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輪的記憶鑄滿鄉愁的血脈,歲月的倔犟疊加成大山的骨骼
——王金平
編者按:
“小三線軍工廠”是一個時代的符號,因為地處哈爾濱周邊深山密林,被老百姓形象的稱為“山建廠”,一位三線子弟曾經給我們留詩:“登高瞰工舍綿延,霧靄間燈火闌珊。”
三線子弟王金平在《尚志故事:代號327,三炷香山下,葦河林區向陽廠紀實(上篇)》中簡要講述了位于尚志的三線向陽廠:建廠歷史、兵工地理。
下面讓我們拉進鏡頭,走進向陽溝,通過本文,更真切的觸摸三線向陽廠歷史。
黑龍江小三線紀實之24——向陽廠
蘇本進
向陽廠:三炷香山下六千人的“軍工屯”
“屯”—— 取自“屯兵”,自古有之。大意為:兵者長駐扎在邊遠偏僻邊疆之地;另外,在東北“屯”字,更是最具地方特色的地名。在兩種含義之下,自認為“軍工屯”用到我們向陽廠,頗為貼切。
向陽廠是屬于中等規模的黑龍江省屬小三線軍工廠,據現廠留守處人員講:當年在冊的職工約1600千人左右,常住居民約6000余人。
向陽廠為三線軍工廠,隸屬于省國防工辦,業務歸口隸屬第五機械工業部,(后兵器工業部),是“縣團級”單位和當時的尚志縣政府(現尚志市)平級,所以許多事情是獨立管理的。
在尚志東南部的向陽溝里,我們的父輩們建起了山中的“軍工屯”:生產車間、辦公樓、幼兒園、子弟學校、醫院、商店、糧店、五七干校、磚廠、農場、街道辦事處、派出所、技工學校。
向陽廠的家屬區最北邊距離生產車間約有 4公里。當年居民劃分為一區、二區、三區行政。
327廠兵工遺址
向陽溝:”干巴橋”南,八個車間藏深山
向陽廠是小三線軍工廠中少有的,從原材料加工到成品的工廠。
從向陽廠的家屬區到生產區,上班途經響水河支流“干巴河”,河上有橋俗稱“干巴橋”,他的正式名稱叫“同心橋”。過了“同心橋”往前走3公里就是我們的核心生產區,按照三線軍工廠建設:進山谷,靠山坡,鉆密林的隱蔽要求,向陽溝里最多時候“藏”了八個車間。
一車間是鈑金,沖壓,鍛造,翻砂;二車間是機加,車,鉗,洗,刨,磨,插等工種,也是工廠的核心車間,有內研磨,外研磨,平面磨,工具磨等床具;三車間是總裝車間;四車間是設備車間,負責設備安裝,調試,維修,培訓;五車間是工具車間;六車間是水電訊暖(后稱動力車間);七車間是流水線生產車間;還有木工車間。
最早和上級聯絡,車間與車間聯絡是由總機交換臺完成的,初期使用的是手搖磁石式單機,后期改為駐極式人工轉接。線路維修人員有張玉禎等人。當年廠職工的“工作證”是藍色封面,上寫“通行證”標有“327”字樣。
327廠位置示意圖
鑄利器:向陽廠產品,火箭筒與炮擊炮
靶場在工廠的最南端,那里經常進行實彈驗炮,震耳欲聾。后期就在家屬區不遠的地方打靶驗炮了。
向陽廠最先開始生產的是“40火箭筒”,在珍寶島戰役發揮重要作用;后生產“八二迫擊炮”,對越南反擊戰間量產達千余門。
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結束后,根據上級安排工廠隆重召開了專場報告會,由軍隊代表和省國防公辦人員詳細地介紹對越南反擊戰的情況,特別介紹了我廠生產的“八二迫擊炮”在戰場的作用,如摳貓耳洞,炸重機槍陣地,炸碉堡等等。
炮擊炮發射
幸福指數:向陽廠“軍工人”看電影
