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杭州,人們往往會想到阿里巴巴這樣的巨頭。然而,除了這些家喻戶曉的名字之外,還有更多如深度求索(DeepSeek)、游戲科學(以《黑神話:悟空》聞名)、宇樹科技、強腦科技、云深處和群核科技等充滿活力與創造力的企業。
它們被譽為“杭州六小龍”,代表著這座城市在多個前沿領域的探索與成就,更是肯定了杭州多年來持續改善、不斷優化的營商環境。
在杭州城里的某咖啡館,流傳著一個耐人尋味的比喻:這座城市二十年如一日地“養蛇”,終于有六條蛇化龍飛天——游戲科學、深度求索、宇樹科技等“杭州六小龍”的崛起,恰似現代版“鯉魚躍龍門”的產業寓言。
當各地政府紛紛前往杭州“取經”時,卻常陷入“如何直接養出六條龍”的認知誤區,甚至想直接偷走六條龍回去。
個別不要臉的還想“扒龍皮”、“抽龍筋”。
這座數字經濟第一城的真正密碼,藏在“養蛇人”二十年不換藍圖、持續改良“土壤墑情”的治理哲學中。
一、養蛇方法論:產業藍圖的“超長待機”
杭州工業基礎比較薄弱,國有經濟比重較低,民營企業多,民營經濟權重比較高,發展空間大。
當2003年杭州確立“天堂硅谷”戰略時,游戲科學創始人馮驥還在中國美院求學,宇樹科技CEO王興興尚未接觸四足機器人。
這座城市用二十年完成了三屆政府、五輪規劃的戰略接力:從西湖時代到錢塘江時代,從電子商務單極突破到“數字經濟+新制造”雙引擎,始終沿著“數字賦能實體”的主軸漸進迭代。
這種戰略定力造就了獨特的產業生態:
- 阿里系裂變出螞蟻金服、菜鳥等新物種;
- 海康威視的工程師轉身創立宇樹科技;
- 中國美院的數字藝術積淀催生游戲科學。
正如西湖邊百年生長的香樟樹,杭州的產業政策始終為創新種苗留出足夠的生長周期。
每個城市都有經濟發展的特色,有自己的產業結構。一個城市要在每個方面都實現第一是不可能的。
反觀某些城市的領導,五年能拍三次腦袋,主打一個緊跟時髦,能更換三次產業方向,看似精準卡位風口,實則如同頻繁翻土的園丁,終難培育參天大樹。
二、土壤改良術:營商環境的“毛細革命”
高科技數字企業,尤其是輕資產的高科技企業,需要的是創新的氛圍和大量的科技人才,也需要良好的產業生態。
在余杭區行政服務中心,創業者能同時辦理知識產權質押、海外人才居留許可和實驗設備通關——這種“創新服務集成包”看似平常,實則是杭州十年營商環境改革的結晶。
從全國首創“最多跑一次”到“親清在線”數字平臺,這座城市把政務服務做成了“熱帶雨林式”生態系統:
- 陽光雨露精準滴灌:之江實驗室的科研人員可申領每月5000元的“人才咖啡券”,在咖啡館碰撞創意;
- 腐殖質持續堆積:設立50億元科技成果轉化基金,允許科研人員“先確權后轉化”;
- 共生網絡自然生長:云棲小鎮集聚云計算企業,良渚數字文化社區孕育文創IP,形成“創新單元”自組織演化。
這種系統性土壤改良,讓宇樹科技的四足機器人從實驗室走向春晚舞臺,讓強腦科技的腦機接口產品實現從醫療康復到教育訓練的跨界突破。
因為高科技數字企業在初創時,需要依托于大企業或已有的技術。這需要當地有較多的高等院校、足夠多的高科技人才。
蛇年春節過后,已經陸續有不少高校畢業生開始去往杭州求職,杭州“青荷驛站”就是專門針對來杭參加求職面試、人才就業及創新創業賽事等活動的非杭戶籍且無房的新市民和青年群體,提供7天免費短期住宿和就業創業服務。
截至2025年2月,杭州全市累計設立青荷驛站71個、籌集房源2971套(間),保障超過15萬人次的住房需求。
