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春節時,人們喜歡在門上貼“福”字,貼完福字又用手機給家人送祝福。當我敲出“五福臨門,闔家歡樂”這八個字時,忽然想到:“五福”究竟指的是哪五種“福氣”呢?
中國成語中,很多都帶有數字,這些數字從一到到九皆有講究,比如“一元復始,萬象更新”、“二龍騰飛”、“三陽開泰”、“四季如春”……還有“八仙過海”、“九九同心”等等。
這些數字大多都是類似“三生萬物”的虛數,因此我們很容易認為“五福臨門”中的“五”也是虛指。然而,這“五福”卻是商朝時期的一位先人早早就定下來的,關于中國“生命哲學”的五個幸福指標。
一、“五福”的起源
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戰的硝煙還未散盡,周武王策馬行至商都朝歌郊外的淇水畔。在這里,他尋訪到一位特殊人物——商紂王的叔父箕子。
這位曾經因直諫暴政而淪為奴隸的賢者,面對新政權的創立者周武王,獻上了影響中國三千年的治國方略《洪范》。
其內容涵蓋了宇宙運行法則(五行)、治國安民要務(八政)、天人感應規律(庶征)等,是一套融合天文歷法、倫理道德與民生福祉的宏大方案。
箕子在河畔鋪開竹簡,以“洪范九疇”為綱,首次提出“五福”概念:壽(長命)、富(豐足)、康寧(安康)、攸好德(修德)、考終命(善終)。
西方哲學有三大人生疑問:我是誰?我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這三大疑問歷經了千年,依舊找不到答案。
于是,中國哲學更加“務實”,不執著于那些永遠得不到的答案,只追求現世的“幸福”,只談論“人應該怎樣活著”。那么,一個人到底應該怎樣活著,才算幸福呢?箕子給出了下面的答案。
二、“五福”的含義
一、長壽。一個人的壽命是有限的,但如果你想活著做更多的事,就必須擁有足夠長的壽命。所以我們首先應該尊重自己的生命,盡可能不傷害自己的身體,延長自己的壽命。
二、富足。儒家學者說,“倉廩實而知禮節”。人要體面且合乎制度地活著,首要條件是解決溫飽問題。
TVB都市劇中,鐘嘉欣有一段經典的臺詞。當她遇到沒錢的男朋友時,她說:“如果你沒有錢,你最愛的就是錢,怎會是我?”
話聽起來雖然很糙,但是其中的道理不糙,人類一切的美好品德都必須建立在長壽、富足的基礎之上,才有可能實現。
三、健康、安寧。人活著,得有一個健康的身體,還要有一顆寧靜的心。一個人如果天生體弱多病,生命的質量必然不高。但僅有健康的身體還不夠,還要“樂天知命”。
適當地減少自己的欲望,追求內心的平靜。否則,不是嫉妒這個,就是憎恨那個,怎么可能幸福呢?如果不懂這個道理,你越長壽、越有錢,就會活得越累。
四、修德行。清代小說《兒女英雄傳》中提到人生成敗的幾個關鍵因素: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現在人們常說“知識改變命運”,但是古人卻認為比起讀書,還是“積德”更重要。
《道德經》說:“積德是立身之本”。只做好事,不做壞事,要養成貫穿一生的好習慣。
這些習慣包括但不限于勤儉節約、謙讓他人等具體行為,其核心在于自我約束與精神成長。積累是指通過修德行來獲得“福報”。因此,修德行是因,積德是果。
五、善終。善終在《洪范》五福里面的原文是“考終命”,東漢鄭玄注解:“考,成也;終命謂終其天年。”
用大白話來說,就是“求得一個‘好死’的結局”。這主要是因為商代流行人殉,且戰事頻繁,多數人都活不到“壽終正寢”。
三、“五福”的含義的演變
箕子的這份“五福”清單,既是古代個人追求福祉的指南,同時也暗含對紂王覆滅的諷喻——酗酒短命、斂財亡國、暴虐失德、不得善終的商紂王,恰是“五福”的反面教材。
后來到戰國時期,“五福”的意義變得世俗化。到了漢代,“五福”又與道教的“五方天帝”相融合,最終成為了春節的一個民俗符號。
在這個過程中,漢代民間開始有了“五靈”的說法,把麟、鳳、龜、龍、白虎這五種神話傳說中的動物,當成五福的象征。
唐朝人又精心挑選出了桃、李、杏、栗、棗“五果”,把它們與“五福”結合起來,表達對人生美滿幸福的祝愿。
明清時期,閨中女子喜歡用絲線在衣服上繡“五獸”,于是蝙蝠、梅花鹿、仙鶴、喜鵲和鯉魚也成為了“五福”的代表,并逐漸定型。
修“五福”對人生達到美滿幸福至關重要,作為中國哲學思想集大成的儒家,也提出了“五常”與之相呼應。
五福的內在邏輯是:物質(壽、富)與精神(康寧、好德)的平衡,現世的福祉(前四福)與終極關懷(考終命)的統一。
儒家“五常”,以“仁”對應“康寧”。“五福”中的“康寧”的幸福觀,要求人們追求“外在身體健康與內在精神健康的統一”。儒家提倡的“仁者之風”,勸人做事不要太功利,只享受過程,不追求結果。
等到目標達成,則功成身退。因為不執著于結果,所以沒有精神負擔,永遠立于不敗之地,因此精神上是健康的,同時沒有精神上的壓力,身體自然也健康了。
“積德行”的觀點,告誡人們不要做壞事,只做正確的事。“五常”中的“義”則是追求利益分配的公平、公正,勸人不做不義之事,正所謂“多行不義必自斃”。
“五福”中的壽,指的是長壽。而“五常”中的“禮”,則是要求人們要尊重老人,讓老人能夠“老有所養”。
“五福”中的“富足”,告訴人們,只有得到充足的物質,生活才會達到美滿。“五常”中的“智”就告誡大家,對于物質的追求應該用智慧去節制,不要過度。
“五福”的“考終命”,讓人們追求“善終”。“五常”中的“信”則是說我們不但應該追求個人生命能夠“善終”,還應追求所有事情的“善始善終”。當我們做事時,一定要講信義重承諾,并使之達到完滿。
結語
其實,現在很多人都不知道“五福臨門”的真正含義。我們熟悉的是在春節用手機抽卡得到的“敬業福、愛國福、友善福……”
三千年前的箕子絕對想不到,他提出的“五福”有一天會從治國方略演變成全民游戲,但是那些閃爍的像素點里,依然跳動著最古老的祝福基因——對完整人生的渴望從未改變。
前兩年讀《哈佛幸福課》的15條建議,好像是把咱們中國的“五福”拆解成了現代的生活指南:書中提到的“感恩”對應“康寧”,“運動”守護“長壽”,“分享踐行”則對應“好德”。東西方智者跨越時空達成共識:幸福不是單選題,而是一套動態平衡系統。
從商紂王的覆滅到當代人的焦慮,“五福”始終在提醒我們:在追逐福氣的路上,我們既要像商人囤積玉貝般積累物質,也要如周人鑄造青銅器般錘煉德行。
當年輕人抱怨“集不齊五福”時,故宮屋脊上的9999只蝙蝠正在偷笑——中國人對美好的追求,本就是文明最鮮活的證據。
此刻,你在手機短信寫下的每一個“福”字,都鏈接著公元前1046年的那片竹簡。它告訴我們:真正的文化傳承,不在于記住多少個古訓,而在于每個時代都能用自己的語言,續寫關于幸福的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