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牛透社
此前,牛透社對“騰訊接手銷售易”的報道引起了廣泛關注(《牛透社獨家|騰訊將全面接手「銷售易」》),騰訊在隨后的官宣中做出回應,將這一動作稱為“戰略合作升級”,而非外界認為的“收購”。
騰訊與銷售易戰略升級之后,未來雙方將以「行業化+生態化」雙輪驅動,探索 SaaS 的新增長模式。至于騰訊親自下場能否讓銷售易脫胎換骨,乃至改變 CRM 的行業格局,需要進一步觀察。
但當我們回看中國 CRM 行業最近 20 多年的發展歷史,競爭格局多次變化,興衰沉浮一直都在發生,行業從中或許能得到一些經驗教訓。
歷史不會簡單重復,但總會押著相似的韻腳。
MyCRM 出師未捷
2000 年 2 月,時任用友集團副總裁的胡進平,向董事長王文京提出辭職,他想去創辦一家 CRM 公司。王文京極力挽留,建議他留在用友體系內發展該業務。胡進平認為用友的戰略定位會限制 CRM 業務的成長空間,堅持獨立創業。
一個月后,胡進平與時任用友集團總裁助理王力、用友財務軟件公司副總經理于光輝等,共同創立了「聯成互動」公司。項目的投資者是美國人,他也覺得用 ASP(應用服務提供商)的形式做 CRM 很有前景。
而正當他們要擼起袖子大干一場的時候,美國的投資人放了鴿子,來自臺灣省的合伙人見狀也去了其他公司。問題是,即使把創始團隊的全部身家放進來,也還不到 300 萬,怎么辦?胡進平第一時間想到的還是老東家用友。
他從前同事用友財務總監吳政平那里探過口風之后,直接去找王文京。王文京沒有直接答應,點頭說可以討論,便派吳政平前往考察項目。簡單了解項目定位和發展理念后,王文京決定為該項目投資 500 萬元,用友占股 19.8%。這 500 萬種子資金在一個月內分兩次到位,以股份收益作為回報。胡進平承諾,第二次引進資金的時候,用友的股份不變,第三次融資時大家的股份同步調整。
2000 年 11 月,聯成互動即推出 MyCRM 品牌,產品打法是大而全的套裝軟件,客群定位在中小企業,以 1 萬~5 萬元的低價策略跑馬圈地,并通過免費下載來培育用戶。MyCRM 是國產 CRM 的先行者,推動了 CRM 理念在中國的傳播。當時很多人樂觀認為,CRM 軟件會超過 ERP、財務軟件等,成為管理軟件的龍頭。
這時候,SAP 的 CRM 產品已經在市場上嶄露頭角,市場區域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經濟發達地區,主要應用于金融、電信、IT 等行業。Oracle 也進一步加大了對中國市場的投入,通過舉辦研討會、發布白皮書等方式普及 CRM 概念,與普華永道等咨詢公司合作,通過與 ERP 系統的捆綁銷售策略逐步滲透。此外,國內的 Turbo CRM 也在這一時期創立。
2002 年,聯成互動開始研發 MyCRM 2.0,進一步把產品細化到 SFA(銷售自動化)領域。當時 MyCRM 的產品還是獲得了一些認可,2001 年入選微軟公司 Windows Server 十大經典應用,2002 年成為唯一進入國家 863 計劃項目的 CRM 軟件。但當時的 CRM 市場端和渠道端都不成熟,聯成互動只能將重點放在直銷,在上海、廣州等地成立了分公司和辦事處。如此一來,售后服務變重,開支增大,在銷售上的投入受到影響。公司除了偶爾某個單月實現盈虧平衡外,一直處于虧損狀態。
在用友入股之后,聯成互動又引入香港泛華寬頻網絡等多個投資方。據用友 2003 年年度報告,截至 2003 年年底,聯成互動累計融資達 1800 萬元
這 1800 萬也沒能阻止 MyCRM 倒在黎明前夜,2003 年,來聯成互動的聯合創始人王力和于光輝相繼辭職,創始團隊分崩離析。
