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如今,北交所2025年首場上市委會議已即將拉開帷幕,然而作為2024年過審的“第一股”,宇星股份還“待字”在注冊環節的“閨”中。不可否認,2024年業績的“回暖”表現,為宇星股份北交所上市的前景重新燃起了希望。但仍存的不確定性卻依然可能隨時將這“星星之火”撲滅。
本文由叩叩財經(ID:koukouipo)獨家原創首發
作者:方知躍@北京
編輯:翟 睿@北京
在飛宇科技、圖南電子、用友金融等多家曾經在北交所待注冊的隊伍中等待多時未果最終不得不在近幾個月中選擇先后終止上市后,與其面對同樣困境的還有三家“難兄難弟”企業依然繼續在等待著奇跡的出現。
這批早早就通過了北交所上市委審核的擬上市企業,雖然也曾順利地向證監會提交了注冊申請,但一年多時間過去了,注冊的結果依然杳無音信,都被時間熬成了名副其實的北交所上市“釘子戶”。
宇星緊固件(嘉興)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宇星股份”)便是還在堅持著欲以“時間”換取上市“空間”的三家北交所待注冊的擬上市“釘子戶”企業之一,其他兩家分別為衡陽市金則利特種合金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揚德環保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5年3月20日,在北交所目前注冊環節所剩的上述三家“釘子戶”企業中,宇星股份率先公布了其2024年年報。
“最近一年業績的羸弱,是近期大部分企業上市鎩羽的主要問題。”一位來自于滬上某大型券商的資深保薦代表人告訴叩叩財經,包括宇星股份在內,其通過北交所上市委審核之后,遲遲未能獲得證監會注冊,其在過會后的業績波動亦是主要原因之一,而在此前最新被“終止注冊”的圖南電子,其北交所上市的折戟更是直接與其2024年中的業績大幅虧損有關。
早前叩叩財經也對宇星股份北交所上市所遇的難題進行過追蹤報道(詳見叩叩財經相關報道《提交北交所上市注冊近十月未果,宇星股份對賭重壓下欲搏命一拼!》)。
顯然,在很大程度上,2024年的經營狀況成為了北交所待注冊隊伍中三家“釘子戶”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宇星股份的投資者們總算松了一口氣。
在其剛剛公布的這份2024年重要的財務數據中,宇星股份原本在2023年中出現較大幅度下滑的業績總算回暖。
據宇星股份2024年年報數據顯示,在過去的一年中,其錄得營業收入4.48億,同比增長19.2%,對應的扣非凈利潤約為4237.2萬,同比增長24.82%。
更為重要的是,在2024年中,宇星股份的毛利率從2023年的17.94%增長至18.67%,這也是自其2020年毛利率持續下滑四年之后的首度回暖。
要知道,當初宇星股份在北交所上市委會議審核之時,其毛利率是否會出現持續下滑的問題即是上市委員們對其是否滿足北交所上市而提出的主要質疑之一。
宇星股份的北交所上市申請是在2024年1月8日召開的北交所上市委2024年第一次審議會議上獲得了上市委員們出具的“符合發行條件、上市條件和信息披露要求”的結果的。
在會議現場,上市委員們對其提出的第一問即是要求其“結合特種行業件銷售單價、成本構成、原材料單價、單位直接人工成本、單位制造 費用的變動情況,量化分析毛利率持續下滑的原因”以及“是否存在市場份額被競爭對手搶占的情況,毛利率是否持續下滑”。
作為一家長期致力于螺母系列產品研發、生產和銷售的企業,宇星股份除提供標準化商品緊固件外,還主要為風電產業、汽車工業以及工程機械行業等下游應用行業的客戶提供中高端 螺母產品,在向北交所提交的上市申報材料中,其還號稱自己是“國內緊固件行業專注生產螺母品種規格齊全、生產規模較大的龍頭企業之一”。
宇星股份也算是一家不折不扣的家族企業。
2001年,自然人沈家華、李金秀夫妻二人投資成立了海鹽宇星螺帽有限責任公司(下稱“宇星螺帽”),這便是宇星股份的前身。
