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這門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迥異,它擅長定向分析,卻難以精確定量。就如后羿射箭,我們能精準算出箭矢擊中靶心的速度;但林毅夫2010年依據歷史數據預測中國GDP將兩位數增長二十年,卻未料到2012年就驟跌至7.9%。經濟學中的量化預測往往充滿變數,因為人類社會活動非線性、多變,過去的數據無法完全預示未來。2024年GDP增速5%,并不能直接推導出2025年也是5%,疫情、政治決策、地區沖突等無數偶然因素,都讓經濟學模型難以完備。
圖片來自于網絡
經濟學不似自然科學那般嚴謹確定,它總是在分歧中探索,不斷證偽,沒有絕對真理,只有不斷接近真理的道路。然而,這并不意味著經濟學無用,相反,它極具價值。經濟學不僅實用,還蘊含深刻原理,能進行定向分析。供求平衡等基本規律放之四海而皆準,無論東西方社會都需遵循。即便有人主張談中國經濟需摒棄西方理論,但現代意義上東方經濟學尚未形成,且馬克思主義也源自西方。
當然,經濟學并非萬能,不是解決所有問題的靈丹妙藥。從功利角度看,它或許無法直接給出具體解決方案,如如何平衡各要素、如何精簡政府部門等。經濟學家姚洋就坦言,當前中國經濟學家的作用主要是解釋經濟現象,而非提出具體拯救方案或預測。
圖片來自于網絡
那么,解釋的意義何在?它為我們提供了思考的方向,讓我們在面對具體問題時有據可依。馬云也曾說,鮮有人因聽從領導或專家建議而創業,但這并不否認經濟學家的價值。他們會提醒我們,負債率超70%即存風險,若不信,繼續累加風險便是賭博。恒大負債率183%,實則已走向終結;萬科負債率73%,去年仍大肆拿地,若無深鐵支撐,恐怕早已危機四伏。
所以,網友們,我們又該如何看待經濟學與經濟學家的作用呢?無論如何,我們都應致力于構建理解世界的認知框架。就像北斗衛星雖不能代替駕駛員,卻能為我們提供方位基準一樣,經濟學與經濟學家也是我們認識世界、指導實踐的重要的參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