為了節省開支,聯成互動總部的辦公室也搬到了一個商務會館里,胡進平繼續尋找能雪中送炭的投資者。在互聯網泡沫破滅之后的這幾年里,投資者變得更加謹慎和理性,對 “非理性繁榮” 保持警惕,更加注重企業的基本面和盈利能力,而不是單純的概念炒作。
而且當時市場上已經群狼環伺,聯成互動的命運無法扭轉。
2004:劇變的一年
2004 年是 CRM 行業發生劇變的一年,互聯網泡沫破滅和 SARS 疫情帶來的影響還未散去。
6 月,Salesforce 的上市改變了 CRM 市場的競爭規則,SaaS 模式得到廣泛認可。傳統本地部署的 CRM 廠商不得不加快向云端轉型的步伐,SAP、Oracle 等也紛紛加大在云 CRM 上的投入。
就在 Salesforce 登陸紐交所的這個月,在 Oracle 做軟件開發的李智回國參加公司會議,發現中國國內在線 CRM 市場存在空白,于是成立了八百客,要做中國版 Salesforce,號稱“中國第一家 SaaS 公司”。
緊隨其后,XTools 在 7 月份成立。XTools定位于在線 CRM 軟件,采用“軟件即工具”的理念,初期推出月租型定價模式,該模式成為當時的行業標準。這個月,微軟 CRM 產品正式進入中國。像其他微軟產品的促銷方式一樣,微軟 CRM 采用分銷代理機制,產品的漢化和本地技術工作由軟件和服務提供商葡萄城(GrapeCity)負責。一年后微軟開通中文 CRM 網站,成立本地化研發團隊,并與中國國內行業 CRM 廠商合作以擴大市場滲透,同時在北京成立業務解決方案事業部,全面進軍中國企業市場。
后來,MyCRM 又推出了 3.0 版本和 4.0 版本,前者只是豐富了一些細節,沒有什么效果;后者全面轉到了客戶的銷售層面進行研究和開發,聚焦行業應用,效果并不理想。
10 月 30 日,聯成互動突然發布聲明,將軟件著作權轉讓給了北京立有信公司,后者以低價“輕松接盤”讓人錯愕。據某南方媒體報道,聯成互動總部人去樓空,引發渠道商抗議。四年燒光了1800 萬,此時的胡進平身心疲憊。
外部環境不佳也是事實。據電腦商情報報道,2003 年中國 CRM 的市場規模約 2 億元,CRM 的實施失敗率高達 45%,因此,CRM 也給人留下了中看不中用的印象。據 CBIResearch 調查,當時國內大部分中小企業信息化基礎薄弱,尚未建立基本的管理信息平臺。更別談一步到位導入標準化 CRM 體系,進行復雜的業務流程重組,通過客戶分析實現二次銷售更不現實。
聯成互動自身存在的問題也不能忽視。
胡進平說,他想換一個方式開局。在股權方面,胡進平推崇一種新的管理模式——股權分散,不能有絕對控股的大股東出現。2002 年接受媒體采訪的時候,聯成互動的股權比例大致為:創始團隊的三個人占股約 45%,用友 19.8%,泛華 20%,員工 15%?!胺稚⒐蓹鄬嶋H上就是分散決策權......聯成互動不屬于任何人,所有人的變化走資本市場的規則?!?/p>
事后來看,這樣的股權分布的確防止了絕對權力的出現,但也為后續投資者的進入設置了路障——分散的股權一向被投資人所忌諱,對公司的長遠發展極為不利,后面的融資之艱難也證實了這一點。
在內部管理上,聯成互動也沾染了“大公司病”。胡進平把公司的各部分配得很全,品牌推廣部、銷售部、渠道部,以及部門經理、秘書一應俱全,制定了一大堆管理制度,凡事走流程,按部就班。創業第二年他才意識到這個問題,他說,“要是一開始就發現這個問題,或許能節約 100 萬出來”。
聯成互動被立有信接手后,MyCRM 產品的市場份額持續萎縮,最終退出主流競爭。而接盤者北京立友信科技責任有限公司,后來因“嚴重違法”被吊銷營業執照。MyCRM 從此沉入歷史。
被收購和擲骰子
