tensor Core,4個紋理單元(Texture Units),1個512KB寄存器文件,128KB L1共享緩存,這些緩存可以根據圖形和計算工作負載需求進行重新配置。同時,SM還包含兩個FP64,FP64 TFLOP速率是FP32 TFLOP速率的1/64,對于消費端而言使用頻率不高,但可以保證FP64代碼可以被正確的執行。對應的,Tensor Core也包含了少量的FP64 Tensor來確保程序的正確執行。
Blackwell GB205-300-A1沒有使用完整的GB205規格,而是屏蔽了一組TPC。最終讓iGame GeForce RTX 5070 Advanced OC 12GB包含了5個GPC,24個TPC,48個SM。總共6144個CUDA Core,80個ROP,192個第五代Tensor Core,48個第四代RT Core。
在內存子系統上,則包括了6MB L1緩存,48MB L2緩存。配合12GB 192-bit GDDR7顯存,顯存頻率可以來到28Gbps,帶寬達到672GB/sec,比RTX 4070提高了33%。在編解碼能力上,GeForce RTX 5070提供了1個第九代NVENC,1個第六代NVDEC。
這里不妨讓我們列舉一些參數作為參考:
重點在于iGame GeForce RTX 5070 Advanced OC 12GB提升了GPU的頻率。公版的GPU Boost頻率為2512 MHz。在iGame GeForce RTX 5070 Advanced OC 12GB上,則可以來到2572 MHz,比公版多壓榨出2%以上的GPU性能。TDP熱功耗設計也從公版的270W來到300W,TGP功率則維持在250W。
多出的熱設計功耗需要對應的散熱設計來解決,這也正是iGame GeForce RTX 5070 Advanced OC 12GB強悍的地方。在散熱結構上,使用了一套名為旋渦Vortex散熱裝置,包括鏤空背板、金屬中框、熱管、導流型鰭片,以及半透明黑色裝甲和“風鐮”扇葉。
先來說說“風鐮”扇葉。iGame GeForce RTX 5070 Advanced OC 12GB的主動散熱由101+86+101mm三個大口徑“風鐮”扇葉組成,通過空氣形成漩渦聚風吸入,以獲得進風量。
為了保證風扇穩定性,扇葉加固了葉片之間的連接。同時風扇內部使用了雙滾珠軸承,以獲得更長的使用壽命。
風扇下面則使用了一整套導流型鰭片,這項技術最初運用于服務器,特點是擁有更大的間隙,利于風流進入,加速內部氣流循環,從而提升散熱效率。連接誒散熱鰭片的是2*8+5*6mm的熱管配置,熱管于散熱鰭片之間使用回流焊工藝緊貼。
為了加固整套散熱模組,iGame GeForce RTX 5070 Advanced OC 12GB還使用了一套全鋁金屬中框,讓整張顯卡擁有更好的穩定性。
在壓力測試狀態下,iGame GeForce RTX 5070 Advanced OC 12GB的GPU溫度最高可以來到63℃。同時通過紅外線檢測,顯卡表明溫度在20℃的環境中保持清涼狀態,顯卡表面最高溫度源自于裸露的散熱鰭片,接近50℃。同時電源接口維持在32℃上下,保持清涼狀態。
有意思的是,雖然三風扇高負荷運作,但顯卡噪音并不明顯,只來到47dBA。
按照iGame的慣例,iGame GeForce RTX 5070 Advanced OC 12GB在側面設計了一鍵超頻按鈕,通過iGame Center軟件配合,RTX 5070核心能夠在默認超頻的基礎上,再提升400MHz甚至500MHz,從而增強顯卡的可玩性。
接口面板則與公版相同,提供3個DisplayPort 2.1b接口和1個HDMI 2.1a接口。其中DisplayPort 2.1b支持DSC技術,最高可以實現480Hz條件下實現4K 12-bit HDR。HDMI 2.1a則同樣支持DSC技術,最高支持165Hz條件下8K 12-bit HDR。
