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嵩山腳下的登封市,有這樣一位備受矚目的人物,他叫楊戰營。多年來,他以精彩的人生經歷和獨特的主持藝術,成為當地家喻戶曉的 “愛的使者”、嵩山民俗文化傳承者,用自己的聲情編織出一幅絢麗多彩的文明長卷,為這片古老的土地增添了別樣的魅力與溫度。
厚積薄發:校園起步與職場初煉
上世紀六十年代,大冶完小的校園里,一個勤奮好學的身影穿梭其中,他就是楊戰營。從踏入校門的那一刻起,他便對知識展現出如饑似渴的熱情。小學、初中直至高中,他始終穩居班長之位,成績名列前茅。在登封六中的校園時光,更是他成長的重要階段。他積極參與學校的各項活動,是黑板報的 “主筆”,憑借一手漂亮的粉筆字、豐富的內容,再配上一些精美的插圖,讓每期黑板報都成為校園里的一道亮麗風景。同時,作為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的骨干,他在舞臺上盡情綻放光芒,精彩的表演贏得陣陣掌聲。而大會發言的經歷,讓他學會在眾人面前自信地表達,鍛煉了出色的口才與應變能力。
高中畢業后,楊戰營憑借優異成績成為登封六中唯一的一位代課教師。在教學崗位上,他認真負責,精心備課,用生動有趣的方式傳授知識,深受學生喜愛。這段教學經歷,不僅積累了教學經驗,更讓他掌握了與人心靈溝通的技巧,為日后的事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此后,楊戰營踏上了多崗位歷練的征程。1976 年,他進入登封縣電管所(后改為電業局),先后在調度室、生技科、供電所、辦公室等部門任職。在工作中,他積極鉆研業務技術,1984 年在登封縣百工種技術競賽 “電工比武” 中榮獲第一名,獲得鄭州市 “優秀選手” 證書。在擔任辦公室主任期間,他協助領導起草電業機構改革方案,繪制公司架構職責圖,制定各項規章制度,撰寫《登封縣電業志》《企業整頓匯報提綱》等重要文件。這些工作極大地提升了他的文字水平,使他能夠精準、簡潔地表達復雜的工作內容。
1988 年,楊戰營調任登封縣經委辦公室主任兼團委書記等職,后又成為登封縣政府辦公室秘書。在此期間,他組織協調各類會議,撰寫了多篇在行業內頗具影響力的文章并在《鄭州晚報》等報刊上發表。多崗位的工作經歷,如同一場場嚴格的修行,淬煉了他的個人修養,讓他學會在復雜環境中冷靜應對,與不同性格的人和諧相處,高效完成工作任務,也為他未來的發展積累了深厚的底蘊。
拼搏奮進:成就斐然的職業旅程
在不斷學習與實踐的過程中,楊戰營深知提升學歷的重要性。盡管工作繁忙,他依然堅持函授、自學和黨校學習。12 年間,他克服重重困難,完成了 97 門課程的學習,取得了七本文憑,成為同事眼中的 “文憑專業戶”。他用行動詮釋著 “活到老、學到老” 的信念,這份對知識的執著追求,為他的事業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憑借扎實的知識儲備和豐富的工作經驗,楊戰營在各個崗位上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1992 年,他擔任登封縣中岳工業區副主任,負責新上項目和招商引資工作,在時任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兼開發區主任王懷韌同志領導和同事們共同努力下,一年多時間新上項目41個、征地850余畝,先后接待國家及有關省市參觀調研的領導 32 批次,為登封的經濟發展和對外宣傳做出了積極貢獻。
1994年,楊戰營來到潁陽鎮,先后擔任鎮長和黨委書記。他提出“學習張家港,趕超先進鄉,建好西大門,快步奔小康” 的目標,帶領全鎮人民重點發展農業產業,擴大煙葉種植面積,使其成為河南省第一種煙大鎮。1997 年,楊戰營調任白坪鄉黨委書記。在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方面取得顯著成效,榮獲 “登封市人均納稅先進單位”“鄭州市發展鄉鎮企業先進鄉鎮”等稱號。
2000 年,楊戰營擔任登封市計生委主任。他深入開展 “婚育新風進萬家” 活動,打造婚育文化風景線,制播計生欄目,開辟計生網站,使登封被評為河南省“婚育新風進萬家活動先進市”。在市 “一創三迎” 指揮部、后備干部下基層活動辦公室工作期間,他都充分發揮組織協調能力和溝通才能,推動各項工作順利開展。在信訪部門工作時,他認真負責,積極化解信訪積案,依法為農民工討薪,為維護社會穩定貢獻力量。他的工作成果得到了廣泛認可,獲得鄭州市委、市政府 “優秀鄉鎮干部”“計劃生育先進工作者”,中宣部、國家計生委 “全國婚育新風進萬家活動先進個人” 等榮譽。
