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20 日入伏啦。
今年三伏雖為近年最短,僅三十日,卻濃縮了全年最熾烈的陽氣。
暑氣蒸騰,熱浪漸起,天地陽氣至此達于巔頂,正是養陽的關鍵窗口期。
從前在不了解中醫養生的時候,應對三伏總愛筑墻自守:舉傘、戴罩、裹防曬衣,把自己裹得密不透風,怕曬黑、怕出汗,但這也擋住了天地賦予的生機。
現在見多了 “陽氣日衰” 的日常:空調房不離身,冷飲冰品不斷,越來越多人對陽光避之不及。
女子過度防曬致軟骨病”,
便是陰寒過盛、陽氣不支的明證。
隨著養生意識的加強,了解了更多中醫醫理后才懂,三伏天的太陽,從不是 “敵人”,而是補陽的 “上藥”。此時人體筋脈舒展,毛孔開合自如,正是借天地陽氣疏通淤堵、灌注氣血的黃金時。
孫思邈在《千金方》中早有明示:“太陽之精,能溫通百脈,灌注五臟,如天灸之效,散體內陰寒。”
浙江人民醫院的研究也印證:曬太陽可提升維生素 D,預防骨質疏松 —— 這恰與中醫 “曬太陽即補腎陽” 之理暗合,腎陽足,則骨髓充,筋骨堅。
中醫稱此為 “天灸”,以天之陽氣,補人之陽氣,最是天然無耗。
如何抓住這三十日黃金期,將耗損的元陽之氣補回來?
“曬背”,直取天之陽氣,溫煦脊梁,疏通百脈,堪稱三伏養陽第一功。
脊背:人體陽氣的 “總開關”
中醫稱 “背為陽,腹為陰”,脊背這條線,藏著人體最關鍵的 “能量通道”:正中的督脈是 “陽脈之海”,統領全身陽氣;兩側的膀胱經串聯著肺俞、心俞、腎俞等 12 對背俞穴,是臟腑氣血的 “輸注站”。
就像大樹的主干,脊背通,則氣血暢;脊背寒,則臟腑衰。
孫思邈在《千金方》中直指核心:“背者,五臟之附也,背欲常暖。”
現代人常年久坐、空調不離身,脊背多積寒,稍遇風寒便腰背痛、體乏力,恰是陽氣虧空的信號。
三伏曬背:借天灸之力,通千年之堵
三伏天的太陽,是最烈的 “天然灸火”。、
此時天地陽氣蒸騰,人體毛孔張開、筋脈舒展,曬背如同給脊背 “鋪暖爐”,能把太陽的 “真火” 引入經絡,驅散積年陰寒 —— 這正是古籍《修昆侖證驗》“三伏裸曬法” 的智慧:借天之陽,補人之陽,讓陳疾舊痛在熱力中漸消。
現代醫學也印證了這一點:浙江人民醫院的研究顯示,曬太陽可提升維生素 D 水平,預防骨質疏松,而這恰與中醫 “補腎陽、強筋骨” 的理論不謀而合。脊背壯實了,骨骼才如磐石,氣血方如江河。
古法曬背四要訣:守時、守度、守位、守心
1. 守位:曬透 “脊梁金三角”
重點曬脊背正中(督脈)、兩側膀胱經,順帶曬至尾椎八髎穴 —— 這里是氣血總開關,關乎胞宮、腰腎,尤其對久坐族的腰背痛見效快。
避曬頭面,可戴帽遮陽,以防頭暈;脾胃虛寒者可順帶曬肚臍,關節冷痛者曬膝蓋,按需 “精準補陽”。
2. 守時:追著 “溫和日頭” 走
晨起 7-9 點、傍晚 17-19 點,此時陽光如 “文火”,既能補陽又不灼傷。正午烈日當空時忌曬,防暑邪傷身。
初曬從 15 分鐘起,逐步增至 40 分鐘,以 “微汗濕衣” 為度,忌大汗淋漓 —— 汗為心液,過汗反耗陽氣。
3. 守度:辨體質而施
陽虛體寒者(手腳涼、舌苔白)可多曬,借熱力驅寒;陰虛火旺者(易上火、舌苔黃)少曬,可搭配綠豆湯滋陰。
曬后忌急入空調房,先在陰涼處緩 10 分鐘,喝碗米油或酸梅湯,補津液而不傷脾胃。
4.守心:如灸般靜候
曬背時閉目凝神,感受熱力透背而入,如暖流漫過腰脊 —— 這份 “靜”,正是讓陽氣與氣血同頻的關鍵。古人稱 “曬背如打坐”,心不躁,則陽自足。
脊背強,則一身強
老話說 “夏天養背,冬天無災”。
脊背是身體的 “承重墻”,三伏天的太陽是最好的 “養護劑”。
不必追求花哨的養生法,每天半小時,讓陽光為脊背 “充電”,便是對身體最本真的呵護。
加小助手為好友
微信id:jiliangxzs
即可加入社群
提前get新品和優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