2022 年 9 月 15 日,當 Adobe 宣布用 200 億美元收購 Figma 時,公司股價應聲下跌 17%。圈內開發者不看好這筆收購,他們不想看到 Figma 這匹黑馬走進 Adobe 的“軟件墓地”。后來收購終止,Figma 繼續在細分領域挑戰 Adobe 的市場地位。
Adobe 有很多經典的收購案例,比如 Photoshop、Macromedia、Omniture 等,當然更多是收購之后走下坡路乃至無疾而終的產品,比如 PageMaker、Freehand、Authorware、Photostyler 等。
被收購者的消失有些是 Adobe 為了消滅競爭所為,也有一些是自然競爭所致。被收購之后是什么命運,就像擲骰子,對雙方團隊、技術和組織文化的融合都是變量因素。客觀看,沒有長盛不衰的產品,如果跟不上客戶需求,收與不收都改變不了被淘汰的命運。
2008 年是用友成立以來收購最為活躍的一年,投入近 4.5 億元,四次收購,花掉用友過去兩年的凈利潤。這四起收購,其中就包括 4500 萬元收購 TurboCRM(特博深 CRM)業務。特博深北京和上海公司的固定資產、存貨、工具軟件及數據庫軟件、軟件著作權、軟件技術等無形資產和業務,被用友收入囊中。
用友為此新成立一個 CRM 事業部,Turbo CRM 創始人薛峰加入用友出任副總裁,主管 CRM 事業部。薛峰在 1995 年至 2000 年間任職用友,離職時職位至副總裁。
Turbo CRM 成立于 2000 年,安裝型 CRM 的早期廠商,公司年銷售額在 2001 年已達千萬元級別,連續四年占據市場份額第一,服務了中企動力、中國圖書進出口集團等知名企業。2006 年 Turbo CRM 產品已具備大并發處理、精細化權限管理等能力。
被收購之后,TurboCRM 在與用友的整合過程中遇到問題。
首先是技術不兼容,TurboCRM 基于 PHP 開發,而用友 ERP 系統(U8 和 NC)分別采用 .NET 和 Java,導致數據同步需要通過中間表實現,用戶體驗差,未能成為用友 ERP 的有效補充;其次,業務理念也存在差異。TurboCRM 團隊專注客戶管理,用友團隊側重財務進銷存,雙方協作困難;此外,用友的代理商對 CRM 產品接受度低,缺乏銷售動力,銷售額未達預期,最終未能突破億元大關。
此外,TurboCRM 的核心團隊在收購之后逐漸解體,專業能力流失。再加上收購之后內部資源分配的失衡,以及新興 CRM 廠商的競爭,TurboCRM 最終被市場淘汰。
啟蒙時代
從 2000 年到 2010 年是中國 CRM 的啟蒙時代,市場競爭格局呈現出鮮明的“外資主導、本土探索”特征。這個階段不僅是單純的技術移植,也是商業邏輯與組織架構的重構。
以 Oracle、Salesforce 為代表的國際巨頭憑借成熟的 CRM 產品和技術優勢,迅速占領中國大型企業市場。這些外資廠商的軟件功能完善,尤其在銷售流程標準化、數據分析等模塊具備先發優勢,成為跨國公司及國內頭部企業的首選。MyCRM、用友 TurboCRM、金蝶 CRM、八百客等本土企業,主要處于模仿和探索階段。它們在學習國外先進的 CRM 理念和技術的基礎上,嘗試進行本土化的改造和創新,以適應中國市場的特點和需求。
當 Oracle 以動輒百萬的本地化部署方案鎖定大型國企時,用友 TurboCRM 選擇將產品拆解為"標準模塊+定制組件",這種積木式開發讓中小企業能用極低的價格獲得大部分核心功能。
金蝶發現單純模仿 Salesforce 的標準化 SaaS 難以突破,轉而將 CRM 與財務軟件捆綁銷售,甚至為客戶提供機房托管服務。這種"軟件+服務"的混合模式,實則是將 IT 外包思維注入 SaaS 產品,契合了當時中小企業 IT 能力薄弱的現實。
