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汽車巨頭梅賽德斯 - 奔馳近日推出罕見的員工買斷計劃,擬通過高額補償推動約 3 萬非生產崗位人員離職。
據測算,一名服務 30 年的中層管理者可獲超 400 萬元人民幣補償,普通工人也能拿到 80 萬元左右。這場涉及數萬人的 "離職潮" 背后,是傳統車企在電動化轉型中的生存危機。
數據顯示,奔馳 2024 年營收同比下降 4.5% 至 1.1 萬億元人民幣,凈利潤暴跌 28.4% 至 789 億元。中國市場銷量 68.36 萬輛,同比下滑 7%,成為全球跌幅最大的單一市場。更嚴峻的是,其純電車型交付量同比銳減 23%,與行業整體增長形成鮮明對比。
為緩解資金壓力,奔馳計劃到 2027 年削減 50 億歐元成本。此次買斷計劃覆蓋管理崗位和技術部門,補償金額與工齡、薪資掛鉤。以 30 歲員工為例,月薪 4.8 萬元者可獲 80 萬元補償;而資深管理者的補償甚至超過其年薪總和。這種 "天價遣散費" 策略,既避免了直接裁員的法律風險,又通過經濟杠桿推動人員優化。
奔馳的補償標準遠超行業常規。對比國內車企,哪吒汽車前員工至今未落實 N+1 補償,而奔馳的補償方案相當于普通員工 10 年以上收入。這種差異反映出跨國車企與新勢力在資金儲備、法律環境上的顯著差距。
不過錢能解決的問題終究有限?,F在汽車行業正處于油電交替的關鍵期,傳統車企既要維持燃油車基本盤,又要燒錢搞電動化轉型。這家車企去年研發投入占營收5%,但電動車銷量不增反降,說明技術路線或產品定位可能出了問題。
中國市場的變化更值得警惕。以前BBA(奔馳、寶馬、奧迪)躺著賺錢的時代過去了,現在既要應對特斯拉的價格戰,又要防著比亞迪、蔚來這些本土品牌搶地盤。這家車企去年在中國少賣了5萬多臺車,這個窟窿可不是裁幾萬人就能填上的。
業內專家分析,這種"花錢買裁員"的做法更像是權宜之計。短期能降本增效,但長期還得看產品競爭力?,F在電動車賽道拼的是智能駕駛、續航能力和充電網絡,這些核心技術的突破可比裁員難多了。
說到底,汽車行業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傳統巨頭們就像大象轉身,既要甩掉燃油時代的包袱,又要長出電動化的新翅膀。給離職員工發補償金固然體面,但真正的考驗是如何在電動化、智能化的新賽道上跑贏對手。畢竟消費者不會為情懷買單,市場最終還是要用產品說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