獨樹一幟:主持風格的形成之路
在豐富的工作經歷中,楊戰營的口才得到了充分鍛煉。特別是在計生委、信訪局及參與市里各項中心工作期間,他經常組織會議、宣傳政策和重點活動,接受電視臺采訪,逐漸在社會活動中嶄露頭角。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他開始接觸主持工作,并憑借出色的表現,逐漸形成了獨特的語言風格。
中國詩詞大會是他最愛看、最為關注的欄目,氣質如蘭、才華橫溢的主持人董卿、龍洋,滿腹經綸、侃侃而談的康震、蒙曼、酈波等嘉賓老師點評更是他崇拜的偶像,從中汲取精華、融會貫通。他的主持風格獨具特色,他巧妙地將古今詩詞、婚聯名句、登封方言、歇后語融入其中,從而為主持增添了濃厚的文化底蘊和生活氣息。在一場婚禮上,新人步入禮堂時,他引用毛主席的詩詞“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描繪出美好浪漫的氛圍,接著又說道:“這正是‘有緣千里來相會’,新郎新娘就像那并蒂蓮花,從此要攜手共赴幸福的旅程。” 在介紹新郎新娘時,他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新郎英俊瀟灑,能力出眾,恰似那‘常山趙子龍’,在工作中勇挑重擔;新娘美麗大方,溫柔善良,就如同那盛開在花園里的玫瑰,散發著迷人的芬芳。” 他用豫劇《朝陽溝》的人物把新郎新娘分別比作栓保、銀環,使一對新人頓時有了登封的親切感。通過這些巧妙的引用和形象的比喻,讓現場賓客對新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使整個婚禮充滿了文化韻味。
他主持活動時,語言幽默風趣,總能引發觀眾的陣陣笑聲。在一次開業慶典上,他調侃道:“今天這開業,就像那初升的太陽,光芒萬丈,以后的生意肯定是‘芝麻開花---節節高’。咱們老板那是有勇有謀,就像那《三國演義》里的諸葛亮,定能帶領大家在商海中乘風破浪,財源廣進。” 他的話語不僅活躍了現場氣氛,還讓大家對企業的未來充滿信心。而且他善于根據不同的場合和受眾,靈活調整主持內容和風格。在面對老年群體時,他會多講述一些傳統故事和養生知識,拉近與他們的距離;在年輕人的活動中,他則融入一些時尚元素和流行語,讓自己更接地氣。
魅力綻放:主持現場的高光時刻
在登封市,楊戰營主持的紅事可謂聲名遠揚。婚禮當日,他往臺上一站,渾身散發著獨特的魅力,仿若自帶萬丈光芒。他身姿挺拔,面帶微笑,眼神中透露出自信與從容。張口發聲,洪亮且富有感染力的嗓音瞬間傳遍整個場地,字字句句如同靈動的音符,帶著神奇的魔力,源源不斷地流淌而出,妙語連珠,令人陶醉其中,同頻共鳴。
面對現場的各種狀況,他總能信手拈來,應對自如。有一次婚禮現場,突然遭遇停電,現場一片慌亂。楊戰營卻鎮定自若地說道:“各位親朋好友,這短暫的黑暗是為了迎接更璀璨的光明。就如同新郎新娘一路走來,經歷過風雨,才迎來今天的幸福時刻。讓我們一起用掌聲為他們加油,等待光明的重新降臨。”一番話,穩定了現場的秩序,也讓大家感受到他的機智與沉穩。
他的話語飽含深情,總能巧妙地撥動人們的心弦。在新人宣誓環節,他深情地引導:“婚姻是一生的承諾,是兩個人靈魂的交融。新郎新娘,請你們凝視對方的眼睛,說出那最真摯的誓言。就像那句古詩‘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愿你們在未來的日子里,無論風雨如何,都能緊緊相依,不離不棄。” 在他的引導下,新人滿含愛意與憧憬,堅定地許下對彼此的承諾,開啟人生新的篇章。
在主持藝術方面,他以其獨特的主持風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根據不同場合和受眾靈活調整主持內容和風格,使每一次主持都成為一次文化的傳播和情感的交流。不同季節、不同場合,他會用不同詞語襯托、開場。早春二月,用“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引題;夏季,用“綠樹陰濃柳絲長,樓臺倒影入池塘”開場;秋季,用“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切入;冬季,又會用“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描述。結合季節、結合形勢、結合家庭、結合人文、結合地域、跨越時空,彰顯出特色、風格,使每場主持都不落俗套,面目一新,異彩紛呈,高潮迭起。