“露天電影”是一個時代的記憶,它是三線軍工人“幸福指數”的象征。
向陽廠初期放電影是在工廠區的東南,我們叫四區。那里有菜窖,招待所澡堂子食堂等,離居民區較遠。
后來就在子弟校的操場放映露天電影了,看電影的時候,東西兩側的山間,經常有信號彈升起——據說是潛伏的特務在聯絡。
我曾經在西山坡兒撿到過匕首,也看見過吃完丟棄的鐵盒罐頭,筷子是用新鮮樹木條兒就地取材制作的。
1976年12月31日俱樂部投入使用,我們就看“寬銀幕”電影了。那可是從省城哈爾濱到尚志一帶數一數二的先進設備,放映機是廣州生產的35毫米光源碳棒式座機,第一次電影票是紅色的票本,放映技師叫李國太。
記得放映《少林寺》時轟動數十公里,人們從柳山,榆林,紅旗,八里等地都騎自行車來觀看。當時省城哈爾濱的各大歌舞團也經常下到工廠慰問演出,作為“軍工人”幸福指數是很高的。
露天電影的老照片
槍的記憶:從木頭槍、火柴槍、獵槍到“真家伙”
孩子們是喜歡槍的,尤其是軍工廠的男孩子,要是沒有一把槍,那樣會沒朋友的。
小時候大人們給我們做的是木頭槍,后來就到商店買玩手槍玩,少年時我們把自行車鏈條的軸去掉做鏈子槍。
子弟的最愛:木頭手槍
在那個年代是允打獵的(獵槍,圍槍,砂槍)砂槍就是把鉛坨融化成“綠豆兒”大小的鉛豆子,然后裝殼。其射程面積大,相對威力小。獵人們把“花生粒兒”大小的鉛彈裝殼兒,管叫它“獨子兒”它的威力大,殺傷力強,射程遠。
后期使用雙管獵槍了,雙管獵槍又有平管,立管之分,相對而言立管獵槍好之。
當然最為令人眼饞的還有廠里保衛科的“真家伙”五六式沖鋒槍和五六式半自動步槍,對于孩子們來說,最大的渴望就是親手摸一摸。
三線子弟情:向陽學校與農場“學農”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向陽廠的子弟學校,小學6年制每學年2個班級;中學3年制,每學年2個班。我是七九屆八年一班畢業的學生,班主任有韓玉芝,齊向陽,顏國光等老師。
許多屆的畢業生皆為優秀人才,其中我班同學任俊秋為孝敬老人之楷模。路遠明,潘義祥,高玉波,張傳軍,溫功和,孫澤偉,馬喜梅,叢宏志,周艷秋等均為大孝之榜樣。
那個年代三線子弟是要到自己廠的下屬農場“學農”的,向陽廠有一農場,離廠約40公里。
那時候的孩子能走出大山,坐上廠里的大客車,到遠方去是一件很快樂的事。
我們“學農”主要是農場給稻田插秧及玉米地除草,住的十分簡陋,記得有一住處門的左右沒有上下聯,只有橫批上寫“金豬滿圈”。
1978年成立技工學校,全稱:國營三二七廠技工學校。它是在原備戰糧庫的舊址上建校的。原看守備戰糧庫的值班人員是有槍的。
后期我們向陽廠的大部分子女,經技工學校學習畢業后分配到牡丹江、阿城、哈爾濱、大慶、齊齊哈爾、碾子山等地工作。
曾經的尚志向陽廠·遺址
后記:
我把腳印留給了大山
我把吶喊送給了空谷
奔騰不息的“三道響水”呦
而你 把孩子培養成人
奉獻給了遠方
歲月無痕,山水有情,公元1992年:國營向陽機械廠離開了大山,整體搬遷到牡丹江市空調機廠。
至此軍工內部番號:327裁撤不復存在。代號“327”成為向陽人難以忘懷的記憶。
·只為了不遺忘
【特別鳴謝】大慶油田井下作業公司徐立群同鄉及張永輝 劉洪斌,二位大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