杭州各區、縣(市)青荷驛站已經統一納入“人才杭州”微信小程序模塊,申請者實名認證后在線填寫相關資料,通過審核后即可獲得入住資格。
數據顯示,杭州人才凈流入率連續6年居全國首位,印證了“雨林生態”的磁吸效應。
現在的年輕人,都是用腳投票。
三、養蛇人精神:功成不必在我的政績觀
2018年,當杭州宣布建設“全國數字經濟第一城”時,游戲科學團隊正在為《黑神話:悟空》的技術路線爭論不休,群核科技的云端CAD剛完成百萬用戶突破。
主政者沒有要求企業“三年上市”“五年量產”,而是默默鋪設兩條關鍵基礎設施:
??數字新基建:建成全國首個5G車聯網示范區,為自動駕駛提供測試場景;
??制度軟基建:發布全國首個《數據知識產權質押指引》,破解數據資產估值難題。
這種“栽樹思維”在2025年迎來收獲期:當《黑神話:悟空》橫掃全球游戲市場時,其背后是杭州培育十年的動作捕捉、實時渲染技術生態;當深度求索的AI大模型在國際評測奪冠時,依托的是浙江大學、之江實驗室等構建的持續二十年的產學研協作網絡。
正如西溪濕地修復者用十年等待生態自愈,杭州的治理者深諳“創新不可催熟”的自然規律。
四、啟示錄:從“尋龍訣”到“養蛇經”
當其他城市爭相推出“龍頭企業引進計劃”時,杭州的啟示在于:真正的“龍興之地”,不在于有幾棟摩天大樓或稅收優惠力度,而在于能否構建“進化成龍”的生態系統。
這需要主政者:
- 繪制“有耐心”的藍圖:建立“屆際接力”的規劃實施機制,杜絕“前任栽桃后任拔”的短視;這意味著無論遇到何種困難與挑戰,都不會輕易改變既定的發展方向和目標。
- 通過制定并執行具有前瞻性的城市發展戰略,杭州不僅為本地企業提供了穩定的發展預期,也為吸引外來投資創造了有利條件。
- 培育“會呼吸”的制度:用“數字治理”替代“公章治理”,讓政策如氧氣般自然融入企業生命周期;無論是簡化行政審批流程、提供稅收優惠,還是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構建創新創業服務平臺,每一項措施都旨在降低企業運營成本,激發市場活力。
- 正是這種全方位的服務體系,讓眾多初創企業在杭州找到了自己的發展空間,并逐漸成長為行業內的翹楚。
- 涵養“可持續”的生態:從“給政策”轉向“建環境”,打造“螞蟻雄兵也能化龍”的公平競技場。
今日杭州的六條“產業巨龍”,實則是千萬中小創新主體在雨林生態中自然進化的產物。
做產業招商這么多年,大部分地區引入企業都想“吃現成的”,簽對賭條款,先繳納稅收、社保和技術專利,然后再分批給“安家費”。
再仔細看,里面好多都是投資失敗的投資經理轉行去干產業了,你說連某科的職業高管團隊都靠不住,這些狂熱追求短期效益的投資經理、總監和合伙人能靠得住?
母豬都能上樹了。
當各地政府苦尋“養龍秘術”時,或許更應參透這個質樸的道理:與其追逐騰空的巨龍,不如先低下頭來,把每寸土壤都變成創新的沃土。
城市產業發展不能盲目追求“潮流”,這樣很容易迷失方向,必須要根據國家戰略,結合本地區資源稟賦、產業基礎、比較優勢,有側重點地發展,因地制宜才能形成產業生態。
產業發展、招商引資、政策制定要有足夠的清醒。因為真正的產業奇跡,永遠生長在拒絕功利主義的耐心之中。
下個月,去杭州盤活存量資產,把廢棄的磚頭水泥變成“化龍池”。
上海寶地資管,產業園(孵化器)建設運營,搭建資產管理的招商運營服務體系,分享產業園、城市更新在產業策劃、招商運營、產業培育、產業投資的經驗和案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