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是世界千奇百怪的貿易戰的一種,既然是貿易戰,那就是打打談談。綜合來自美國的消息表明,中美雙方正在就高層溝通展開密集的籌備。美國也表示,此次會晤的核心議程聚焦于重構雙邊經貿合作框架,達成一些重大貿易協議。從美國釋放的信號來看,其核心訴求在于通過擴大對華出口,實質是要求中國以擴大進口規模來平衡貿易差額。在此背景下,中國的貿易策略已超越單純經濟決策范疇,演變為涉及能源安全、產業競爭與地緣平衡的戰略博弈。
因此,安邦智庫(ANBOUND)資深研究員基于預測,系統提出以下八個關鍵研判分析。
1、盡可能不買美國的石油、天然氣
不要多買,盡可能不買美國的石油、天然氣。因為從預測來看,未來能源產品的價格是走低的。首先從市場規律看,美國頁巖油氣產能已進入過剩周期。此時簽訂長期高價采購協議,可能重蹈日本的覆轍,上世紀80年代日本鎖定中東高價油,結果遭遇油價暴跌,最終被迫支付巨額違約金解約。其次,在貿易格局層面,我國油氣進口需要維系“平衡外交”,因此如果購買了大量的美國石油和天然氣產品,將會擠占中國進口其他國家的能源貿易規模,間接影響到中國的國際關系。2024年中國從俄羅斯進口管道氣達2224萬噸,對沙特原油采購量突破7864萬噸,這些合作都捆綁著人民幣結算、基建投資等戰略協同。若讓美國油氣進口占比突破10%(目前約5%),相當于每年擠掉2-3個中型產油國的貿易額度,這種結構性傾斜可能引發傳統貿易伙伴的疑慮。比如在2018年沙特因中國縮減采購而暫緩中沙延布煉廠擴建,國際能源合作往往牽一發而動全身。因此守住采購紅線,既是經濟賬,更是外交賬。
2、盡可能多買美國農產品
在同樣貿易規模的條件下,盡可能地多買美國農產品,如小麥、大豆、玉米等。因為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根據預測中國通脹前景并不穩定,而通脹風險的最可怕因素就是糧食價格,因此這類產品的進口等于有助于降低未來中國通脹的風險,同時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再加工,而且糧食保存的技術又相對容易突破,這樣有助于推動全球出口,包括對美國的出口。所以最好是能夠簽訂一項農產品貿易協定,中國甚至可以在這個協定框架內實現對美再出口,比如出口大量的雞蛋,現在就可以幫助美國平抑雞蛋價格。通過這個協定,雙方實現互惠,讓農產品的貿易關系穩定下來。此外,尤其值得重視的是,大批美國農產品的進口,有助于提高中國在全球農產品市場的份額,這就使得中國有可能擠占全球老牌糧商的市場地位,甚至培育出全球性的糧食貿易商,在世界糧食生產中贏得重要地位。
3、芬太尼的控制問題
芬太尼的控制問題。實際可以向美國保證嚴控芬太尼,辦法是美國要向中國投資,做芬太尼產業鏈的下游產品,甚至合作芬太尼的生產,直接在中國加工,這樣中國就不用因產業需求而出口芬太尼作為原料藥了。中國作為化工大國,完全切斷芬太尼原料生產既不現實也不符合產業規律,但可以通過產業鏈升級創造投資機會,同時實現風險管控。美國希望中國嚴控芬太尼流向,那中國最直接的方案是要求美國在華投資下游產業,如聯合建設符合國際標準的芬太尼衍生物制藥基地,將原料直接轉化為鎮痛貼片、麻醉劑等終端產品。這種深度綁定有三重價值:其一,中國企業無需通過出口原料維持生產線運轉,從根本上消除“產業慣性出口”;其二,美方注資后可通過股權架構參與生產監管,雙方可建立聯合審批機制,確保每一批次產品用途透明可追溯;其三,利潤留存在合作框架內,美國藥企能直接獲取合規芬太尼制品,避免墨西哥毒販通過二次加工攫取90%以上暴利。事實上,中國已列管全部芬太尼類物質,但前體化學品在工業領域的廣泛用途導致單純“堵截”難以奏效。若中國政府也可以與美國一起更加嚴格的管控芬太尼原料直接流向美國,用產業合作代替關稅施壓,不僅能解決毒品治理的“卡脖子”難題,更能為兩國經貿關系開辟新的共贏空間。
