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的話:
皮特·鄧恩(Pete Dunne)是美國著名的觀鳥者和鳥類書籍著者,1988年他和戴維·西布利(David Sibley)等人合著了 《飛行中的猛禽》(
Hawks in Flight)一書,是北美地區最早的猛禽野外辨識圖鑒之一。為表彰皮特在觀鳥推廣領域所取得的成就,2001年他獲得了美國觀鳥協會頒發的”“獎。
春季遷徙的序幕已徐徐拉開,不少朋友可能會在觀猛過程中遇到很多跟辨識有關的問題,讓我們來聽聽皮特老師對此有何高見吧。
九月的某個平淡日子里,(Hawk Mountain)北瞭望臺卻出奇熱鬧。形形色色的觀鳥者散布在這座賓夕法尼亞州的山崖之上——既有初出茅廬的“菜鳥”,也有幾位資深老手。
在周圍一圈環繞的石墻之內,官方計數員及其智囊團正在高談闊論;外圍的新老鳥友則悠閑地掃視天際,偶爾閑聊幾句。這是個碧空如洗的好天氣,如果沒什么猛可觀,那就有更多時間可供交流聊天。
我的正前方坐著一對中年夫婦,顯然是剛入門的觀猛萌新,但態度格外認真。
他們身邊攤開著各種飛行猛禽圖鑒和折頁,就像坐在一堆雜亂的拼圖里面。兩人共用一支雙筒望遠鏡,輪流掃視地平線。
盡管有些手忙腳亂,他們的表現卻不輸旁人(當然,大家其實都沒發現什么)。每只路過的紅頭美洲鷲都能引發他們的熱烈討論,而山谷上空一只未成年的紅尾鵟更是讓他們瘋狂翻書。經過漫長的爭論,這對夫婦最終認定那是一只美洲蒼鷹——嚴格來說倒也不算離譜,畢竟那只鳥跟他們的圖鑒庫里不太精準的蒼鷹插畫確有幾分相似。如果他們沒有一開始就排除紅尾鵟的話,沒準兒還能蒙對。但是,顯然他們沒意識到:未成年紅尾鵟的尾羽根本就不紅。
那時的我雖年資尚淺,即便不是對于觀猛還沒那么嚴肅認真,也是固執得要命。明知好天氣不利于觀猛,仍決心要找到紅頭美洲鷲之外的猛禽。果然,執拗往往能戰勝理性——我發現了一只鳥。
極遠處的山坡之外,一個閃爍的幻影浮現。那微小的光斑雖似海市蜃樓,卻又帶著真實的輪廓。“發現一只鳥!”我大喊著不敢移開望遠鏡,“1號坡方向,地平線上半個望遠鏡視野。”
我能感覺到周圍頓時此起彼伏舉起的望遠鏡。余光中還瞥見前排男士也舉鏡朝我注視的方向搜尋。未果,他轉而打量手中的鏡子(或許,還有些狐疑我是否在故弄玄虛)。幾位老手鎖定了目標,多數人卻一無所獲。那只鳥確實太遠了,只有觀猛人才會對觀察這樣的目標抱有興趣。
約一分鐘后,我感到可以確定那兩翼微微上翹的V形姿態并非擾流扭曲所致。可能的候選名單立即縮短:紅頭美洲鷲、紅尾鵟和北鷂。至于毛腳鵟和金雕嘛?考慮到觀察條件、季節因素和罕見程度,它們最多只能是備選項。
那身影的顏色比鷲或雕淺淡太多。即便是這么遠距離上的若隱若現,鷲和雕看起來都該是深色的。而且它V形兩翼彎曲的幅度對紅尾鵟而言太大了,特別再考慮微風中紅尾鵟應是平展翅膀。以及,是出于我的想象,還是真的看到那只鳥飛行時有些上下擺動?紅尾鵟在無風情況下該穩如老狗才對。
北鷂
Circus hudsonius雄鳥(不同角度和光線),注意白色的胸腹部和深色初級飛羽形成的翼尖,引自Liguori 2011
我決定當一把出頭鳥,喚出這遠方幻影之名。
"沼澤鷹!"我的喊聲要比實際感受來得更為篤定(那時我們還把北鷂 Northern Harrier叫作'沼澤鷹'M arsh Hawk。)
