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德科
在房地產行業最苦的時候,總有制造業企業嘗到房地產的甜。
這三四年,又有一波制造業企業在房地產行業做得風生水起:文具大王得力和紡織大亨亞倫都新拿了不少宅地,拉鏈巨頭、紐扣巨頭兼管道巨頭偉星更是已經躋身頭部房企……
我們來稍微關注一下這三個問題:第一,怎么看制造業企業進入房地產行業?第二,制造業企業做房地產的優劣勢分別是什么?第三,在樓市低谷期,制造業企業有機會做強房地產業務嗎?
第一,怎么看制造業企業進入房地產行業?
制造業企業進入房地產行業,不是什么新鮮事;過去二十多年,我們眼看著一波又一波的制造業企業涌入房地產,也目送著一個又一個制造業企業離開了房地產。
做服裝的雅戈爾和紅豆,做電器的格力、美的與奧克斯,做家具的圣奧……他們都曾在房地產行業擁有過自己的高光時刻。現在,他們中有的已經徹底離開了房地產行業,有的雖然還沒離開但已意興闌珊,還有的渴望著卷土重來但終究心有余而力不足。
不斷有制造業企業進入房地產行業,從一個側面印證了中國房地產行業仍然具有廣闊的市場空間。倘若有一天,再也沒有制造業企業愿意進入房地產行業,那才能說房地產行業過了高峰期。
第二,制造業企業做房地產的優劣勢分別是什么?
房地產行業跟制造業有很多的不同:房地產在資金使用上是大開大合,制造業則是精打細算;制造業做產品是相對單維度地深度鉆研,房地產則是多維度地跨學科作業。
精打細算當然是制造業企業的優勢,但是制造業企業如果沒有成功花過幾筆讓自己覺得肉疼的錢,恐怕很難做出令人信服的產品;多維度地跨學科作業,更是對制造業企業的慣性思維提出挑戰——倘若沒有鉆研過高奢酒店的氣場,美術館的輝光,園林名勝的物我感應,全球前沿場景的活力,恐怕很難做出動人的產品。
第三,在樓市低谷期,制造業企業有機會做強房地產業務嗎?
過去三四年,不少房企爆雷出局,所以房地產行業空出了很多個「生態位」。雖然中國房地產的年銷售規模差不多打了對折,從2021年的18.2萬億元跌到了2024年的9.7萬億元;但10萬億元相對其它行業仍然是一個大數,十幾家老牌央國企和幾家老牌民營房企根本吃不下這么大的蛋糕,他們根本填不滿這么大的市場空間。
所以,在樓市低谷期,制造業企業比過去更容易搶占到房地產行業的「生態位」——如果再稍微用心一些,甚至能奪得很受矚目的一席之地。
有舊人退場,一定就有新人進場。房地產行業實在是空出了太多的「生態位」,我們可以稍微歸納一下不同類型的新進場者——
●制造業企業: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二十年,仍然持續會有不同面孔的制造業企業進入房地產行業。
●新長出來的地產央企:比如央企中建旗下的房企除了老牌的中海,又生長出了中建智地、中建玖合、中建壹品、中建信和、中建東孚等。
●返場的央企:比如中信泰富等。
●想要在房地產行業闖出一番新天地的地方國企:比如福州的榕發地產、安徽的高速地產等等,雖然他們以前也做一些房地產,但真正發力都是在過去三四年。
●資本大鱷:比如宸嘉發展,他們在上海、成都、武漢、長沙等城市都有不錯的影響力。
●新崛起的地產民企:比如從樂山起家、總部設在成都的邦泰,最近還在全國各地攻城略地——他們恰恰是在眾多民營房企開始爆雷的2021年,開啟了全國化擴張步伐。
●低線城市的當地外行房企:無論是當地的非房企業,還是鄉賢回老家拿地的外行房企,都正在陸續冒出來,填補了頭部房企離開低線城市市場之后的空位。
寫到這里,難免又想起杜甫那首被譽為「七律之冠」的《登高》:「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主編-何玲 影像總監-費嘉
編輯-盧丹婷 編導-沈奕飛 攝像-王德正
商務總監-周慧慧 總策劃-王冬鶯 總編輯-劉德科
點擊「大國神游」它或許是你的一個寶藏視頻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