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藝術造假,人們最先想到的多是“偽作”或“贗品”。偽作現象并非當代所創,北宋米芾曾臨摹了一些二王作品,這些作品流傳至今已與原作不可二分或成為原作的替身,這種無意作假且帶有文人雅趣的“仿作”,可算是一場精心設計的“藝術對話”,構成了偽作的早期形態。明代文徵明晚年目力衰退,常由弟子代筆完成應酬之作。此類偽作的本質是承認模仿,且可能會局部保留被代筆者的筆跡。諸如此類作偽現象并非因利益而生,一些名家的偽作皆因事務繁忙或人情應酬,由助手代筆完成,無意為后人徒增真偽煩惱,只因其名家身份,其作品被重視,后人自發鑒定真偽。與偽作不同,贗品則是一種徹底的商業欺詐。為了謀取巨額利益,一些書畫家或商家利用高清掃描復制技術,通過紫外線照射、茶水浸染、偽造印章等手段,達到以假充真。贗品的本質是消滅痕跡,用工業技術制造“完美證據鏈”。當然,近年全國書法展賽中也存在代筆現象,經過增加現場測評等環節,代筆者終會露出馬腳。總之,這些都屬于顯性造假,即直接生產假冒作品。
與上述顯性造假相比,還有一類作假則更加隱蔽,藝術評論中的“有償吹捧”便屬此類。這種評論雖然不直接偽造藝術作品,卻可以通過扭曲的文字和虛假的評價,左右人們對藝術的認知,模糊了藝術和假藝術的界限,同樣可以影響藝術市場的走向。
所謂“有償吹捧”,是指一些藝術評論者收取利益,為出資藝術家或作品撰寫溢美之詞,并通過公開推廣產生相應的效果。這種現象在當代藝術界并不鮮見,尤其是藝術標準相對模糊的書法領域。一些藝術家或畫廊通過金錢或其它形式的利益輸送,換取評論者的“高調贊美”,從而迅速獲得地位提升或市場關注。尤其是通過一些著名評論家的“有償吹捧”,平平無奇的作品可以被冠以“筆力雄健”“氣韻生動”的美名,其作者甚至一躍成為“當代書壇的中流砥柱”。當這類評論文章不斷出現在權威的藝術刊物或展覽宣傳冊時,普通讀者難以分辨其真實性,難免會導致該類書法家地位與價值的齊升。
“有償吹捧”的負面效應是多方面的。首先,它扭曲了藝術評價的標準。當評論不再基于作品本身的藝術價值,而是由金錢決定褒貶時,藝術的真與美便被蒙上了利益的陰影,欣賞者會產生價值迷惑,不知何以為美。其次,它會誤導藝術市場。虛高的評價會人為抬高某些平庸之作的市場價格,最終讓收藏者和投資者蒙受損失。更嚴重的是,它會“污染”藝術生態。一些藝術家為了獲得市場認可,不再專注于提升創作水平,而是將精力放在經營關系和“包裝”自己上,導致藝術創作質量的整體下滑。
面對“有償吹捧”這一隱蔽的造假方式及其負面效應,我們必須重新審視藝術評論的作用與意義。藝術評論是藝術生態中的重要環節,其作用在于對藝術作品進行審美闡釋和價值判斷,為藝術創作提供正確方向,為公眾審美提供坐標,為藝術市場提供價值參考。鑒于其重要性,藝術評論家應恪守職業道德,拒絕任何形式的利益輸送,堅持以客觀、公正的態度評價藝術作品。評論者的筆應當為真理和美服務,而非為金錢和權力所驅使。另一方面,藝術家應以平和的心態面對評論,并真誠地接受批評意見,專注于提升自己的創作水平,而不是通過“包裝”來獲取虛假的市場認可。當然,讀者和收藏者也應掌握一定的藝術知識與審美能力,提高鑒賞與鑒別能力,不輕信過分吹捧的評論,形成理性的藝術判斷。只有當公眾具備了獨立的審美能力,“有償吹捧”才會失去市場。評論家、藝術家與欣賞者三方共同發力,才會形成良好的藝術生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