聽到我的判斷,前排男士猛然轉身瞥了我一眼,隨即瘋狂擺動望遠鏡,前后上下搜尋,試圖通過努力來彌補手中設備在光學上的劣勢。
隨著那只鳥飛近山谷,鷂的特征也顯現得愈發明顯:身形修長,兩翼也狹長,以及更為關鍵的證據——它開始以慵懶的頻率振翅,這一點在任何距離上都可視為鷂的識別標簽。
就在我目不轉睛觀察它的時候,一陣忽然刮來的風或是旋轉的熱氣流掠過,它略微側身,露出了雪白的胸腹部。
“成年雄鳥”我搶在所有人之前喊出,“這是只成年雄性沼澤鷹。“該種始終是我最愛的猛禽。
那位倍感挫敗的菜鳥聽到之后,放下望遠鏡,仰天翻著白眼,絕望地高舉雙手,轉頭對妻子吐槽:”后面這家伙太夸張了。我連鳥毛都沒找著,他居然能看到鳥的屌。“
當然,我的判斷完全是基于羽色而非生殖器官。成年雄性北鷂胸腹白色,雌性是黃褐色,亞成鳥則是肉桂色。這位觀猛新手顯然沒有做足功課。
這段軼事揭示了每個觀猛新人都會經歷的典型挫敗感,但其實多數情況下是可以避免的。
不過,別誤會了,我并非是要做個大忽悠,想告訴你辨識猛禽是簡單到連小孩子都會的事(也確實有小孩哥精于此道)。認猛頗具挑戰,而這也正是觀猛者樂此不疲的原因所在——永遠不會覺得乏味。
但觀猛不必沒苦硬吃,實際上還恰恰相反。辨識猛禽的精髓在于化繁為簡。固然可以通過一系列特征的堆砌,把答案拼湊起來。但是,多數情況下猛禽辨識是通過驗證最為明顯的特征來完成。正如上面故事里的北鷂,你判斷出它是只鷂,因為別的選項都不成立。
成為觀猛老手需要時間與經驗的積淀,沒有辦法可以速成。但新手只要做到以下簡單的幾點,找準觀猛努力的方向,就能避免許多不必要的挫敗感。接下來便是我的一些小貼士,同樣作為曾經的一個觀猛萌新,我不過是比多數人早些時間入門罷了。
1. 選用”彩色“的望遠鏡(Use bins that work)
首先的首先,請對自己好一點兒。請選用一支能夠勝任的雙筒,并且確保能人手一支。在多年教授鳥類辨識之后,我的結論是新手所面臨的最大困難和挫敗感,源自劣質或不合適的光學設備,而非經驗上的欠缺。當然,初學者往往意識不到這一點。他們只知道自己沒法觀察到其他人看到的,并錯誤地將其歸咎于自己。我猜鷹山上的那對夫婦所用的雙筒,要么光軸嚴重失調,要么其內部裝滿了劣質的光學元件。
買一支像樣的雙筒。10倍的鏡子很適于觀猛,但光學品質比倍率重要得多。7倍到12倍的雙筒都能用來觀猛。
可別用什么變焦雙筒,都是些垃圾。也不要選用少見的15或20倍的,多數這個倍率的雙筒不僅光學品質差,而且其狹窄的視野就跟從吸管里看風景似的。視野越寬,才越容易定位到遠處的猛禽。
至于具體的品牌和型號,留意觀猛老手正在使用的。買雙筒就像買車——兼聽則明。我都用過什么?博士倫(B ausch and Lomb)探索者 9×35,徠卡 8×40,蔡司10 ×40B,它們都表現不錯。盡管還不太流行,施華洛世奇的10倍率望遠鏡也應該不錯。
(譯注:正規品牌8 ×32或10 ×42的雙筒都可以用,價錢幾百到上萬都有,根據預算和使用頻率選擇,《》建議‘去買你財力所及的最好的望遠鏡’)
當然,~
2. 嫑扛著圖書館出門(Leave the library at home)
