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在太行山以西、王屋山以北、太岳山以東環繞的長治、晉中一帶,古稱“上黨高地”的溝壑山巒中,四機部(第四機械工業部,主要負責電子工業)建立了三線山西晉東南電子工業基地。(解密檔案·晉東南:上黨高地,四機部直轄,八個神秘軍工電子廠)
晉東南·陽城4393廠·記憶
這里讓我們穿越時光,回到半個世紀前,從八個電子軍工廠最南端的廠子——代號4393的國營金陽器材廠開始,因為這個廠子的舊址已經沒有多少三線廠的痕跡,在2004年開始成為了一所中學——陽城一中西校區。
也許在校園中的莘莘學子,可曾知道他們那里的前世歷史,今天讓我們一起來探索,4393金陽廠那一段鮮為人知的三線軍工神秘歷史往事。
三線兵工地理:陽城4393廠
兵工地理:陽城西北十五里,霍山腳下扎大營
國營四三九三廠(4393)對外廠名為:國營金陽器材廠,籌建于1969年,舊址位于山西省晉城陽城縣西河鄉中寨,屬于四機部直轄電子廠。
山西晉東南陽城縣,古稱濩澤(huò zé),城西北二十余里有一山,現名為“霍山”;豁山腳下,有一古寨名:中寨村;村西北有一山間谷地,現陽城一中(西校區)所在。
這就是曾經的國營第四三九三廠(國營金陽器材廠)舊址所在地。
相信對上個世紀三線建設熟悉的人,都對“靠山、分散、隱蔽”“靠山近水扎大營”的選址建設方針不會陌生,我們的編者,因此對各個廠的地理情況尤為關注,并且自己稱之為“三線兵工地理”。
兵工地理:4393位置示意圖
下面我們來看一下地處陽城的4393金陽廠的兵工地理特點。
首先“靠山”方面:
大的方面講,陽城縣地處晉城盆地(澤州盆地),南有王屋山、西南有中條山、西有太岳山,東有太行山。
小的方面,地處太岳山脈東麓豁山山腳下的谷地,也算是四面環山了。
其次“近水”方面:
源自1999年《晉城市志》:“西小河發源于陽城縣西北的壑山腳下流經西溝鄉,至縣城西南入南大河,全長約14公里,寬約15至50米,屬常流河。”這里的西小河,就是流經中寨村。
陽城一中校園·操場后有三線遺存建筑
金陽備忘:磁芯存儲器,七十年代的高科技
4393金陽廠當年規劃主要產品為“磁芯存儲器”(core memory),主要應用于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早期計算機及相關產品的信息存儲。
一位當年來自北京的老軍工回憶說:記得北京韋子坑的15所(華北計算技術研究所),1967年15所研制的的電子計算機,在當時舉辦的內部技術成果展覽會上展出,樣機唱出了《東方紅》樂曲,就是使用磁芯存儲器”(core memory)進行存儲的。
雖然現在這種存儲技術已經淘汰,可在當年絕對屬于高精尖產業。他的產品主要供應中科院計算機研究所,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以及其它有關軍事單位,738廠、734廠、831廠等全國計算機生產和應用單位。
晉城陽城縣·金陽廠大門
三線尋源:從北京798廠、706廠、738廠到陽城金陽廠
很多人會奇怪,為什么當年山西晉東南這片黃土塬上的陽城,會有4393金陽廠這樣一個,看起來“高精尖”的企業。
其實陽城的4393金陽廠是來自北京,在“好人好馬上三線”的號召下,北京798廠、706廠、738廠的磁芯生產線、磁芯測試試線及磁芯體生產線,連人帶設備搬到了,這太岳山東麓的金陽廠。
下面我們就分別來看一下這幾家赫赫有名援建廠的情況。
三線建設·只為了不遺忘
798與706的歷史:
798廠、706廠的前身其實是一個廠,他們都來自一五期間: 代號為718的“華北無線電聯合器材廠”。
據一位三線前輩說:其實718廠嚴格意義上講不屬于一五期間的“156項”,并且之所以叫聯合器材廠,是因為當時的規模太大了,前蘇聯也無法完成,所以是由前蘇聯和東德聯合援助建設的。
1963年9月四機部從一機部獨立出來,主要負責電子工業。華北無線電聯合器材廠(718聯合廠)也根據當時的大環境情況,被分為十數個獨立的部門與分廠。
一分廠定名為797廠;二分廠定名為718廠;三分廠定名為798廠;四分廠定名為706廠;五分廠定名為751廠;七分廠定名為707廠。
其中798廠對外廠名為:北京第三無線電器材廠,主要負責電子電器使用的磁性材料和陶瓷材料生產為主;706廠為北京無線電工具設備廠,屬于當時的輔助廠。
建廠初期金陽三線人老照片
738廠的歷史:
國營738廠對外廠名為: (北京有線電廠),是國家“一五”計劃期間 156項重點工程之一,1957年建成投產,以電話交換機、計算機為主產品線。
在一位金陽人的回憶中寫道:738廠是四機部所屬計算機研制和生產單位。最初我在技術科參加計算機研制工作,參加過用于第一臺核潛艇核反應堆試驗監測用的計算機研制工作,那時叫09工程。
如今五十年過去了,遙想當年,成千上萬的科研人員與技術工人,背上行囊,從北京一如反顧來到黃土高原,不由人心生敬意.用現在流行的一句話來說這是不是一種可貴的逆行呢?