電源接口則使用了12VHPWR接口,并配有12VHPWR 16pin(12+4)轉8pin x2的線材兼容老款電源。12VHPWR接口本身可以滿足600W功耗設計,應對iGame GeForce RTX 5070 Advanced OC 12GB最高300W以及超頻體驗沒有任何壓力。
另外也可以看到與燈光同步接口整合于同區域,方便統一走線。
在配件上,iGame GeForce RTX 5070 Advanced OC 12GB還提供了一套Advanced金屬支架,用來支撐這塊2.5槽位顯卡的重量,不過從安裝體感來看,iGame GeForce RTX 5070 Advanced OC 12GB在高端顯卡陣營中不算重,顯卡支架并非必需安裝。此外iGame還很貼心的附送了一套螺絲刀,方便玩家拆包裝時候不用再另外去找工具。
讓星環遇上DLSS 4:游戲氛圍拉滿
說到游戲,iGame Advanced注定是一把好手。新的設計語言讓iGame GeForce RTX 5070 Advanced OC 12GB充滿了游戲氛圍感。特別是磨砂黑透外甲能夠隱約看清顯卡的內部結構,設計團隊為了彰顯顯卡的力量感,特別使用了金屬紅作為風機骨架的顏色,配合磨砂半透明,有很強的氛圍感。
同時星環設計在這一代iGame Advanced也得以延續,經典的紅圈在這里變成了雙環RGB燈組配合,并逐漸向擴散,延伸到顯卡邊緣,制造出了一種氛圍感。
甚至金屬背板也被iGame進行了巧妙構思,設計師在背板的通風口處進行了隱藏式LOGO設計,通過斜線的高低起伏,在特定角度能觀測到iGame LOGO。在橫插的狀態下,會被用戶不經意間發現。
在拉滿外觀上的游戲氛圍后,接下來就是iGame GeForce RTX 5070 Advanced OC 12GB的重頭戲DLSS 4。
DLSS 4是Blackwell提升游戲體驗的重要技術,DLSS 4可以一步到位通過人工智能提升幀率,降低延遲,改善游戲畫質。它首次引入了全新的多幀生成技術(Multi Frame Generation,MFG),提供更快的性能和更低的內存使用,并且由CNN卷積神經網絡模型更換到了Transformer模型,這讓超分辨率(Super Resolution,SR),光線重建(Ray Reconstruction,RR),深度學習抗鋸齒(Deep Learning Anti-Aliasing,DLAA)都有了更好的表現,在圖像細節質量和穩定上都有所提升。
相對于DLSS 3的幀生成需要依靠Ada Lovelace中的光流加速器,配合游戲運動矢量,AI網絡配合,僅單獨多生成一個幀。DLSS 4可以利用第五代Tensor Core的優勢,在渲染幀之間生成最多3個幀,并利用AI模型替代原本的硬件光流加速器,讓生成幀的效率提升40%,使用的顯存減少了30%。
在實戰環節,我們我們準備了兩套測試平臺。一套是針對游戲的AMD Ryzen 7 9800XD3搭配X870E,內容創作上則使用Intel Core i9-14900K搭配Z790作為補充,內存為32GB DDR5-7200。
先是DLSS 4的基礎測試,UL 3Dmark DLSS Feature Test項目已經給DLSS 4提供了預覽版的支持,iGame GeForce RTX 5070 Advanced OC 12GB通過DLSS 4 4X將幀率提升6.4倍,實際表現幾乎是RTX 4070的2倍。實際表現已經超過RTX 4080 SUPER,并接近于RTX 4090 D,這也是黃仁勛在CES 2025上宣傳RTX 5070約等于RTX 4090的出處。
同時NVIDIA表示在近段時間會推出超過75款應用和游戲支持DLSS 4。在RTX 50系顯卡發布到上市這一個月內,數款游戲已經進行了更新。例如來自網易的《漫威爭鋒》一開始是通過NVIDIA APP的Override選項來實現DLSS 4 2X到4X調節的,現在則可以直接在游戲中進行選擇,無需重啟游戲。
在實際游戲中,iGame GeForce RTX 5070 Advanced OC 12GB可以將2K最高畫質下的游戲幀率提升到400FPS以上,相當于RTX 4070的2.5倍,也是僅開啟DLSS 4但不開啟幀生成的RTX 5070的2倍。