如果那對夫婦只帶著一本圖鑒,應該會感覺好些。讓自己被一堆令人感到困惑的圖片和文字描述所包圍,并不能讓人變成一個更好的觀猛者。把需要用到的信息裝在腦子里,通過知識和經驗交織成的網來過濾篩查自己的野外觀察。即便是頭腦中關于猛禽辨識技巧的有限庫存,也遠比一本圖鑒里成堆的專業論述要管用得多。可以毫不猶豫地帶上一本圖鑒作為參考或是提示。但別把參考書當成是道具來用了。
另一個建議是選用針對飛行姿態下猛禽辨識的圖鑒。觀猛自有其獨特之處,一般性的鳥類圖鑒常常是不夠用的。我曾參與過兩本猛禽辨識圖鑒的編寫:由Houghton Mifflin出版的《飛行中的猛禽》和新澤西奧杜邦學會推出的《猛禽觀察——初學者指南》(
Hawk Watch — A Guide for Beginners)。這兩本圖鑒都有著很棒的合著者,所以在此推薦它們我也不覺得是王婆賣瓜。我還衷心推薦由賓夕法尼亞州肯普頓的鷹山保護區協會出版的《大山與猛禽遷徙》(
The Mountain and the Migration)和 Houghton Mifflin出版的《北美猛禽野外手冊》(
A Field Guide to Hawks: North America)。
(譯注:國內觀猛首推臺灣地區出版的《猛禽觀察圖鑒》,目前有些監測點也在推出相應的‘鄉土’冊子,我們編寫的《》電子版可免費獲取)
利用野外觀猛的時間來學習,并將所學知識付諸實踐。如果北瞭望臺上的那對夫婦在上山之前做些準備,他可能就不會將將一只未成年紅尾鵟認作是美洲蒼鷹了,也不會覺得認出一只北鷂雄鳥會需要用到鳥類泌尿系統的專業知識了。
每一只你仔細琢磨過的猛禽,都會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從而讓辨識下一只變得更容易了點兒。最開始,即便距離很近清晰可見的猛禽,要想準確辨識也是個挑戰。日積月累,你就能觸碰人類憑觀察對象氣質來做出判斷的令人激動的邊界——來到觀猛的前沿地帶。
但你會說,猛禽總是很遠啊,看不清識別特征一點兒。嗯,其實你能看清。在很遠的距離上也是能看清那些識別特征的。不過,距離一遠,你要找的就不是翅膀上的紋路或羽飾的圖案了。你要關注整只翅膀是如何伸展的,而這正是優秀的觀猛圖鑒所能提供的野外識別特征。別忘了,在多數觀猛的地點,許多遠距離上觀察到的猛禽會越飛越近,也就給了你驗證自己猜想的機會。隨著觀察個體的接近,觀猛老手也會數次修正自己最初的判斷。這就是觀猛。
3. 知道要看什么(Knowing what to look for)
跟辨識其他鳥類一樣,飛行猛禽的辨識在于找尋區別不同種類的特征。鑒于多數猛禽都是在一定距離上觀察到的,想認出它們來就要留意在此等距離上能夠看清的識別特征。
大致外觀與形狀( General appearance and shape)
猛禽辨識非常關注形狀,在一定距離上整體的形狀,要比單個部位更好觀察。遠處一只鳥的總體印象和形狀取決于它尾羽、翅膀和頭之間的相互關系。我們可將猛禽簡要劃分為三大類:翱翔的大家伙、林間猛禽和開闊環境猛禽。
翱翔的大家伙指鷲、鶚、雕和鵟,它們有著長而寬像機翼般的翅膀,尾羽則短而寬。這些大家伙往往會長時間的盤旋而完全不會振翅。整體輪廓寬大而壯實。
林間猛禽包括林棲的鳶和鷹,它們有著較短、較寬且較圓的兩翼,尾羽則窄而長,靈活機動地穿梭于茂密的林間。整體輪廓又長又窄,身體多少有些呈管狀。
