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體時代,企業家如何把握“出圈”與“失控”的邊界?
當雷軍、俞敏洪、周鴻祎、董明珠等企業家頻頻“破圈”,成為社交媒體的流量焦點,“創始人IP”正從品牌營銷的輔助手段升級為一種現象級商業策略。然而,熱潮之下,爭議也隨之浮現:創始人IP是品牌突圍的“必選項”還是“雙刃劍”?是否所有企業家都適合站到聚光燈下?近日,記者專訪了國內知名品牌策略專家、榜尚友名企業營銷策劃機構創始人李眾銘,從專業視角解析創始人IP的深層邏輯與現實挑戰。
△榜尚友名企業營銷策劃機構創始人 李眾銘
行業觀察:從“幕后推手”到“臺前主角”,創始人IP成流量新戰場
近年來,隨著短視頻、直播等媒介形態的爆發式增長,企業家“個人品牌化”趨勢愈演愈烈。李眾銘指出,這一現象背后是傳播邏輯的根本性變革:“傳統品牌營銷依賴‘產品-用戶’的單向輸出,而創始人IP通過人格化敘事,構建‘人-人’的情感連接,極大降低了用戶的信任成本。”他以新東方轉型為例分析,俞敏洪憑借“情懷創業者”的形象,在東方甄選直播間實現品牌價值重構,正是創始人IP賦能企業轉型的典型案例。
然而,李眾銘同時強調,并非所有企業都適用這一路徑。創始人IP的本質是將個人聲譽與企業品牌深度綁定,這意味著風險與機遇并存。當企業家成為流量符號,其個人言行、價值觀甚至生活細節都可能被無限放大,一旦出現負面輿情,企業將承受‘鏈式反應’的沖擊。
利弊博弈:流量紅利背后的“不可承受之重”
在訪談中,李眾銘系統梳理了創始人IP打造的三大核心矛盾:
1、人設真實性與商業目的性的平衡難題。“用戶對‘真實人格’的訴求與品牌傳播的策劃性天然存在張力。過度包裝會導致人設崩塌,而完全‘去濾鏡化’又可能削弱傳播效率。”他提到某網紅餐飲品牌創始人因“接地氣”形象走紅,卻因私人生活曝光引發消費者對品牌調性質疑的案例;
2、個人影響力與組織能力的匹配困境。“當企業過度依賴創始人IP,可能掩蓋組織體系建設的重要性。某新能源汽車品牌曾因創始人過度聚焦個人光環,導致團隊創新能力被公眾忽視,反而不利于資本市場對企業長期價值的評估。”
3、短期爆發與長期運營的可持續性挑戰。創始人IP需要持續的內容生產和情緒價值供給,這對企業家的精力分配提出極高要求。不少企業家初期憑借熱點事件獲得關注,卻因無法維持內容質量導致流量斷崖式下跌。
面對創始人IP的復雜生態,李眾銘告訴記者,某些B2B領域的技術型公司創始人低調務實反而更加符合客戶的預期,反觀快消品、文化娛樂等領域則更需要人格化的表達。他特別強調,創始人IP終究是工具而非目的,企業應避免陷入‘為做IP而做IP’的誤區。
未來展望:從“個人英雄主義”到“系統化IP工程”
隨著AI技術、元宇宙等新變量加入傳播戰場,李眾銘預測創始人IP建設將呈現新趨勢:未來的競爭不再是單一人物形象的打造,而是以創始人為支點,聯動高管團隊、企業文化、產品故事構建IP矩陣。同時,虛擬數字人、AIGC內容生成等技術將幫助企業家在降低風險的同時拓展IP邊界。
在這場專訪的最后,李眾銘用“鏡子”比喻創始人IP的價值:它既可能照見品牌增長的捷徑,也可能暴露出企業脆弱的底色。唯有回歸商業本質,讓IP為品牌服務而非綁架品牌,才能真正駕馭這股時代浪潮。
編輯:陳希
編審:陳大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