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燦 葛建綱
一、沉浸式調研的核心價值
沉浸式調研,是一種通過深度參與、觀察和體驗目標群體或環境來獲取真實信息的調研方法。相較于傳統調研方式,其核心優勢在于:
真實性:研究者通過親身實踐和長期觀察,突破“表面數據”局限,捕捉隱性需求與行為邏輯。
共情力:直接體驗調研對象的生活場景或工作流程,更容易發現痛點與未被滿足的需求。
創新性:打破“旁觀者視角”,通過場景化洞察激發系統性解決方案。
適用性廣:適用于社會治理、產品設計、公共服務、市場研究等多領域。
典型案例:
某市政務部門負責人以普通市民身份體驗“辦證流程”,發現材料重復提交、窗口效率低等問題,推動“一網通辦”改革。
某車企設計師深入物流司機群體,發現駕駛艙儲物空間不足、夜間操作不便等細節,針對性優化車型設計。
二、沉浸式調研的社會意義
推動干群關系與基層治理效能的提升
沉浸式調研通過“身入”與“心入”的結合,拉近干部與群眾的距離。例如,北京市人社局副處長體驗外賣騎手工作后,推動暖蜂驛站等便民設施的改進,直接回應新就業群體的需求。在社區治理中,干部通過“刨根問底”式的走訪,梳理居民“急難愁盼”清單,將問題轉化為治理課題,實現社區服務與居民需求的“同頻共振”。這種“零距離”接觸使政策更接地氣,增強了群眾的信任感與獲得感。
促進理論與實踐的雙向互動
在學術研究中,如“中國卡車司機調研課題組”通過縱貫性研究與沉浸式調查,揭示了勞動過程與性別、政策變遷的交叉影響,推動理論從“生產幫工”到“不可或缺勞動者”的深化。這種長期沉浸式的田野觀察,不僅捕捉了社會現象的復雜性,還為政策制定提供了微觀實證依據,體現了“從實求知”的學術價值。
激發社會創新與多元參與
大學生通過“小巷總理”項目參與社區治理,提出20余條創新建議,將青年智慧注入基層實踐;洛陽老城區人大代表通過“沉浸式”調研盤活古城資源,推動“漢服+文旅”等新業態發展。這些案例表明,沉浸式調研能調動不同群體的能動性,形成共建共治的社會合力。
增強政策制定的精準性與實效性
江蘇省蘇州“換位跑一次”行動中,干部通過體驗外賣騎手生活,發現政策落實的堵點(如暖蜂驛站選址問題),進而優化服務流程。這種以問題為導向的調研,避免了政策脫離實際的“一刀切”,使解決方案更具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資料圖(文圖無關)
三、推廣沉浸式調研的必要性
1.破解傳統調研的局限性:
傳統問卷、訪談易受主觀偏差影響,難以反映真實行為模式。
碎片化數據難以支撐復雜問題的系統性解決。
2.應對社會復雜性問題:
在基層治理、鄉村振興等領域,需通過沉浸式調研理解多元利益訴求。
3.推動創新驅動發展:
企業需通過用戶深度洞察實現產品迭代,公共服務需貼近真實需求提升效能。
四、推廣面臨的挑戰
成本與時間門檻高:需投入大量人力、時間,可能影響決策效率。
專業能力不足:調研者需具備跨學科知識(如社會學、心理學)及田野調查技巧。
倫理與隱私風險:過度介入可能干擾調研對象生活,數據使用需合規。
成果轉化困難:如何將感性體驗轉化為可操作的策略,考驗方法論的系統性。
五、推廣建議與實施路徑
1. 建立標準化方法論與培訓體系
開發沉浸式調研操作指南,明確流程(如前期準備、場景融入、記錄分析等)。針對政府、企業、學術機構開展培訓,培養“調研+分析”復合型人才。
2. 技術賦能提升效率
利用VR/AR技術模擬真實場景,降低實地調研成本。
結合大數據分析工具,對沉浸式觀察數據進行結構化處理。
3. 政策支持與激勵機制