外資廠商執著于合同額百萬級的大客戶時,本土玩家已用"地推鐵軍"攻克二三線城市。早期本土團隊面臨雙重挑戰,既要說服客戶接受看不見實體的云服務,又要改造自身研發體系適應持續迭代模式。某 CRM 廠商高管曾透露,2006 年其工程師被迫同時維護 5 個不同版本的代碼庫,這種痛苦實踐反而催生出中國特色的灰度發布機制。
這場啟蒙運動的真正遺產,不在于技術層面的突破,而是培育出中國 SaaS 特有的"實用主義創新"基因——用服務填平技術鴻溝,用場景創新繞過專利壁壘,以組織韌性來彌補與外企在資本上的差距,這為后續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爆發打下了基礎。
沉舟側畔千帆過
進入 2010 年及以后,中國經濟進一步從粗放模式轉向精細模式,國內企業有了一定的信息化基礎且競爭日益激烈,對銷售的管理也更精細,引入 CRM 系統被很多企業提上日程。
在技術層面,移動互聯網浪潮席卷全球,中國 CRM 行業發展到新的階段。云計算技術的成熟和智能手機的普及,為 CRM 軟件輕量化、移動化提供了技術基礎。傳統 PC 端 CRM 軟件笨重、實施周期長、成本高的弊端開始凸顯,而 SaaS 化的 CRM 憑借其輕量化、易用性、低成本等優勢,迅速占領市場。
這個時期退出主流競爭的廠商是八百客和 XTools。
八百客一直以打造中國版 Salesforce 為使命,對 Salesforce 進行復刻,這一打法在公司發展早期確有成效。2008 年,八百客獲得美國 Sierra Ventures 和常春藤資本的風險投資,成為中國第一家獲得海外投資的 SaaS 企業;在 2011 年,八百客又獲得了 Salesforce 等參與的 B 輪 1000 萬美元融資,這也是它的高光時刻,據八百客官網 2015 年提供的數據,公司擁有注冊用戶 50 多萬,10000 以上的付費用戶,在國內 CRM 市場連續 7 年保持市場份額第一。
XTools 在 2005 年推出了個人版 CRM,2007 年客戶數量達到 2000 家,并持續保持高續費率。在移動互聯網和云時代到來之際,XTools 也提前做了布局,2008 年推出 ACC 和手機版 CRM,進一步擴展了產品線,并于 2010 年發布首款可實現云服務的產品。
由于 XTools 的移動端產品設計粗糙,跨平臺和跨異構系統的協同能力不足,變現能力弱,未能成為主推產品。早期的產品設計雖然也注重易用性,但在功能擴展和技術升級方面存在局限。該公司早期積累了大量中小企業用戶,怎奈在面對大型企業和復雜業務需求時力不從心。
2015 年開啟企業級服務的元年,眾多 SaaS 廠商進入 CRM 領域。這個時期活躍在市場上的幾個頭部 CRM 廠商有用友、金蝶、紛享銷客、銷售易、EC CRM、紅圈營銷等。這些公司給八百客、XTools 造成巨大壓力,如今這兩個品牌已經淡出主流視野。
而八百客、XTools 之后,CRM 行業的激烈競爭還在繼續。
EC CRM 成立于 2008 年,也是國內較早的 CRM SaaS 廠商。據 IDC 數據,EC 曾連續三年在本土 CRM SaaS 市場占有率第一。多年來,EC 創始人&CEO 張星亮一直堅持產品化路線,采取標準化的產品策略和渠道分銷的銷售策略,打造了一款開箱即用的全場景 CRM,并在多個行業規?;涞?。EC 在成立之初獲得了騰訊和用友的戰略投資,也是騰訊 SaaS 生態中最活躍的產品之一。
紅圈營銷成立于 2009 年,公司早期定位是通過移動智能終端解決企業銷售管理問題,降低銷售成本。在融資方面,紅圈營銷獲得了雷軍和中關村管委會等機構的天使投資,以及湖北高投、復星銳正、東方富海等多家知名投資機構的支持。