重點在于AI對光影、時間、空間的判斷趨于合理,這讓DLSS 4帶來更好的畫質體驗。以《星球大戰:亡命之徒》為例,游戲中已經內置了幀生成Frame Generation和光線重建Ray Reconstruction兩個選項,其中幀生成Frame Generation可以提供2X幀生成和3X和4X的多幀生成。其中DLSS 4 4X給桌面物品帶來了更多陰影細節,同時動態表現也穩定很多。
在游戲體驗上,iGame GeForce RTX 5070 Advanced OC 12GB在2K光追最高畫質下的表現可以接近200FPS,表現是RTX 4070的2.1倍。
同時可以看到,開啟DLSS 4 4X之后,游戲中系統延遲并沒有降低,這是由于DLSS 4上幀數增加而導致的變動明顯,從而導致整體流暢性受影響。為了解決多幀生成帶來的不確定性,Blackwell使用了增強版的幀翻轉計量(Flip Metering)作為解決方案,它將幀節奏邏輯轉移到顯示引擎上,讓GPU可以更精確的管理顯示時序。
因此前面檢測的1% Low FPS均使用FrameView利用MsBetweenDisplayChange來計算檢測,原因是常規的檢測方式依靠CPU將幀傳遞給GPU傳遞的時差進行判斷,由于Blackwell使用了多幀生成技術,利用Flip Metering而非CPU的幀速率作為判斷,因此這套方式并不準確。通過GPU原生的翻轉計量,這可以更為精確的抓到結果。
在《賽博朋克2077》中,2K光追最高畫質下,iGame GeForce RTX 5070 Advanced OC 12GB可以做到170FPS以上,相對于僅開啟DLSS 4不開啟幀生成的3.07倍,同時也是RTX 4070的3.59倍。
同樣,如果僅依靠傳統的光柵性能,《賽博朋克2077》的超速光追設置可以卡爆所有GPU,但得益于DLSS 4,游戲幀率在提升的同時,通過AI構建的游戲畫面也有了更好的穩定性。比如下圖中風扇與網格之間猶豫運動產生的偽影不見了,遠處細節呈現出更好的清晰度。
講究氛圍感的《心靈殺手2》中,iGame GeForce RTX 5070 Advanced OC 12GB可以在2K光追最高畫質下將幀率提升至120FPS以上,將近DLSS 4不開啟幀生成的3倍,同時也是RTX 4070 DLSS 3的1.5倍。
《心靈殺手2》畫質主要區別在于開啟DLSS 4 4X之后,動態環境下鐵絲網不會因為畫面的移動而產生抖動的情況,在體感上比原畫質的邊緣處理效果好很多。
《霍格沃茨之遺》也是RTX 50系GPU發布之后,首批宣布支持DLSS 4的游戲,在游戲設置中就可以直接開啟。iGame GeForce RTX 5070 Advanced OC 12GB可以在2K光追最高畫質下獲得超過300FPS的游戲體驗,同時延遲與原畫質相近,但獲得了近3倍的幀率。
另外iGame GeForce RTX 5070 Advanced OC 12GB相對于RTX 4070 DLSS 3也有超過2倍的提升。
DLSS 4 4X同樣也讓畫質有了不少的提升,以《霍格沃茨之遺》游戲桌面物品的光影細節為例,開啟DLSS 4之后光影表現穩定了不少,且邊緣更為清晰銳利,要知道這可是在幀率成倍提升的前提下,畫質也能保證再進一步。
最后是《龍騰世紀4:影障守護者》。游戲提供了對NVIDIA APP支持,在游戲啟動之前,就能通過DLSS Override選項,直接對游戲中的分辨率超采樣,幀生成進行調整。
在體驗上,iGame GeForce RTX 5070 Advanced OC 12GB可以在2K光追最高畫質中獲得接近300FPS的游戲幀率,是RTX 4070 DLSS 3的2.13倍。
同時《龍騰世紀4:影障守護者》的DLSS 4游戲體驗是相當出眾的,遠處光影表現比原畫質好上不少。
光柵性能挑戰RTX 4070 Ti SUPER
