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春回大地,趙忠祥老師那句充滿魔性的“春天來了,萬物復蘇,又到了……”,一定會應景地回響在《動物世界》忠實觀眾的耳邊……
不只是動植物迎來了新一輪的復蘇,人也一樣。那么春天到底發生了什么,使人心在草長鶯飛的時候也蕩漾起來,想親身感受大自然的變化?
人類雖然已經歷了幾百萬年演化,但在完全陌生的地方還是會擔心害怕,面對前方的不確定性,人體會分泌腎上腺素,時刻保持警惕狀態。 這時,眼睛會看得更遠,察覺到更多動靜,聽到最細膩的聲音,皮膚也能感受到風和氣溫的變化。
簡單來說,就是身處陌生的地方,可以激發人平日生活里麻木的神經,身體得到釋放,所以感覺“風景那邊獨好”!
春天就要多多出去玩
《黃帝內經》中提到:人應該與土地之氣相融,順應四時規律,從而獲得天地萬物的滋養。這就是在告訴我們,春天是人類身體養陽的好時節。
有助陽氣生發
冬主閉藏,春主生發。春季是自然界陽氣萌發初生之際,此時人體陽氣也順應自然,具有向上向外生發的特點,順應陽氣上升之勢來養陽,效果事半功倍。
養陽的關鍵在于“動”,切忌“靜”。春天進行戶外活動、曬太陽,吐故納新,使陽氣得以宣達,促進新陳代謝,改善血液循環。
有助養肝
中醫認為,一年四季中,春天屬木,對應人體的肝。肝藏血,主疏泄,喜條達,惡憋悶。
春天增加戶外活動,可以促進肝氣暢通,保持情緒平和,這對甲狀腺、乳腺、精神心理健康等都很重要。
有助養氣血
氣血不足者往往容易疲憊,不愛運動,不愛出門,就想坐著或躺著不動,但這個習慣容易陷入惡性循環。
俗話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一動,氣血才能“跑”起來。
中醫認為“動則生陽”,氣血不足的人不宜久躺久坐,一些柔和的活動,如去戶外踏青、散散步、健步走、慢跑等可以養氣血。
宜做“天灸”
中醫把曬太陽稱為“天灸”,春天的太陽溫和而不暴烈,春氣催動人體陽氣生發,是最適合做“天灸”的時候。
曬太陽以上午8~10點為宜,曬頭頂、后背這些陽經匯聚和行走的部位,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春日養陽,還需做好這些事
吃“芽”養陽
春天萬物生發,應多吃“嫩芽綠葉”,如香椿芽、黃豆芽、綠豆芽、竹筍、豌豆苗等。多吃“芽”有利于肝氣疏通、健脾和胃,緩解氣候干燥所致的“燥熱”。
暢“情”養陽
春天是精神疾患多發之時,大喜大悲不利于肝氣疏泄。春季要戒燥戒怒,忌心氣抑郁不舒展,保持心境平和,暢達樂觀,可以經常聽音樂、看書、寫書法等。
梳“頭”養陽
每天梳頭是春天很好的養生保健方法,具有疏利血氣、傳達陽氣的作用。在一天之中,早上是陽氣生發之時,此時梳頭促進陽氣萌生、暢通氣血的效果更顯著。
應從前額梳起,不論梳中間還是兩側,都應經過前發際線,一直梳到頸后的發根處。梳頭次數不宜過少,最好在50次以上。梳子以牛角梳、玉梳、木梳為好。
泡“腳”養陽
晚上泡泡腳,可驅除冬天積在體內的寒氣,助養人體陽氣。泡腳時以溫水慢慢加熱,每次泡20分鐘左右,身體感覺溫暖即可。
總之,春天是最好的療愈師,多到戶外走走,以動養陽,有助驅散沉悶,調養氣血,讓身體和情緒都更加健康。
本文綜合自:
①環球時報2025.02.28《中醫說「春天就要多出去玩」,氣血、肝臟都獲益》
②科普中國2017.03.15《為什么一到春天你就想春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