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龍安區馬家鄉交口村成功化解了一起多年的鄰里糾紛,原本因排水和蓋房問題鬧得“劍拔弩張”的兩戶鄰居,在鄉村兩級干部和老黨員的調解下,最終“握手言歡”,重歸于好。這場糾紛的圓滿解決,彰顯了馬家鄉在基層治理中以情動人、以理服人的工作成效,是巧用“繡花功夫”構建和諧鄉村的生動范例。
據悉,糾紛雙方邢章某與邢明某是隔墻而居的老鄰居,多年來卻因門口排水口走向以及門前大樹影響蓋房等問題產生矛盾。邢章某稱邢明某的排水口致使自家院墻受潮,而邢明某則指責邢章某在公共區域種樹阻礙其蓋房。雙方各執己見,多次激烈爭吵,甚至險些動手,鄰里關系降至冰點。
交口村包片領導趙慶國在得知此事后,迅速聯合包村干部、村支書以及村內德高望重的老黨員李大爺,組成調解小組介入此事。秉持著“坐而論不如起而行”的理念,調解小組第一時間前往現場勘查。他們用卷尺仔細測量排水溝寬度,以木樁標記爭議地塊,并翻出十年前的村規劃圖核對邊界,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
調解過程中,經驗豐富的老黨員李大爺以自己家早年與鄰居“讓三尺巷”的親身經歷為例,苦口婆心地勸解道:“門前地窄,可人心寬了路自然就寬。為這點事兒爭一時痛快,丟的可是幾輩子的情分??!”包片領導趙慶國也結合自家事例,講述母親一人在家時因病倒地,幸得鄰居及時發現并幫忙送醫才脫離危險,以此來打動雙方當事人。同時,李大爺還搬出經典的“六尺巷”典故,一句“排水通,人心通;通道讓,情分長”,讓雙方當事人面露愧色,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
經過調解小組的不懈努力,雙方最終達成一致協議:邢明某將排水口改到中間位置,邢章某負責清運影響蓋房的樹木,讓出公共通道。至此,這場持續多年的鄰里糾紛得以圓滿化解。
此次糾紛的成功調解,是馬家鄉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的一個縮影。鄉村干部耐心細致的工作態度、老黨員充滿智慧的調解方式,以及法律與鄉情的有機融合,真正實現了“小事不出村”。在馬家鄉,干部群眾正以“繡花功夫”織就鄰里溫情網,讓這片鄉土處處洋溢著守望相助的溫暖,成為傳承美德的堅實陣地。(莫文博)
聲明:“中安興泉網”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將更正、刪除處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