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姑蘇城內(nèi),有一塊獨具清香、糯軟特色的桂香村大方糕,不但頗受本地食客及周邊游客的青睞,更是外地來過蘇州人們的牽掛。這塊制作技藝已被列入蘇州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江蘇省老字號的大方糕,為何大方糕被稱為"五色大方糕"?
桂香村明末清初就有了,五色大方糕始創(chuàng)于乾隆年間,現(xiàn)在北京的桂香村就是從蘇州分過去的。大方糕有6種咸甜餡料,但從顏色看,基本上是5種顏色,如黑色的芝麻餡、黃色的鮮肉餡、綠色的薄荷餡、紅色的玫瑰餡、豆沙色的豆沙餡等。雖然這些餡料都是包在里面的,但由于其皮薄到近乎半透明的程度,蒸熟后不管是鮮肉、玫瑰、百果、豆沙,還是芝麻、薄荷,餡心都能隱隱透出糕面,因此又稱為"五色大方糕"。大方糕不僅好吃,還和戲曲《珍珠塔》里的主人公有關(guān),可以說是一塊和愛情與感恩有關(guān)的方糕,至今仍有不少老蘇州稱它為"珍珠塔大方糕"。
桂香村的大方糕改為春秋兩季供應(yīng),每季供應(yīng)的時間持續(xù)兩個多月。有甜、咸之分,甜味有玫瑰、百果、薄荷、芝麻、豆沙五種方糕,咸味有鮮肉方糕。
大方糕和戲曲《珍珠塔》中的主人公方卿有關(guān)?!墩渲樗返墓适略从谕?,寫的是方卿和陳彩娥的愛情故事。方卿金榜題名,高升為三品命官,回到蘇州與陳彩娥成親,生兒育女很幸福。方卿認為一切都是天意,于是在同里蓋了一座望天樓,每天登樓拜天,用糕為供品,糕也成了每天的早餐。廚師擔心方卿天天吃糕會吃厭,就動腦筋制作出多種糕點請方卿品嘗。
說是一天早上,廚師制作了幾塊潔白如玉的大方糕,糕上還有精美圖案,圖案下隱約可見不同餡色。方卿見之又驚又喜,就問:"此糕,是方糕吧?"廚師說:"當然是方高(糕),大人總要比縣(圓)老爺高。大人是三品命官,縣(圓)官只是七品芝麻綠豆官,方本來就高。方高(糕),方永遠比圓(縣)高,大人家一代比一代高,代代高上去。"
廚師利用吳音方圓的"圓"和縣官的"縣"是同音,高低的"高"和糕點的"糕"是同音,巧妙地替換下來。方卿連連說:"很好!很好!"所以方糕起源于方氏家點。后來方卿做壽,把家中的大方糕作為禮品贈送給親戚、朋友。于是大方糕在蘇州地區(qū)流傳開來了。
有天早晨我為了買桂香村時令夏天的薄荷餡大方糕,來到了位于拙政園邊上的桂香村。工人們正在樓上的加工車間內(nèi)制作大方糕,從篩粉、開模、放餡、上面張、拍花板、切塊到最后上蒸籠……十幾道工序下來,20分鐘后,一爐冒著熱氣的大方糕便制作好了。桂香村的大方糕每塊約10厘米見方,厚2厘米左右,蒸熟前外觀潔白細膩,蒸熟后餡心誘人的色彩從潔白的糕面中隱隱透露,宛若白玉,糕面上模壓的"桂香村"三字清晰可見。
身為大方糕制作技藝的傳承人,桂香村的掌門人薛岑講起桂香村大方糕的技藝如數(shù)家珍。
他告訴我說,大方糕的原材料非常要緊,技藝再好,也要看原料。第一個是米,要用新米,至少要中上等,特別是粳米要韌性好。第二個粉要軋磨得細,要用含水量高的濕粉,這樣做出來的糕就算涼了也不會發(fā)硬。果料要新鮮白凈,像松仁、桃仁這種果料千萬不能有哈喇味。還有要用白而細的板油。總之原材料特別重要。
將米浸泡、吹干之后,軋粉。然后粗篩、細篩,開模,加餡心,上面張,拍花板,把方糕劃塊,放入蒸籠蒸。蒸好后拿出來翻進洋盒,就可以售賣了。我們一般在工廠里軋磨好粉,前一夜拿到店里來,當天現(xiàn)做。通常浸泡、軋粉需要三個小時,到店里制作需要一個多小時。
首先是粉,要保證濕潤,不能干,所以管理人員要一直看好粉,讓它吸足水分。還有開"檔子",尺寸要精確,需要手工嫻熟。
掌門人薛岑對大方糕一往情深,他始終牢記著祖?zhèn)鞯囊痪湓挘翰磺蠖嗌儆?,只求踏踏實實?jīng)營,守護好這塊牌子。做人、做事都應(yīng)該這樣。
桂香村大方糕去哪里買?全蘇州就三個點,一是拙政園門口的桂香村專賣店,二是觀前街采芝齋有專賣窗口,三是中國高速公路最美的陽澄湖服務(wù)區(qū)。
有人說,小橋流水,一向是江南景色,黑瓦白墻從來是蘇州鮮明特征。游客們說,來蘇州不帶點桂香村大方糕,這趟蘇州算白來了。是啊,采五色多彩的桂香村大方糕,就等于邁過了一道幽深門樓的門檻,一步跨進了清代。(朱海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