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癌癥中心最新發布的權威數據顯示,我國胃癌年發病人數已超過35萬,這一數字在所有惡性腫瘤中位居第五;而死亡人數更是高達26萬人,位列惡性腫瘤第三。這一嚴峻的形勢引起了廣泛關注。近年來,胃癌的發病趨勢呈現出年輕化的特點,這一現象在全球范圍內也日益凸顯,成為不可忽視的健康問題。
胃癌的發生與飲食密切相關,尤其是年輕人應提高警惕。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胃腸外科主任覃吉超教授在接診的胃癌患者中,最年輕的僅18歲。其中一名患者患有低分化腺癌,這是一種易復發、易轉移的惡性腫瘤。覃吉超教授指出,這位患者長期食用燒烤、腌制和熏烤類食品,這些食品的攝入使得胃癌發病率明顯增加。
在臨床診療中,覃吉超教授發現,這位年輕的胃癌患者每周至少吃三次燒烤。目前,患者已經接受了微創手術,切除了胃的三分之二,并已順利出院。這一案例反映出,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年輕人飲食結構不合理,不良飲食習慣成為胃癌的重要誘因。
記者在北京、上海、浙江等地多家醫院采訪時了解到,類似這樣的年輕胃癌患者數量明顯增多,甚至有十幾歲的未成年人。這一現象應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關注。
專家介紹,盡管我國胃癌高發年齡集中在45歲以上,但近年來,屢有年輕人被確診胃癌,這一現象值得警惕和重視。據了解,我國胃癌患者約占全球總數的40%。
八成胃癌與幽門螺桿菌有關。幽門螺桿菌感染是胃癌發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其死亡率在所有癌癥中位居前三。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消化科副主任宋志強表示,80%的胃癌都與幽門螺桿菌感染有關。平時的一些常見病,如消化不良、消化性潰瘍、慢性萎縮性胃炎等,都與細菌感染密切相關。我國現有近一半的人群感染幽門螺桿菌,根除幽門螺桿菌可以從源頭上預防胃癌的發生。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胃腸腫瘤中心病區副主任陜飛指出,長期感染幽門螺桿菌的患者,胃癌發病率是正常人群的6倍。專家表示,約有近一半的人群感染幽門螺桿菌。幽門螺桿菌通過“口一口”途徑傳播,是一種典型的“病從口入”的可傳染細菌。人們在日常飲食中,若不采取分餐制,有可能相互傳染。感染幽門螺桿菌的患者,若不及時根治,會增加罹患胃癌的風險。
此外,胃癌的發生與飲食密切相關。國家癌癥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胰胃外科副主任趙東兵指出,一些地區比較喜歡吃腌菜、腌魚,這些地區屬于胃癌的高發地區。
胃癌早期無癥狀,篩查是關鍵。專家強調,胃癌早期無明顯癥狀,因此篩查是關鍵。趙東兵表示,胃癌比較難發現的主要原因,實際上就是早期的時候沒有癥狀。當有癥狀的時候,多數已經進展到晚期。因此,如果想早期發現胃癌,最重要的就是進行篩查。
根據國家最新的胃癌早篩指南要求,具備高危因素,如胃癌家族史、幽門螺桿菌感染的高危人群,建議胃鏡一年一查。據了解,早期胃癌五年治愈率超過九成。然而,目前我國早期胃癌發現率總體偏低。在一些大城市,隨著人們篩查意識提高,早期發現率有所提高。
專家提醒,胃部一旦出現不適癥狀,切勿自行診斷或買藥,應及時就診,排除癌癥可能,早診早治。這一警示旨在提高公眾對胃癌的認識,增強早期篩查意識,共同為我國胃癌防治事業貢獻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