經過20余年的發展和多輪增資擴股及股權轉讓,如今的宇星股份已認定沈家華、李金秀及沈婷三人為共同實際控制人。
沈婷即為沈家華、李金秀夫婦二人之女。
三人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合計控制著目前宇星股份85.37%的股權。
此外,現任宇星股份董事兼總經理一職的自然人袁銘,不僅是直接持有宇星股份2.21%股份的股東,其也是沈婷的配偶,沈婷在宇星股份的任職頭銜亦為總經理助理。
宇星股份此次上市之旅,最早可追溯至2020年12月,彼時,其與安信證券正式簽訂上市督導協議決定向A股IPO發起沖擊。
一開始,宇星股份的業績雖并不出色,但其志向遠大,將上市的目標指向了“大藍籌”定位的深交所主板。
直到2022年12月,在經過長達兩年的前期輔導仍未獲得監管層驗收后,宇星股份才不得不“據自身發展戰略進行綜合考量”,將上市輔導備案板塊由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主板上市變更為向不特定合格投資者公開發行股票并在北交所上市。
2023年5月,在完成第十期上市輔導工作后,宇星股份終于獲得了向北交所遞交上市材料的資格,由此開始了北交所上市的闖關之旅。
最開始的上市審核推進還算正常。
在遞交上市申請的六個月后,宇星股份即以2024年北交所第一家通過上市委會議審核企業的身份,順利地在2024年1月24日拿到了上市注冊的“入場券”。
但隨后,其上市審核的推進就一直停滯在了注冊階段。
如今,北交所2025年首場上市委會議已即將拉開帷幕,然而作為2024年過審的“第一股”,宇星股份還“待字”在注冊環節的“閨”中。
不可否認,2024年業績的“回暖”表現,為宇星股份北交所上市的前景重新燃起了希望。但仍存的不確定性卻依然可能隨時將這“星星之火”撲滅。
“雖然宇星股份近一年業績同比有較大的增長,但也僅僅是相對2023年而言,與2022年以及此前幾年相比,還是依然有差距,尚需進一步證明企業經營狀況的成長性。此外,按照宇星股份選擇的北交所上市標準,其目前的相關數據也只能說勉強及格,擦線滿足條件,這也將引發監管層對其基本面的審慎關注。”上述資深保薦代表人坦言。
對于此次北交所上市,宇星股份應是有太多期待了,甚至可以說是欲“搏命一拼”,因為以上市為對賭條件的壓力正在一步步向其緊逼,頗有“不成功便成仁”的意味。
這也或許是宇星股份面對重重困難堅持至今不放棄上市推進的重要原因之一。
為了早日成功實現上市,宇星股份甚至不惜大幅削減自己此次上市的融資規模,以期為成功獲得監管層的首肯創造更為有利的條件。
1)上市指標“擦線”及格
宇星股份此次北交所上市選擇的上市標準為“預計市值不低于2億元,最近兩年凈利潤均不低于1500萬元且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平均不低于8%,或者最近一年凈利潤不低于2500萬元且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不低于8%”。
在2024年初,宇星股份剛剛通過北交所的審核,但其旋即公布的2023年經營數據,便讓證監會對其上市注冊申請就格外審慎。
據2024年4月8日宇星股份發布的2023年年報顯示,其當年營業收入同比下滑17.76%僅有3.76億元,對應的扣非凈利潤約為3394.7萬元,同比下滑達22.78%。
這組在宇星股份剛剛提交上市注冊申請后公布的最新財務數據,創下了其近五年來的最差記錄。
在利潤大幅下滑的情況下,宇星股份2023年的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更是低至8.36%,距離其選擇的上市標準的要求,僅一步之遙。
幸運的是,在2022年中,宇星股份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還有11.81%,所幸能讓其2022年和2023年這彼時“最近兩年”的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平均能超過10%。
