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意大利摩德納的陰云籠罩在瑪莎拉蒂總部。母公司斯特蘭蒂斯(Stellantis)的一通電話會議,宣布撤回原定對其的15億歐元投資,徹底折彎了這柄屹立了111年的波塞冬三叉戟。
這家曾以“海神之矛”為圖騰的百年車企,正經歷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2024年全球銷量腰斬至1.13萬輛,虧損2.6億歐元;中國市場的崩塌更為慘烈,單月銷量最低僅31輛,全年同比暴跌79%。
更致命的是,其產品線已出現致命真空:美國市場全系燃油車停售,中國市場連續三年無新車投放,而電動化轉型的核心項目MC20(參數丨圖片) Folgore、Levante EV等被悉數叫停。
斯特蘭蒂斯的斷臂求生并非偶然。這家由菲亞特克萊斯勒與PSA合并而成的汽車巨頭,2024年凈利潤暴跌70%,旗下14個品牌面臨殘酷的“達爾文式篩選”。首席財務官道格·奧斯特曼直言:“中國市場豪華電動車增速低于預期,瑪莎拉蒂的商業模式必須重構。”
資本市場的冰冷邏輯下,一個無法造血且轉型遲緩的品牌,注定成為棄子。
轉型困局錯判時代的代價
瑪莎拉蒂的困境,本質是傳統豪強對產業變革的集體誤判。
2014年,當中國新能源市場初現曙光時,瑪莎拉蒂正沉醉于Levante SUV帶來的銷量狂歡,年銷9400輛的業績掩蓋了戰略短視。十年后,其電動化布局卻仍停留在PPT階段:2023年宣布的全面電動化戰略,因市場調研顯示“超跑用戶更愛內燃機”,竟成了一場自我否定的鬧劇。
諷刺的是,當奧迪、保時捷已推出純電平臺車型時,瑪莎拉蒂的電動轎車總裁(Quattroporte)要等到2028年,而中國新能源電車的滲透率在去年已經接近過半。
這種滯后,折射出歐洲傳統車企的集體焦慮。
斯特蘭蒂斯前CEO,傲慢的唐唯實(Carlos Tavares)的突然離職,更暴露了該品牌在轉型路徑上的搖擺,既想擁抱電動化,又難舍燃油車時代的利潤溫床。
瑪莎拉蒂的悲劇在于,它成了這場戰略猶疑的犧牲品,既未像法拉利般堅守12缸的信仰,又未如特斯拉般徹底顛覆,最終在夾縫中迷失掉了未來。
中國變量瑪莎最后的“諾亞方舟”
“瑪莎拉蒂若想重生,鑰匙一定在中國。”意大利工會FIM-CISL秘書長烏利亞諾的警告,道破了這個百年品牌的唯一生機。
2025年的中國,已占據全球新能源市場60%份額,比亞迪、理想、小鵬等品牌的技術迭代速度遠超歐洲同行。反觀斯特蘭蒂斯,在華合資企業廣汽菲克破產、神龍汽車銷量腰斬,其本土化能力早已被市場證偽。
去年,曾有一條隱秘的線索浮出水面,奇瑞被曝正與某歐洲豪華品牌洽談技術合作,知情人士將謎底指向了瑪莎拉蒂。
盡管奇瑞官方否認收購傳聞,但尹同躍“用星紀元平臺造高端車”的表態,暗示著另一種可能:中國車企或通過技術授權、聯合研發等方式,為瑪莎拉蒂注入電動化基因。
這或許比直接收購更具戰略價值,既能規避品牌溢價縮水的風險,又能借瑪莎拉蒂的豪車基因反哺自身高端化。
生死抉擇合作還是消亡
歷史總是驚人相似。1998年,瀕臨破產的蘭博基尼被大眾集團收購,憑借Urus SUV實現涅槃;2017年,阿爾法·羅密歐借力FCA(菲亞特克萊斯勒)與PSA的合并重獲新生。而今,瑪莎拉蒂正站在同樣的十字路口。
理論上,只要瑪莎拉蒂愿意,中國車企可以給出豐厚的彩禮,不管是寧德時代的電池,還是華為的智駕,都可以快速填補瑪莎拉蒂的技術代差,而且中國供應鏈能讓它的單車成本最少降低30%。
當然,這都是一種設想,對于固執且對中國制造始終存在偏見的一部分歐洲人來說,瑪莎拉蒂來到一萬公里外的東方,可能會過于沖擊他們脆弱的自尊心。
然而,瑪莎拉蒂的命運,早已已不僅是某個品牌的存亡問題,更是全球汽車權力更迭的縮影,產業變革的洪流便再難逆轉,再不賣給中國,瑪莎拉蒂就真的來不及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