紅圈營銷做了十年之后開始轉型,現專注于工程領域的 CRM 和項目管理系統,據悉公司在 2024 年開始盈利年,年度軟件訂閱費超 2 個億,整體客戶續費率超 80%。
紛享銷客和銷售易,這兩家成立于同一年的公司經常被行業相提并論,雙方也暗自較勁。
銷售易創立以來,自 2013 年至 2021 年累計發生 9 次融資事件,最近一輪戰略融資是在 2021 年 9 月,融資規模為 7000 萬美元。在兩家公司的前十年競爭里,銷售易一直領先,處于上風。
紛享銷客與釘釘大戰后曾命懸一線,幾乎被行業遺忘。2021 年紛享銷客在營收上追平銷售易,成為扭轉競爭態勢的轉折點。其外在表現是,銷售易的融資定格在 2021 年,紛享銷客則保持著每年一輪的融資節奏。
在外界看來,紛享銷客能活下來是因為“很會融資”,而其創始人兼 CEO 羅旭并不認同這種看法。他對牛透社表示,沒有一個投資人是錢多人傻,也沒有一個企業的創始人憑一張嘴就把天上的鳥給哄下來,大家說“融資難”、“資本退潮”,實際上還是 to VC 的思維在作怪(《一份 SaaS 死亡名單》)。
羅旭說:“大家一提到融資就焦慮,本質上是把融資當成了目的。融資不是目的,只是手段。不是融資了公司才能發展,而是因為公司能為客戶創造價值,讓客戶感知到價值才融到了錢。把結果當原因,這是我們 SaaS 行業最大的 Bug。”
最終決定企業發展的是人才、技術、產品還是資金?都重要,但還有一些被忽視的因素。
有 CRM 領域資深人士對牛透社表示,企業文化是決定競爭態勢的根本因素,尤其是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后,這個看似有點虛的東西往往被企業忽略。銷售易和紛享銷客最大的區別在于組織文化,這決定了競爭的走勢:Allan(銷售易創始人兼 CEO 史彥澤)是西式管理風格,下面的高管潛意識里會以高級打工人自居,容易在客觀上造成 Allan 的“一言堂”,因為不會有人去為 Allan 的任何戰略決策較真,這就容易導致戰略失誤;紛享銷客是創業式團隊,核心高管享有股權,利益和風險共擔,林松和李全良在重大決策上敢跟羅旭拍桌子,這也在客觀上最大程度避免戰略失誤。
而騰訊和銷售易的戰略全面升級,成為可能改變當下競爭格局的一個變量。之所以稱為“變量”,是因為騰訊對銷售易的整合效果需要觀察。
在官方公布的信息中,騰訊集團副總裁、政企業務總裁、銷售易董事長李強表示,騰訊將充分發揮平臺能力支持銷售易長期發展,在企業管理 SaaS 領域沉淀可復制的健康增長模式,助力銷售易成為全球領先的 CRM 廠商。
銷售易創始人兼 CEO 史彥澤認為,騰訊資源的持續加持,將讓銷售易更堅持客戶價值和長期主義,對實現成長于中國的世界級企業服務商的愿景有巨大助力。
媒體也有很多解讀,此次合作可以補上騰訊在企服領域的短板,完善產業互聯網版圖,AI、云計算等技術可以通過銷售易的行業場景實現商業化驗證;銷售易則通過這次合作獲得了堅固的后盾,有了資金支持和品牌的背書,接下來,紛享銷客可能面臨較大的壓力。挑戰則在于整合本身,雙方團隊如何磨合,后續騰訊愿意為銷售易投入多少資金,甚至在騰訊治下銷售易未來是否需要裁員以扭轉虧損局面,這些都是需要面對的問題。
作為銷售易多年的競爭對手,紛享銷客怎么看未來 CRM 的行業格局?羅旭在與崔牛會創始人崔強的直播對話中作出了正面回應。他認為,騰訊對銷售易的加持是騰訊在云生態建設方面邁出的積極一步,騰訊本身并不在意兩個 CRM 廠商的競爭,騰訊與銷售易合作升級之后,紛享銷客自身具備與更多大廠合作、與更多生態合作的空間。
或許,這當中暗含著一種理解:一旦歸入大廠門下,從此便有了明顯的派系標簽,而這個標簽是把雙刃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