RTX 5070的基礎光柵性能是大伙最關心的話題之一。這里慣例選用DirectX 11和DirectX 12性能的3DMark Time Spy,3DMark Time Spy Extreme,3DMark Fire Strike Extreme,3DMark Fire Strike Ultra,Port Royal作為參考。iGame GeForce RTX 5070 Advanced OC 12GB表現其實與RTX 4070 Ti SUPER差不多了,相對RTX 4070提升20%到40%,相對RTX 3070 Ti提升40%到55%。
同樣是2K游戲實戰環節。DLSS 2游戲中,iGame GeForce RTX 5070 Advanced OC 12GB表現可以比肩RTX 4070 Ti SUPER,同時也比RTX 4070幀率高出40%左右的性能。
DLSS 3游戲中iGame GeForce RTX 5070 Advanced OC 12GB相對RTX 4070有30%到50%的提升。需要注意,后期DLSS都會從CNN卷積網絡更換成Transformer引擎,隨著驅動和游戲的更新,即便是老款的DLSS游戲,游戲幀率也會有明顯提升,這套升級對于RTX 20系以后的GPU都會奏效,這也是N卡值得投資的理由之一。
左手AIGC,右手Studio
接下來是創作環節。視頻編輯已經成為我們內容創作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更好的色彩展現能力是保證我們高質量視頻輸出的保障。iGame GeForce RTX 5070 Advanced OC 12GB配備了1個第九代NVENC編碼器和1個第六代NVDEC解碼器,并且在硬件上提供對YUV 4:2:2支持。
在拍攝、編輯、色彩校正的過程中,YUV 4:2:2是目前獲取更多顏色信息、減少文件大小,滿足帶寬需求的合理選擇。在YUV 4:2:2視頻中,完整的亮度值被保留,同時保留了一半的原始色度信息,YUV 4:2:2壓縮視頻幀僅占YUV 4:4:4的三分之二,同時提供了YUV 4:2:0兩倍的顏色分辨率。這意味著YUV 4:2:2是個不錯的選擇。
在DaVinci Resolve 19的輸出選項中,可以看到iGame GeForce RTX 5070 Advanced OC 12GB能夠順利開啟4:2:2 10bit輸出。在處理一段索尼A7拍攝的H.265 59.94fps 4:2:2 30秒左右的視頻素材時,花費時間大概在19秒左右。
基礎渲染環節。Blender Benchmark 4.3.0引入的Moster、Junkshop、Classroom三個參考場景作為參考。iGame GeForce RTX 5070 Advanced OC 12GB相對GeForce RTX 4070提升幅度最高可到18%。
V-Ray 6 Benchmark GPU RTX性能測試中,iGame GeForce RTX 5070 Advanced OC 12GB相對GeForce RTX 4070提升接近50%。
SPECviewperf用來考驗OpenGL和Direct X API的3D圖形性能,測試場景包括3dsmax、Catia、Creo、Energy、Maya、Medical、SNX、Solidworks。iGame GeForce RTX 5070 Advanced OC 12GB相對RTX 4070提升最高40%。
在AI環節,Blackwell開始從硬件層面引入對FP4數據格式支持,則可以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原因是FP4提供了一種較低的量化方式,類似于文件壓縮,能夠減少模型的大小。相對大多數模型默認使用的FP16精度相比,FP4所需的內存是FP16的不到一半,并且GeForce RTX 50系列可以提供相比上一代2倍以上的性能,FP4可以通過NVIDIA TensorRT模型優化器的量化方式,確保質量不會有太多損失。