4、中國可以保證在新能源車和燃油車領域向美國投資
中國可以保證在新能源車和燃油車領域向美國投資,這種投資是真的,而且很有必要。中國車企向美國市場加大投資,本質上是一種“以攻為守”的戰略選擇。從表面看,美國將電動車關稅從25%暴漲至100%是堵死了我國出口通道,但中國車企在美國本土建設服務鏈的投資反而可以成為破局關鍵。因為沒有完善的售后網絡,再好的車也賣不動,就像特斯拉進入中國必須自建充電樁體系一樣,中國車企要在美國市場扎根,投資建廠、搭建服務網絡是必經之路。更需要指出的是,這種投資能創造當地就業,如同當年外資車企在華建廠帶動產業鏈發展,現在角色互換,美國獲得實實在在的就業崗位,而中國企業則贏得市場準入。這種“以投資換市場”的策略,既繞開貿易壁壘,又為未來十年新能源車以及中國燃油車走向世界參與競爭埋下伏筆。
5、中國需建立嚴格的“技術防火墻”
在科技領域以及科技貿易,從預測的角度看,中國的人工智能開發有助于美國的AI大模型,實際就是建立在他們的大模型基礎之上的應用,因而這是互利的。真正需要管控的只有軍民融合的潛在風險,中國需明確將涉及國防安全的AI研發(如軍事決策算法、智能武器系統)徹底隔離于國際技術合作體系,建立嚴格的“技術防火墻”。只要守住這條底線,雙方在開源框架、行業標準等非敏感領域的合作無需過度設限,既能保障戰略安全,又能維持技術創新與市場擴張的良性循環。
6、建議納入對美國特種車輛的定向采購條款
建議在貿易談判中納入對美國特種車輛的定向采購條款。美國在卡車及特種工程機械領域具備顯著技術優勢,其關鍵子系統如消防車云梯特種合金、垃圾車高效液壓傳動裝置等,正是我國工程裝備產業鏈亟待突破的瓶頸環節。2024年海關數據顯示,我國進口的特種工程車輛中約40%源自美國,這既反映市場需求,也暴露技術代差。此類采購實質上構成技術引進的特殊路徑,通過消化吸收美方在動力系統、智能操控等領域的專利技術,可加速實現國產替代。戰略性采購本質上是通過市場準入換取技術升級機遇。
7、向困境中的波音飛機公司提供支持
同樣是根據預測,現在實際上可以投資購買一定數量的波音飛機,向困境中的波音飛機公司提供支持。基于波音公司技術修復預期及市場變量分析,現階段采購具備合理性。技術端,737MAX安全審查接近完成,生產線重啟推動交付能力恢復;地緣端,若烏克蘭戰爭將要結束,全球能源價格與航線成本將回歸常態,疊加中國民航未來20年超9000架新機需求。此舉既可補充國內運力,又能借機平衡飛機制造業市場結構,同時與中美貿易協議工業品采購目標存在政策銜接空間。
8、美方預計將會要求較大的貿易規模
最后一點是,美方在這一輪貿易談判中預計將會要求較大的貿易規模。因此中國可以考慮使用年期,盡量多地安排十年期的長期貿易框架,然后統一計算貿易規模,這樣可以顯著放大貿易金額。
上述分析建議,僅是前瞻性戰略推演的初步框架,其邏輯根基建立在預測的基礎之上。其核心是通過預判產業周期波動與地緣格局變遷,在關鍵領域構筑“錯位互補”的貿易體系,既規避周期性風險敞口,又激活戰略對沖效能。這種架構既非零和博弈,也非單邊讓步,最終目的是在復雜國際系統中達成風險分散與收益聚合的動態平衡。
大致上,現在中美貿易又進入了一個關鍵的時刻,追蹤研究表明,中美貿易戰可能已經重新來到了一個對價的階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