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上下班擠廣佛線,可以算是廣佛候鳥打工人的噩夢。
“上車前是直立行走的人類,下車后成了沙丁魚罐頭里的行為藝術。”
據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作為2024年最擠的地鐵線路之一,廣佛線日均客流量突破40萬人次,單小時客流量超5萬人次。
照理來說,如此高的客流量,地鐵公司該賺得盆滿缽滿。
但現實情況是,佛山地鐵不僅不賺錢,而且連年虧損。
這座灣區第三城,GDP常年位居全國前二十的制造業強市,為何在地鐵運營上陷入如此窘境?
“都是房子惹的禍???”
01.
佛山成為全國少數
“補貼后仍虧損”的城市之一
從佛山地鐵發布2023年財報來看,佛山地鐵營業總收入5.36億,凈利潤仍虧損18.9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該數字這還是在扣除18.6億元政府補貼后計算的。
佛山地鐵,成為全國少數“補貼后仍虧損”的三個城市之一,另外兩座是蘭州、與沈陽。
佛山地鐵虧錢的原因,歸根到底只有一個:收入無法覆蓋成本!
1)廣佛線除外,其他路線客流量不足。
根據官方數據,佛山地鐵目前運營6條線路,共設93座車站,覆蓋禪城、南海、順德等核心區域。
然而,其2023年的票務收入僅為3.8億元,營業總收入5.36億元,兩項數據在全國地鐵城市中均排名倒數。
人流量不足是核心問題。連接廣佛兩地的“廣佛線”雖是客流量最大的線路,但其單線運營難以支撐全網需求。
以2024年5五月份為例,佛山單月客流量為1496.4萬/人次。
相比之下,同為二線城市的西安(11546.3萬人次)、鄭州(日均5959.5萬人次),其客流量遠超佛山。
2)收入結構單一加劇困境。
地鐵公司的收入主要包括兩部分,票款收入和“其他副業收入”。地鐵公司僅靠票款收入是不可能賺錢的。
目前佛山地鐵的非票務收入(如廣告、商業開發)僅占營業總收入的29%,遠低于深圳(40%)、上海(35%)等城市。
02.
土地財政的“輸血”邏輯
為賣地賣樓而修地鐵
把地鐵線路的外延到郊區,把城市框架拉大,可開發用地成片成片地出現,再把這些主要住宅和地鐵的板塊,貼上“XX新城”的標簽,又能把房價和地價往上炒作一波。
所以說,地鐵建設與土地財政的聯動,成為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典型模式,是很多城市賣地的最有效收入方式之一。
佛山也不例外。
根據去年底佛山市城市軌道交通線網規劃修編示意,到2050年,佛山軌交線網規劃共涉及22條線路,總規模約786km。
其中,佛山地鐵線路規劃至15條,包括佛山地鐵1號線-15號線;共引進廣州7條線路,分別是廣州地鐵7、10、17、19、26、32、33號線,真正意義上通過地鐵實現廣佛同城,妥妥的大project。
但理想是美好,現實很骨感,佛山地鐵修建之緩慢,大家有目共睹。
佛山雖貴為首個擁有地鐵的地級市,不過近20年以來,全線貫通的只有1號線和七號線西延段。
2號線只通了一半,甚至連綜合驗收都沒完成,以試運營的方式在跑,3號線也還沒全線貫通。
此外還有多條在建地鐵線,竣工日期還真不知道等到猴年馬月了...
佛山地鐵的虧損,既是城市化進程中公共服務成本高企的縮影,也是傳統土地財政模式難以為繼的警示。
作為制造業大市,佛山需重新審視地鐵的定位——它不僅是交通工具,更是城市競爭力的基礎設施。唯有打破“建設靠貸款、運營靠補貼”的循環,轉向精細化運營與創新盈利,才能讓地鐵真正成為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黃金軌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