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姓有史可稽的來源主要有以下幾支:源自炎帝姜姓。早在黃帝之前,有一個屬于姜姓的部落;出自黃帝姬姓。這個起源的吳姓,在歷史上最有名氣;源自吳回。顓頊的孫子老童,有兩個兒子:重黎和吳回;出自姚姓。舜是地處偏遠地區的東夷族的一支部落的首領,接替堯的位置后,把部落遷到古吳之地。
江都吳姓多數源于黃帝姬姓。這個起源的吳姓,在歷史上最有名氣、對后世的影響最深遠、人丁也最旺盛,是目前大多數吳姓人公認的吳姓起源。商朝末期,黃帝后裔古公亶父帶領部落在岐山下的周原定居下來。他有3個兒子:太伯、仲雍和季歷,季歷兒子姬昌很有才能,古公想讓季歷做他的繼承人,那樣就可傳給昌。太伯為了讓位,與仲雍帶著家眷遠走南方的吳越一帶,建立了吳國。春秋后期,吳國崛起,后來被越國所滅,吳國的遺民就以國為姓。這支吳姓至今有2600多年的歷史。太伯沒有兒子,他去世后,弟弟仲雍繼立為吳君。仲雍接任國君后,繼續開拓太伯奠定的基業。在吳姓的發展史上,仲雍的地位僅次于太伯。仲雍下傳3代到周章。周章因不忘自己是周人后裔,故名為周章。周章繼位時,周武王已滅掉商朝,建立了周朝。周武王大封天下諸侯,派人尋找太伯、仲雍的后裔。由于周章已當上吳君,就因地正式封周章為句吳國君,周章的弟弟仲,被封在周原附近的虞,建立虞國,仲被稱為虞仲。周武王又追封太伯為吳伯。太伯,被后世吳姓人稱為開氏始祖。仲雍,被稱為吳姓傳代血緣始祖。
江都吳姓人口有2.7萬人左右。江都與吳有關的地名有吉吳村、南吳村、吳橋、吳家橋、吳堡、吳莊、吳家堡等。
江都吳氏堂號有:三讓堂、延陵堂、中書堂、明善堂、至德堂等。
目前已知始祖和來源的江都吳姓有10支。
1、江都三讓堂吳氏:始遷祖吳剛,明代自蘇州閶門外賢集坊遷居江都東鄉。
2、江都吳氏:始遷祖吳光彥,清初由歙縣遷至江都。
3、江都延陵堂吳氏:始祖吳景仰,明末居句容豐義橋。始遷祖吳春宇(字廷棟,號茂材),景仰子,明末因貿易遷居江都。
4、仙女鎮至德堂吳氏:吳泉賢因泗州水患未卜居,明朝第九世吳長發因避戰亂,遷居廣陵東鄉仙女鎮李家壩。
5、仙女鎮延陵堂吳氏:明朝初期,始祖吳旭然由蘇州閶門遷居江都南吳南到九傾打長工定居,后發展為望族。
6、仙女鎮吳家街吳氏:民國時期仙女鎮嵇家渡對面吳繼宏先生,摸爬滾打幾十年,辦起了吳氏牛行,時人稱此地為吳家堡(鋪),后人逐漸習慣稱之為吳家街。
7、東匯中書堂吳氏:東匯聯豐村郭東組中書堂吳氏,遷徙時間不詳。
8、東匯德讓堂吳氏:東匯境內德讓堂吳姓,源自羅漢寺吳老莊,遷徙時間不詳。
9、東匯延陵堂吳氏:東匯延陵堂吳姓,洪武蘇州閶門移民,遷徙時間不詳。
10、吳橋明善堂吳氏:清朝末年,吳橋鎮西橋村的首富吳伯庭、吳躍庭兄弟倆,擁有上百間房產和上千畝良田,遷徙時間不詳。
江都歷史上的吳氏名人可圈可點,只列舉幾位代表性的。
吳南愚(1894?1942),名岳,江都縣仙女廟人。幼從家學,稍長便至揚州某銀樓當學徒,性喜雕刻,閑暇時常在教場街一家刻字鋪前看藝人治印,或磨石捉刀自學篆刻。學徒滿師后,因其父在北京任職,創辦縹湘館美術社,便去京隨父生活。不久,其父去吉林,吳南愚就留在北京自謀生計。到縹湘美術社從事印刷(石印)工作,便利用業余時間為人雕刻印章以補不足,并由此潛心鉆研書畫篆刻。他堅排自學,試以各種刀具針鉆在象牙板上瘠練刻劃。后他得到了數柄刻鈔版的筆刀,用其磨尖后試刻,取得了顯著藝術效果。經過10年埋頭精研,其草行楷隸都極丄健,行款疏密宛如手書,能在不足方寸的牙板上鐫刻全部《論語》。其作《赤壁夜游圖》上鐫《東壁賦》、《桃源問津圖》上鐫《桃花源記》以及《紅樓十二釵》插屏,將書畫藝術融十微刻,匠心獨創,蜚聲南北。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攜眷返冋家鄉避難。不久,仙女廟淪陷,住宅遭日軍洗劫,所藏作品全部散失。
吳仲邨(1920?1977),亦名吳江、江濤,江都縣人。早年在江蘇省立界首鄉村師范讀書。1939年參加挺進縱隊抗日軍政學校學習。同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任挺進縱隊三支隊政治處民運于事;9月任中共吳橋區委組織科長。1940年任江都縣民眾抗日自衛總團吳橋 區分團副團長、團長,后改任總團第一大隊政治指導員,3月任新四軍挺縱一團一營特務連政治指導員,不久任團民運干事。奉命開辟紀北區,任區長兼區委書記。1942年春任高郵縣代理縣長,1943年調任江都縣政府秘書兼敵偽軍工作部部長,一度任江都縣代理縣長。1944年8月起,歷任蘇中一地委城市工作部偽軍工作科科長、組織科長,蘇皖邊區二專署秘書兼民政科長,湊潼縣縣長。解放戰爭中任中共瀑潼縣委書記兼獨立團政委。1948年后,歷任華東警備第七旅二十團政委,率部參加渡江戰役及高淳、深水、江寧等地的剿匪工作,任蘇南軍區教導旅教導團政委。
吳震聲,譜名文彬,字震聲,號應谷(1881~1939年)。江都縣楊莊鎮人。畢業于兩淮師范學堂,楊莊小學創始人。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民國臨時政府,蔡元培執政教育總長,推行“新學”教育宗旨。吳震聲受“新學”教育的影響,在楊家莊熱心興學的周、徐、孟、劉、郭等諸姓大族以及吳氏叔伯子侄的支持下,于1912年辦起了“江都北區三路二校”,后更名為“楊家莊初級小學校”,吳震聲任校長。
注:江都已經探明的125個姓氏起源的具體內容在《江都姓氏探源》一書中有詳細介紹。有需要的讀者可以聯系關先生,微信號:627091048
作者簡介:關明生,江都大橋人,在各大媒體上發表有關江都歷史、姓氏文化、譜牒文化等文章300多篇,著有《江都姓氏探源》、《江都姓氏尋跡(一)》兩本書籍。
江都十大姓氏來源(點擊即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