他強大的氣場如洶涌澎湃的浪潮,席卷全場,讓在場的每一個人都沉浸在喜慶又溫馨的氛圍之中。主家對他滿懷感激,慶幸邀請他來主持這場喜事,為婚禮增添了無數光彩。新人在他的引導下,感受到婚禮的莊重與美好,對未來的生活充滿期待。現場人潮涌動,歡聲笑語此起彼伏,這場婚禮也因此成為眾人日后津津樂道的傳奇佳話。除了婚禮,各種開業慶典、壽宴等活動也紛紛邀請他主持,他用自己的聲音和魅力,為每一個活動打造出獨特的精彩。他的主持不僅限于婚禮,還包括各種慶典和公共活動,每一次都以其專業和熱情贏得了人們的贊譽。
余暉閃耀:退休后的公益擔當
2015 年,楊戰營光榮退休,但他并未停下奉獻的腳步。他積極投身公益事業,特別是在推動移風易俗和社區服務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他通過自己的行動和影響力,倡導文明、簡約的生活方式,積極參與社區建設和社會服務,繼續為社會貢獻力量。在各類婚喪嫁娶場合,他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大力宣傳移風易俗的理念。主持婚禮時,他倡導簡約而不失莊重的儀式,摒棄高額彩禮、低俗表演等不良風氣,增加感恩父母、傳承家風等環節,讓婚禮更具內涵。他曾經開著車、拉著音箱到60里外的小山村為一位農村老同學主持嫁女典禮。也曾在大雪紛飛的正月初九到1100多公里外的內蒙古包頭送好送紅。2020年又冒著滂沱大雨、踏著泥濘,為過去安葬在平頂山的抗戰老兵夫婦魂歸故里、遷回登封舉行遷墳儀式。在葬禮主持中,他推動文明喪葬,簡化繁瑣迷信程序,引導人們以環保、樸素、莊重的方式緬懷逝者,收到明顯成效。
楊戰營還積極參與社區黨建活動,并認真做好學習筆記,為社區黨員講黨課,分享自己的工作經驗和人生感悟,激勵黨員們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在黨員志愿服務活動中,他和黨員一起,身穿志愿者紅馬甲,積極參加社區安排的大環境治理、車輛亂停亂放整治、衛生打掃、文明城市創建、電信反詐宣傳等活動。他的辛勤付出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評價,社區居民親切地稱他為 “社區的貼心人”。在黨員活動日和民主生活會上,他以自己在工作中的親身經歷為例,講述如何在困難面前堅守初心、勇擔使命。他說:“我們黨員就是要在關鍵時刻站出來,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就像我在鄉鎮工作時,帶領群眾發展經濟,雖然遇到了很多困難,但只要我們心中有黨、有為民服務的信念,就一定能夠克難攻堅,一往無前。” 2021年,他被評為“新鄉賢”。
市人大一位副主任曾在講話中贊揚他:“近年來為我們社會、為千家萬戶帶來了愛,送去了歡樂,大家都稱他為愛的使者或歡樂使者。不管是達官顯貴,還是平民百姓,他都一絲不茍、認認真真、傾盡全力、竭誠服務,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贏得了社會的好評和贊譽。他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偉大事業。”一位退休的老城建局長在文中寫道:“楊戰營同志退休后,一直從事嵩山民俗禮儀研究,擔任婚慶禮儀主持與策劃,義務為群眾服務,被人譽為嵩山名嘴、登封知名婚慶禮儀主持專家”。
楊戰營的故事是對“活到老,學到老”精神的最好詮釋,也是對社會責任和公益精神的深刻體現。他的事跡激勵著更多的人投身于文化傳承和社會服務,共同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他的故事更是一幅生動的文化傳承與社會貢獻的畫卷。他不僅是一位出色的主持人和文化傳承者,更是一位在多個領域都取得顯著成就的社會活動家。從校園到職場,從教育到電力行業,再到機關鄉鎮工作,他的每一步都充滿了對知識的渴望和對工作的熱情。他用自己的言行,影響、激勵著身邊的每一個人,為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讓文明之風吹遍每一個角落。(閻洧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