晉東南·三線電子廠遺址·金陽鍋爐房
金陽變遷:幾代三線人與三線廠的縮影
陽城4393金陽廠從1968年籌備建廠至今已經有五十余年,半個世紀的歲月沖淡了很多記憶,可是在當年的三線親歷者看來,山西晉東南陽城縣,霍山腳下那片小小的山間谷底,已經成為心底永遠的第二故鄉。
三線廠舊址·回家的路
下面我們來看一下4393金陽廠所經歷的過程:
第一階段:七十年代磁芯存貯器的三線軍十年
- 1968年籌備建廠;
- 1969年開始首批招工與送北京培訓;
- 1970年完成基礎建設,轉入設備安裝與試生產;
- 1970年至1979年主要從事計算機核心部分之一:磁芯存貯器生產。供應軍工系統內企業。
七十年代·4393廠·生產樓
第二階段:八十年代產品轉型,大山里的奮斗十年
- 1981年,計算機磁芯存儲器遇到產品迭代的沖擊,一夜之間就被半導體存儲器所取代,企業陷入生存困境。在電子工業部(原四機部)支持下產品轉型:
- 1981年儀表組生產了1000臺收音機;
- 1982年生產了36臺電視機穩壓器;
- 1984年技術科三室自主研發的“JBT-200數字溫度表”投產;
- 1984年-1985年為華北終端生產了190套DZK-3型開關電源,開始為紅箭73反坦克導彈配套。
- 1985年,為西安二炮技術學院生產了仿美MOTOROLA多用途CP-560電源。
- 1985年,展開“長城0520CH計算機”的電源攻關。
- 1986年3月29日-4月20日,在北京參加了電子工業部計算機管理局主持召開的全國首屆微機電源測評,并榮獲總分第一名;
- 1986年10月-12月。我們累計生產0520電源3099臺,產值130.25萬元;
- 1987年生產13000臺,產值達到了558萬元;同年顯示器用DJK-S-86自動化電源也相繼生產。
八十年代·四三九三廠電源定型
第三階段:走出晉東南的三十年
- 1989年底,應該是陽城4393金陽人無法忘記的一年。根據三線企業調整政策,4393國營金陽器材廠搬至省會太原市。
- 同時也展開了:電源、新材料、LED防爆燈、車燈、釹鐵硼磁材等各式各樣的產品的市場搏擊。
回眸五十年:
4393國營金陽器材廠原址自1990年交給陽城縣二輕局,2004年成為嶄新的陽城一中西校區。
在一位晉東南三線子弟的重訪文章中提到:“陽城一中把原4393廠部分舊建筑拆后,新建教學大樓。原工廠的鍋爐房保存完好,仍在為學校供暖。在學校后面,原工廠的車庫還在,閑置未用。”
三線遺址·曾經的郵局與家屬樓
寫在最后:站在半個世紀后的
如今4393國營金陽器材廠,已經過去半個多世紀,成為三線人一種五味雜陳的歷史記憶!
編者常常在思索一個問題,三線建設那段特殊時代造就的特殊歷史,僅僅有短短的十五年。三線人,對世人來說,那是神秘又陌生的一個群體,而對三線人來說又如此的刻骨銘心!
三線遺址·金陽廠窯洞區
值得一提的是,在編者搜集晉東南三線電子廠資料過程中,我們發現4393國營金陽器材廠所在的“豁山”,有著如此多的歷史名稱:畫山、壑山,想來應該源于濩澤(huò zé),因“濩”字實在過于生僻難寫,被民間演變而成各種發音相似的字吧。
也許歷史就是這樣,一代代,一輩輩不斷的發生著我們無法預料的變換。這些三線企業存在時間,在歷史長河中不值一提,卻是兩代人的大半生。人們遷徙、定居,建起子弟校、職工醫院、禮堂、商店,隨著時代變遷人們又匆匆搬走和廢棄。
當年三線建設者已經漸漸老去,甚至已經遠行,待我們這代三線子弟老去時,也許三線廠的歷史會只剩下一個傳說。
我們只想,以此文為拋磚引玉,讓我們更多人一起記錄三線、了解三線,免得被后人遺忘。
·只為了不遺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