這里先通過UL Procyon FLUX.1 AI Image Generation Demo for NVIDIA進行測試。FLUX.1是一個基于FP4模型,擁有120億個圖像生成模型參數,因此對顯存要求也非常高,必須要在16GB顯存以上才能完成。iGame GeForce RTX 5070 Advanced OC 12GB原生支持FP4,對GeForce RTX 4070差距有3.6倍。當然測試過程中,我們也發現了12GB顯存的極限,如果你側重于AI性能表現,還是那句話,顯存越大越好。
在Procyon的Stable Diffusion 1.5 FP16以及Stable Diffusion XL FP16的測試中,iGame GeForce RTX 5070 Advanced OC 12GB表現也同樣亮眼。相對RTX 4070提升16%到21%,Stable Diffusion 1.5 INT8則提升了28%。
UL Procyon AI的文本生成基準測試選取了多個大語言模型LLMs作為AI性能評估,包括Phi-3.5-mini-3.8B,Mistral-7B-v0.2 7B,Llama -3.1 8B,Llama-2 13B。iGame GeForce RTX 5070 Advanced OC 12GB相對于RTX 4070提升在10%到140%。
MLPerf-Client v0.5是由MLCommons聯盟開發的機器學習基準測試,成員來自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NVIDIA、谷歌的工程師和研究人員,旨在不同平臺下探討GPU的AI性能釋放,LLMs大語言模型正好是其中之一。這里MLPerf-client使用Meta的Llama2-7B模型進行。
iGame GeForce RTX 5070 Advanced OC 12GB相對于RTX 4070提升在20%左右。
最后DLSS 4也已經在D5渲染器中得到了應用,已經可以在軟件菜單中找到Super Resolution,Ray Reconstruction和Frame Generation選項。另外DLSS 4 4X多幀生成還可以通過NVIDIA APP設置來實現。在實際使用中,iGame GeForce RTX 5070 Advanced OC 12GB可以做到RTX 4070的2倍,表現也已經與RTX 4070 Ti SUPER相當。
寫在最后:2K游戲體驗更酸爽
iGame GeForce RTX 5070 Advanced OC 12GB厲害的地方在于,它可以在RTX 5070公版的基礎上,一鍵超頻讓性能再進一步。得益于優秀的散熱系統,如果你愿意發揮DIY的超頻精神,通過iGame Center還可以將頻率再提升400MHz甚至500MHz,將RTX 5070的基礎光柵性能往上提一提,跨級挑戰上一代旗艦GPU也不成問題。
在2K游戲領域,通過DLSS 4加持iGame GeForce RTX 5070 Advanced OC 12GB則可以做到在光追最高畫質下,輕松將游戲幀率穩定在100FPS甚至200FPS以上,讓主流顯卡獲得了高端顯卡的性能,提升幅度是非常明顯的。
同樣,在AIGC和內容創作領域,iGame GeForce RTX 5070 Advanced OC 12GB應對基礎的創作需求也自如應對,讓圍繞其搭建的新PC平臺擁有了更多的價值。
當然重點還是iGame Advanced個性化的外觀設計、散熱以及使用體驗足以讓其在諸多同級別顯卡中脫穎而出,憑借著扎實到位的做工和穩定的表現,以及細節上的驚喜,iGame GeForce RTX 5070 Advanced OC 12GB都應該是非公版顯卡中非常值得考慮的那一款。
如果你希望在近段時間組件一套主流且能兼顧性價比的游戲PC,那么不要猶豫,iGame GeForce RTX 5070 Advanced OC 12GB就應該出現在GPU的候選名單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