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上個月講了一個重要機會。
債券和貸款是社融中最主要的兩大類,而債市的主要配置機構又是銀行,因此貸款和債券比價對債券來說有重要意義。
作為銀行,這么多存款是拿去放貸?還是拿去買債?是需要權衡貸款利率與債券利率的。
直接買國債,不需要繳納增值稅、所得稅等稅收,而貸款則需要;
國債不存在不良率,而貸款則有不良損失;
國債沒有資本占用,而貸款的風險權重則是100%;
買國債用鼠標點幾下就行了,而要放貸的話,人員成本也需要考慮
30年國債剛好和30年房貸的時間一樣,所以兩者是很好的比價關系。
去年4季度房貸平均利率3.09%,2022年房貸不良率為0.5%,如果后續兩年提升速度假定與2022年相同,到2024年不良率則上升為0.9%,假定回收率20%,那么扣除不良和稅收之后收益為1.91%。
也就是說,銀行放一筆房貸,實際收益是1.91%,而現在30年國債收益率接近2.1%,你覺得銀行還有放房貸的動力嗎?
進一步說,如果房貸放得少了,還怎么支持地產發展?
所以說,只要你覺得當前國內經濟還是充滿挑戰,未來是降息周期而不是加息周期,那么現在的國債收益率就非常誘人。
當下股票市場已經開始滯漲了,定投國債可能是一個好機會。
另外,黃金在近期屢創新高,后續波動必然加大,有沒有什么穩妥的參與方法?
這些內容柏年今天都會一一分析。
重磅來了!在文章的最后,柏年也會分享自己的資產配置組合,分為【穩健組合】和【進取組合】,以供大家參考。強烈建議屏幕前的你把文章看完。
廢話不多說,讓我們開始。
一、股票市場
首先,就來說說大家最關心的股票市場。
當下的春季躁動有兩個主要的特點,一是流動性泛濫;二是科技股重估。
先來說說流動性泛濫。
國內比美國更早地進入降息周期,僅2024年就降息三次,LPR降了60個基點。
而這幾年經濟處于換擋期,房地產乏力,新的產業還在培育中,放出去的水還停留在金融體系內,保守的去買債,激進的呢,就去炒北交所。
大家可能會納悶,買債我能理解,炒北交所是為啥呢?
原因不難猜,一是好操作。
截至2025年2月14日,北證A股共有264只成分股,平均市值只有24.63億,如果只算流通股的話,那就只有12億,什么概念呢?
很多個股你用幾百萬就能直接拉漲停。
緊接著的第二點就是,漲停板還特別大,30厘米,比主板和創業板都大。
聽到這兒,你是不是都心動了?
緊接著的第三點就讓很多人死心了,開戶門檻是50萬,絕大多數散戶達不到這個要求。
那剩下的就是自己人了,左腳踩右腳,接力拉,肥水不流外人田。
這就是當下為什么北證漲得比較猛的原因。
柏年在這里還是要提醒一下,流動性堆起來的行情,來得快去得也快,賺了就及時落袋,沒去的也別眼紅。
真正的機會在科技重估里。
毫無疑問,科技重估的主線就是人工智能。
春節期間Deep Seek持續發酵,在節后引發全市場的狂歡,凡是跟人工智能有關系的,甚至股票名字跟梁文峰(Deep Seek創始人)一樣的,都迎來了大漲,這屬于炒作的第一階段,甭管對不對,先炒了再說。
隨后在二月中旬,一些前期被爆炒的高位股,走勢出現分化,市場進入了第二階段,投資者開始認真分析,到底哪些才是Deep Seek真正受益的。
在這個階段有兩方面因素需要認真考慮。
一方面是產業鏈。
大家可以想想,現在使用Deep Seek的最大困難是什么?是系統繁忙,老是讓我等待吧。
隨著三大運營商,騰訊等各路企業接入Deep Seek,原先算力緊張的局面會進一步加劇。
柏年在我的私密粉絲圈子也講過,即使是算力,它也有自己的上中下游。
最先受到影響的是算力下游,云計算和數據中心,原因不難理解,無論是Deep Seek 還是接入的這些公司,算力緊張了那就再去買點啊,那么云計算的需求短期就會加大,這是立竿見影的。
等到大家覺得老是買別人的也不是個事啊,開始建造自己的數據中心時,中上游的服務器和芯片需求才會被帶動。
或者說,只有大家過了嘗鮮期,真的從Deep Seek中嘗到了甜頭,才會考慮采購這些AI硬件,這些都需要時間來驗證。
因此,對于大家來說,云計算和數據中心當前的確定性最高,如果遇到行情調整,跌到心理位置的云計算相關標的,要優先入手。
另一方面就是政策。
2月17號的“后腦勺識別大會”,大家都看了相關的報道吧。
正式場合的座次是很有講究的,正對主席臺第一排就坐的大多是人工智能產業鏈的。
最矚目的當然是王興興的宇樹,畢竟無論是體量還是影響力,宇樹跟華為、阿里、比亞迪這些都不在一個量級的,屬于吃席只能坐小孩那桌的。
但是,破例給宇樹“抬旗”,反映的是政策的偏好。
原因很簡單,甭看現在AI應用吹得天花亂墜,短期能實現的,能帶動整個產業鏈一起發財的,大概率只有機器人。
一方面,是真的有需求,像服務機器人的銷售額從2018年298億元,猛增到2023的1000億,年均復合增長率接近30%;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如虎添翼,能讓機器人 “更聰明”,更“通人性”,更容易從工業領域向消費服務領域擴張。
無論是馬斯克的人形機器人,還是小米的鐵蛋,都瞅準的是這個方向。
那么對應的各種軸承、電機需求也會激增,這些零配件不僅機器人在用,電車,無人機也在用,可以帶著兄弟們一起擺脫內卷。
因此政策上有傾斜也就不足為奇了,機器人產業鏈也會是這段時間炒作的熱點。
不過,按照往年經驗,“兩會”召開往往代表著利多兌現,隨著市場預期的各種產業政策陸續出臺,前期的板塊炒作可能會告一段落。
這時候要怎么辦呢?
......以下內容為星球專屬,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加入【柏年的財富圈】查看完整文章。
感興趣的請加:tides50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