隨著2024年財務數據的出爐,在更新完新的財務數據后,宇星股份無論是“最近兩年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平均值”還是“最近一年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都已經跌至了10%以內,距離8%的差距甚微。
宇星股份在其2024年年報中承認,在這一年中,其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雖較2023年有所上升,但也僅有9.74%。
按此測算,2023年和2024年兩年中,宇星股份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平均值僅為9.05%。
雖然經歷了2023年經營態勢的低谷,2024年的財務數據已顯示出宇星股份或正在重新回到經營的正軌之上,但其所處的境地卻依然還難以與五年之前相媲美。
如果說2023年宇星股份的業績異動屬于“意外”,那么如果除去2023年較大幅的業績下滑不計,自2019年以來,宇星股份的利潤也已經出現了連續多年的下滑。
據叩叩財經獲得的一組數據顯示,早在2019年時,宇星股份的營收規模便已經超過了4億元,當年,在23.54%的毛利率加持之下,其扣非凈利潤就已經達到了5121.24萬。
2019年應是宇星股份近年來經營狀態的高光時刻,在此之后,其盈利能力就拉開了每況愈下的序幕。
2020年,其縱然營業收入出現了小幅增長,從前一年的4.036億增長至4.076億,同比增長約400萬元,然而扣非凈利潤卻不升反降,同比下降了近300萬元,約為4825.83萬元。
雖然2020年已漸漸不復2019年的興盛,但當年宇星股份的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也達到了23.7%。
2021年,宇星股份的營收看似還在繼續增長,達到了4.54億,但其毛利率卻已跌至20%以下的19.26%,這也使得其當年的扣非凈利潤進一步下跌至4339.8萬。
2022年,處于即將申報上市的關鍵時刻,宇星股份也總算是暫時穩住了之前持續幾年業績下滑的趨勢。
當年,其在營業收入同比增長約300萬達到了4.57億的同時,毛利率也略微回升至19.6%,對應的扣非凈利潤約為4410.5萬元,較前一年有細微的增長。
刨除2023年業績不計,2024年中,宇星股份的營業收入較2022年又重新出現了下滑,約為4.48億,甚至也不及其2021年的營業收入。
對應的扣非凈利潤,宇星股份在2024年錄得的4237.2萬,也同樣不及其在2019年至2022年四年間的業績所得。
縱然宇星股份的毛利率在2024年中從前一年的17.94%重新回到18%以上,但這一數據依然是2019年以來除2023年外的最低值。
“原本宇星股份2024年的中報數據,曾讓人對其上市的前景頗為期待。”一位宇星股份的投資者在其2024年報數據公布后向叩叩財經表示,“如果其在2024年年報中能繼續此前中報的業績增幅,那么其北交所上市成功的機會將更大,如今從公布的年報數據來看,依然未能擺脫可能隨時終止上市的風險”。
的確,在2024年8月,宇星股份發布的2024年中期業績中,其曾一度出現了同比高達近50%的利潤增幅,在2024年上半年中,其凈利潤一度高達1734.3萬,同比增長49.16%。
但明顯,在2024年剩下的幾個月中,宇星股份的業績增長后勁出現了乏力。
2)對賭重壓之下,募資額度“打骨折”力拼上市
在2024年看似“及格”的年報出爐之前,宇星股份為了能增加成功上市的籌碼,已然提前行動。
大幅縮減此次上市的融資規模,就是宇星股份向市場及監管層傳達出的“誠意”。
按照2024年1月,宇星股份向證監會提交的相關注冊材料顯示,其此次上市的募集計劃為通過發行不超過1680萬股新股以募集2.9億資金投向“年產35000 噸高強度緊固件投資項目”。