開闊環境猛禽指鳶、鷂和隼。它們顯得修長,有著向遠端逐漸變窄的兩翼和中等長度的尾羽。它們適應于快速和直接地空中捕獵,或是飄忽、敏捷的飛行。
羽飾( Plumage )
跟大多數其他鳥類的辨識不同,觀猛領域里羽飾特征的重要性退居次席,但仍然是識別種類的重要參考——特別是近距離的時候。確實也有一些醒目且管用的羽飾特征存在。
(譯注:比如黑鳶初級飛羽基部明顯的白色區域,鵟屬猛禽腕部的深色斑塊等)
飛行姿態( Manner of flight )
這可能是觀猛領域最為有用的遠程”武器“—— 但也是最為主觀而最難向初學者傳授的。它的優點在于即便由于距離原因看不清形狀和羽飾,個體的動作、振翅的頻率和飛行的節奏還是可供辨識。
慵懶但幅度較大的振翅是鷂的特點。黑頭美洲鷲幅度很大,匆忙抬起又停滯一下的振翅,就能跟紅頭美洲鷲或雕相區分。而遠距離上的雕,任何舉動看起來都像是慢動作。
行為(Behavior )
每個物種都有可以用于輔助辨識的特殊行為。灰背隼對其他猛禽頗具攻擊性,一只不斷襲擾其他猛禽的小型隼可能就是灰背隼。反過來,一只無視其他猛禽的小型隼則可能是紅隼。
不同的飛行姿態:盤旋/翱翔(s oaring ),迎面飛來(head-on),滑翔(gliding),展翼(wing-on),飛離(away),俯沖(stooping), 引自Liguori 2011
最后揭曉—— 觀猛老手的神秘公式。就是問一個終極問題:“這只鳥看起來最像是什么?”然后,在下任何結論之前,先來看看它是不是如你所想。
第一步:先剔除那些無關的選項。在(北美)多數觀猛點你所面對最多也就是15~16種猛禽。當把季節因素考慮進來,就能再去掉一些選項。最后,如果你能夠將遠處的1只猛禽歸入大類(鵟、鷹或隼),通常就只需關注兩到三個備選種類了。
第二步:考慮過時間和空間分布因素之后,就剩下少數幾種可能的種類。觀察那只鳥,看它是否具有跟備選項種類相符合的識別特征。如果不能很好地加以辨識,就要考慮那些之前被排除的可能性。
還有另一個學習辨識那些遙遠黑點的方法,最為簡便易行,但也是初學者最不愿意采用的:直接去問另一個觀猛的!
沒人喜歡感到自己能力不足或腦力不夠,遺憾的是,很多觀猛者愛玩小圈子。觀猛是一項高度社會化的觀鳥形式,有著自己的等級結構和圈內黑話。新人作為外來者,被不斷強調其知識的欠缺會加重所處位置的不適感。在這兒有條建議:共同的興趣是觀猛這一領域的最大公約數。如果你真對于學習猛禽辨識抱有興趣,那就會很快在觀猛社群內博得好感。
去問那只遙遠的令人疑惑的猛禽是什么?再問為什么?
還得提醒一句。向那些聽起來經驗很豐富,但辨識技能似乎并不強于自己的人請教只會帶來更多困惑。在多數監測點你都可以對負責官方計數的人抱有足夠信心。如果監測員的職責所在和大量猛禽飛過要忙于計數而沒法對你進行私下指導,可以請教旁邊那些看起來能快速和不假思索辨識猛禽的人。
在很短的時間之內,你就會成為那個做出判斷并接受困惑新人問詢的老手。當那天來臨的時候,做一個良師益友,查看新人帶的圖鑒和用的雙筒,并分享你一路走來的所見所得。
(注:譯自皮特·鄧恩于2024年7月4日發表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