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報應觀和道教的人際關系理想
“承負”之說出自《太平經》,意思是前輩行善,今人得福;今人行惡,后輩受禍?!短浇洝贩Q:“力行善反得惡者,是承負先人之過,流災前后,積來害此人也。其行惡反得善者,是先人深有積蓄。大功,來流及此人也?!?/p>
關于“承負”的時間,“帝王三萬歲相流,臣承負三千歲,民三百歲”。正是由于“承負”這一概念的存在,今世中,有些人持續行善卻屢遭不幸,而有些人不斷作惡卻似乎總是好運連連。這種現象是因為“承負”導致的因果循環。
大約在南北朝時期,道教融合了佛教的輪回觀念,但在關于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三世關系中,仍然保留了“承負”的理念,即認為個人的行為不僅影響自身,還將為后代帶來福祉,同時個人的生活狀態也需為祖先的行為承擔相應的后果。
道教的人際關系理想
“齊同慈愛,異骨成親”出自《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這正是道教所描繪的人際關系的理想境界。所謂“齊同慈愛”,意味著對自我與外界、他人與自我持有同等的慈愛之心,“物我兼容”。而“異骨成親”則指的是將沒有血緣關系的人視為自己的家人,體現了將愛擴展至他人的親情。
《度人經》稱元始天尊在寶珠內說經,大眾都蒙濟度,傾土歸仰,咸行善心,不殺不害,不嫉不妒,不淫不盜,不貪不欲,不憎不,言無華綺,口無惡聲。齊同慈愛,異骨成親,國安民豐,欣樂太平。因此,道教認為消除十“不”,行為符合常道,是做到“齊同慈愛,異骨成親”的條件。
而“國安民豐,欣樂太平”和諧的人際關系是自然的結果。道書中常言,道無法共同修煉。這強調了修道者必須自己刻苦修煉,不能依賴他人。這并不意味著修道者沒有同道中人和朋友。他們應該“齊同慈愛,異骨成親”,循“道”而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