政府可將沉浸式調研納入社會治理創新試點,設立專項基金支持。
企業將沉浸式調研納入產品研發流程,建立用戶共創機制。
4. 分領域示范與推廣
公共服務領域:鼓勵干部以“體驗官”身份深入民生場景(如醫院掛號、社區服務)。
鄉村振興領域:要求駐村干部與村民同吃同住,記錄真實需求,避免“辦公室決策”。
商業創新領域:推動企業與用戶建立長期互動社群,持續追蹤體驗反饋。
5. 倫理規范與隱私保護
制定調研倫理準則,確保知情同意、數據匿名化處理。
避免“表演式調研”,建立第三方監督機制。
6. 成果轉化與案例庫建設
建立沉浸式調研案例共享平臺,推動跨領域經驗借鑒。
通過“調研報告+解決方案+效果評估”閉環,提升成果落地性。
沉浸式調研不僅是工具,更是一種“以人為本”的思維方式。其推廣需結合技術、制度和文化的協同創新,逐步形成“深度洞察—科學決策—動態優化”的治理閉環。在數字化時代,沉浸式調研與人工智能、社會計算等技術的融合,或將開啟更具前瞻性的決策支持模式。
六、沉浸式調研的經驗及啟示
沉浸式調研作為一種深入基層、貼近實際的研究方法,近年來在公共治理、學術研究、社區服務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其核心在于通過身臨其境的體驗與觀察,突破傳統調研的局限性,實現更真實的認知與更有效的決策。
(一)沉浸式調研的實踐
方法論啟示:從“形式化”到“真問題”的轉變
求真務實:需摒棄“作秀式調研”(如“出發一車子、開會一屋子”的形式主義),強調“身臨其境”的現場感,如參與裝卸工勞動以理解貨運緊迫性。
轉換視角:通過角色代入(如干部化身外賣員、學生擔任“社區管家”),突破身份壁壘,發現“明擺著卻易忽視”的問題。
制度啟示:構建長效調研機制
縱貫性跟蹤:如卡車司機研究中持續五年的追蹤觀察,動態捕捉政策與市場變化對群體的影響。
成果轉化閉環:調研需形成“問題收集—分析—解決—反饋”的閉環,避免“調而不研、研而不用”。
技術啟示:融合傳統方法與現代工具
多源數據整合:既需實地訪談與觀察,也需結合新媒體數據(如微信朋友圈、短視頻)補充研究對象的真實生活圖景。
數字化輔助:洛陽老城區通過建設數字化文旅平臺,將沉浸式體驗延伸至線上,增強文化傳播力。
價值啟示:以人民為中心的治理邏輯
沉浸式調研的本質是踐行“群眾路線”,如社區干部以“民情日記”記錄居民“柴米油鹽”,將“小事”視為“大事”。這種以人民需求為導向的治理模式,是破解形式主義、提升治理溫度的關鍵。
(二)未來發展方向
常態化與制度化:需將沉浸式調研納入干部考核與學術研究規范,避免“一陣風”式運動化。
跨界協同:推動政府、學界、企業、公眾的多方協作,如“企業CEO體驗計劃”促進產教融合。
技術賦能:利用虛擬現實(VR)、大數據等手段擴展沉浸式調研的場景,如模擬基層治理難點以訓練干部應急能力。
沉浸式調研不僅是方法論的革新,更是治理理念的升華。它通過“用腳步丈量民情,用體驗感知痛點”,實現了從“懸浮式決策”到“扎根式服務”的轉變,為社會治理現代化提供了重要路徑。其核心啟示在于:唯有真正“沉下去”,才能讓政策“活起來”、讓群眾“暖起來”。
(作者:王國燦系中國法學會會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縣域網高級顧問;葛建綱系浙江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浙江理工大學基地研究員、浙江理工大學絲綢博物館館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