2024年10月31日,彼時雖然其最近一期中報即2024年半年報數據表現優異,宇星股份的注冊申請依然未獲得證監會放行,于是,宇星股份當機立斷,宣布修改上市融資計劃。
根據宇星股份調整后的上市融資計劃顯示,其擬向不特定合格投資者公開發行股票縮減為不超過 1000 萬股,預計融資規模從此前的2.9億大幅縮減至1.25億,,僅相當于原計劃規模的四成左右。
“擬上市企業融資規模的合理性,一直是監管層審核和考察的重點,尤其是近一年來,在國內市場波動較大的前提下,結合證監會主席吳清對企業上市不能以圈錢為目的的表態,監管層更是嚴控擬上市企業的融資規模。”上述資深保薦代表人向叩叩財經坦言,為了順利盡快實現上市而不惜大幅削減上市融資計劃,此前已有多起成功的先例,“是選擇上市空間或是融資規模,成為了部分企業必須要做出的選擇”。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企業都愿意拿融資規模來換取上市的空間的。
“有的企業是希望能通過上市獲得更多的資金和更高的估值,于是哪怕用較長的時間,也不愿意輕易調整上市計劃。”上述資深保薦代表人向叩叩財經透露,遠的不說,在2024年中,就有不只一家企業因不愿意調整上市募資規模,或者不愿意新股的“低價”發行,紛紛失去了上市的契機。
但對于宇星股份來說,擁有上市公司的身份,似乎比通過上市募集到足夠多的錢,更為重要。
正如上述所言,提到宇星股份對北交所上市的緊迫感與危機感,就不得不提及其負重前行的上市對賭壓力。
和大部分在申報上市時已“徹底清理”并約定相關對賭協議“自始無效”的企業不同,宇星股份是攜帶著上市對賭之約闖關北交所的。
除了實際控制人沈家華家族人員外,在宇星股份中持股比例最大的則是兩家外部投資機構股東——嘉興君科股權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下稱“嘉興君科”)和海鹽智匯灣股權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下稱“海鹽智匯灣”)。
嘉興君科、海鹽智匯灣分別是在2020年底和2021年初先后通過增資擴股進入到宇星股份的股東名單中的。
其中,嘉興君科以2750萬元的代價獲得了如今宇星股份約5.2%的股份,為宇星股份的第三大股東,海鹽智匯灣在宇星股份中目前的持股比例為4.89%,其為此付出的成本約為2128.3萬。
作為嘉興君科、海鹽智匯灣入股的條件,宇星股份目前的控股股東——沈家華、李金秀夫婦二人實際控制的海鹽宇星控股有限責任公司(下稱“宇星控股”)以及沈家華、李金秀和沈婷等三人相繼與嘉興君科、海鹽智匯灣皆簽署了以宇星股份上市為目標相關對賭回購協議,幾方約定,相關回購條款自宇星股份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的申請獲得交易所受理之日起自動中止執行,如出現宇星股份上市申請終止審核或未獲得證監會或交易所審核通過或核準(包括但不限于申請主動撤回、終止審核或不予核準)等確認函/協議約定情形,則對賭協議自動恢復效力。
也即是說,如果宇星股份一旦此次上市宣告失敗,那么嘉興君科、海鹽智匯灣將可能按照相關協議主張要求宇星控股以及沈家華、李金秀和沈婷等人履行對賭約定,承擔回購嘉興君科、海鹽智匯灣所持有公司股份等相關義務。
按照上述對賭協議的約定,如今,縱然宇星股份上市一直久久懸而未決,且未來前景也還并不算明朗,但只要宇星股份一天不宣布終止北交所上市的推進,相關回購股權份額的義務都將處于“中止”狀態,沈家華、李金秀和沈婷等人均不構成對賭失敗,自然,嘉興君科、海鹽智匯灣等機構也無法要求對方回購相關股權。
那么,宇星股份剛剛公布的最新2024年看似不錯的財務數據能否成為一個新的支點,在其大幅縮減融資規模的“犧牲”下,撬動宇星股份的上市之旅呢?或許答案將在不久之后揭曉。
(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